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潭.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更加壓抑苦悶。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仍鮮爲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作於永州的著名山水作品〈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後一篇。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爲困厄,最爲艱難,心情也最爲孤獨寂寞鬱悶的十年,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在這十年之間,卻造就了一個古文大家的絕世作品,柳宗元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強烈的激發,取得了整個一生中最光輝最傑出的成就。

本文先寫自然景觀而後提出議論,由自然景觀繼而帶來聯想和思索。作者對造物主提出天命的質疑,感嘆造物主似有不公,使自然界之美善被埋沒拋棄,其中也隱含個人橫受壓抑的憤懣不平。作者指出像小石城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埋沒於荒僻之鄉,引發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鬱憤之情,藉以抒發賢才遭貶逐淪落天涯之感。


永州八記.png
(圖片引自網路)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踰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設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
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柳河東集》)
小石城山記
原作者:柳宗元


池塘.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自西山道口徑北,踰黃茅嶺而下,有二道:
譯文:
從西山的路口一直朝北走,翻過黃茅嶺下去,有兩條路:


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譯文:
其中一條路往西伸展,沿途尋找景色,沒有什麼收穫。另一條路稍微偏北又轉向東,往前走不超過四十丈的地方,土石截斷水流分支,有堆積的石頭橫擋在河岸邊。

◎先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

其上為睥睨(古代城牆上的矮牆,用來保護城上防守巡查之人)、梁欐(棟樑。欐,音ㄌㄧˋ,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譯文:
石堆像城牆上的女牆或像屋樑的形狀,積石旁邊,有一座天然石堡突兀而出,中間有個很像門的石洞。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譯文:
往裡面望一望,漆黑一片,拿小石塊投進去,回聲深邃像是落進水裡,聲音清亮深遠,過了很久才停止。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箭竹),益奇而堅。其疏數(疏密)偃仰(俯仰),類智者所設施也。
譯文:
環繞這石堡可以走到山頂上,在那裡可以眺望很遠。上面雖然沒有土壤,卻長著美麗的樹木和箭竹,因為長在石縫中,顯得更加奇堅實。竹樹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是聰明人特意安排布置的。

◎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
◎作者透過詳細描繪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讚嘆此處山石樹木的疏密,彷彿有高明者有意設計布置。


溪流.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二)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譯文:
唉!我懷疑有沒有造物主已經很久了,等看了這裡的景致,我更加相信確實是有的。
◎第二段由自然景觀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的議題,藉此批判天命論以發洩貶謫心情。

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展現其美麗。伎,音ㄐㄧˋ,同「技」),是固勞而無用。
譯文:
可是我又感到奇怪,造物主為何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地區,卻把它安置在這荒遠偏僻之地,使它經歷千百年也不能向人們展現自己的美景,這真是勞而無功的事。
◎作者感嘆造物主似有不公,使自然界之美善被埋沒拋棄,其中也隱含個人橫受壓抑的憤懣不平。

神者儻(音ㄊㄤˇ,似乎,或許)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譯文:
造物主似乎不會這樣,那麼真的沒有造物主嗎?
◎作者對造物主提出天命的質疑。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譯文:
有人說:「把這奇特景致安排在這裡,是要用來安慰那些賢能而被貶黜、辱沒在這裡的人。」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譯文:
也有人說:「這裡天地的靈氣,不造就偉人,卻造就這些奇特的山水,所以楚國南方缺少傑出人才,卻有很多奇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譯文:
這兩種說法,我都不相信。

本段承續前段,由自然景觀繼而帶來聯想和思索。作者指出像小石城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被埋沒於荒僻之鄉,引發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鬱憤之情,藉以抒發賢才遭貶逐的天涯淪落之感。


溪流.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柳河東集》
小石城山記
原作者:柳宗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