上圖:(傳)宋.李公麟.麗人行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解
本詩出自: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辭。諷刺唐玄宗時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反映君王昏庸和時政腐敗。
此詩約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春所作,時值楊國忠任右相不久。諷刺楊國忠兄妹驕奢淫逸。整首詩不空發議論,只是盡情揭露事實,語極鋪張,而諷意自見,是一首絕妙的諷刺詩。《杜詩詳注》云:「此詩刺諸楊游宴曲江之事。……本寫秦、虢冶容,乃概言麗人以隱括之,此詩家含蓄得體處」。《讀杜心解》曰:「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概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
全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的情景,揭露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之態,反映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詩分三段:先泛寫游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艷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最後寫楊國忠的驕橫。全詩場面宏大,鮮艷富麗,筆調細膩,同時含蓄不露,詩中無一斷語處,卻能使人察覺言外之意。語極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不見諷刺之語,但在工筆描摹中隱含犀利的匕首,譏諷入木三分。
上圖:(傳)宋.李公麟.麗人行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譯文:
三月三日上巳陽春時節天氣清新,長安城南曲江河畔聚集許多仕女美人前來踏青行春。
◎首二句提綱,泛寫曲江修禊春遊。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譯文:
美人的姿態凝重濃艷,神情嫻雅高遠,美好而不做作,肌膚細膩光滑,身材勻稱適中。
◎泛寫仕女的體態之美。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譯文:
金銀線鑲繡著孔雀麒麟的華麗衣裳,與暮春的美麗風光相映生輝。
◎泛寫仕女的服飾之盛。
頭上何所有?翠微㔩(音ㄜˋ)葉垂鬢脣。
譯文:
頭上戴的是什麼珠寶首飾?是翠片的花飾垂掛在兩鬢。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譯文:
在仕女身後可看見什麼?是鑲滿珠寶的合身裙腰。
◎漢樂府辛延年〈羽林郎〉、佚名〈陌上桑〉均有類似的迴環反覆描述,以上八句就是從這種民歌表現手法中變化出來的,本詩也用工筆彩繪仕女表現此一特色。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譯文:
其中有幾位都是出自宮中雲幄的后妃親戚,裏面有身分高貴的虢國、秦國二位夫人。
◎儀態的高貴、服飾的豪華,可見麗人非等閒之輩。寫到熱鬧處,筆鋒一轉,點出主角,引出嬌豔的楊氏姐妹。漢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塗壁,後世因稱皇后為椒房。天寶七年,唐玄宗封楊貴妃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
紫駝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譯文:
翠色蒸鍋端出紫駝峯肉,水晶盤送來肥美的魚鮮。
◎寫宴飲的豪華。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譯文:
她們吃得煩膩拿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動,廚師們快刀細切空忙了一場。
◎寫宴樂之奢侈。餚饌講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襯托,這麼名貴的山珍海味,縷切紛綸而厭飫久未下箸,整個上層貴族驕奢淫佚之頹風由此可見。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譯文:
宦官騎馬飛馳不敢揚起灰塵,御廚絡繹不絕,送來海味山珍。
◎寫寵幸重重不絕。內廷太監(黃門)策馬飛馳而來,道路卻不揚塵,可見其規矩排場,皇家氣派,畢竟不同尋常。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監前來,絡繹不絕於途,原來只是奉旨從御廚裏送來珍饈美饌,爲諸姨曲江盛筵添菜助興,頭白阿瞞(唐玄宗宮中常自稱「阿瞞」)不可謂不體貼入微,不可謂不多情,也不可謂不昏庸了。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譯文:
笙簫鼓樂纏綿彷彿感動鬼神,楊家賓客隨從滿座都是達官貴人。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譯文:
有一個騎馬的大官人(楊國忠)何等顧盼自得,車前下馬從繡毯上直接走進帳門。
◎寫楊國忠的驕橫。前句「簫鼓哀吟」、「賓從雜遝」承上啓下,爲後來者的出場造作聲勢,烘托氣氛。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譯文:
白雪似的楊花飄落覆蓋浮萍,青鳥飛去銜起地上的紅絲帕。
◎本句是隱語,以曲江暮春景色影射楊國忠與其從妹虢國夫人(嫁裴氏)的曖昧淫亂關係,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楊白花私通事,後人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之說,萍之大者為蘋。楊花、萍和蘋雖為三物實出一體,以楊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亂倫。據史載:「虢國素與國忠亂,頗為人知,不恥也。」樂史《楊太真外傳》載:「虢國又與國忠亂焉。略無儀檢,每入朝謁,國忠與韓、虢連轡,揮鞭驟馬,以爲諧謔。從官監嫗百餘騎。秉燭如晝,鮮裝袨服而行,亦無矇蔽。」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相傳西王母將見漢武帝時,先有青鳥飛集殿前,後常被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譯文:
楊家氣焰灼人,權勢無人能比,閒雜人等切勿近前,以免揚丞相發怒訓斥了人!
◎不許遊人圍觀,固然是爲了顯示其炙手可熱之烜赫權勢,但觥籌交錯、放浪形骸之際,也有不想讓旁人窺見的隱私,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青鳥銜去的一方紅手帕,於有意無意中泄露了一點春光。
上圖:虢國夫人春遊圖(遼寧博物館藏)
賞析
成功的文學作品,它的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寫的社會衝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麗人行〉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
這篇歌行的主題思想和傾向倒並不隱晦難懂,但確乎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從頭到尾,詩人描寫那些簡短的場面和情節,都採取樂府民歌中所慣常用的正面詠歎方式,態度嚴肅認真,筆觸精工細膩,着色鮮豔富麗、金碧輝煌,絲毫不露油腔滑調,也不作漫畫式的刻畫。
但令人驚歎不置的是,詩人就是在這一本正經的詠歎中,出色地完成了詩歌揭露腐朽、鞭撻黑暗的使命,獲得比一般諷刺更爲強烈的批判力量。
【文章出處】
《讀古詩詞網》
〈麗人行賞析〉
(編者按:文字已經過整理重新改寫)
上圖:虢國夫人春遊圖(局部)(編按:文字說明有誤,圖中虢國夫人為卷首女扮男裝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