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你會害怕生命中的變化嗎?一件事情的變與不變是絕對的嗎?每天身邊發生的事是一成不變還是時有變化?當你被某件事情困擾時,是否曾想過換個角度思考?是否曾因此豁然開朗?洞簫客遊賞赤壁所興發的苦惱,蘇軾是如何「換個角度」幫他化解的呢?變化可能為生活帶來不便,卻也可能是自我成長的契機,〈赤壁賦〉中蘇軾與吹簫客之間的往來對答,引領我們一起經歷心靈上的洗禮,體會正向轉念如何讓人超越生命的困局,或許可以提供給我們一條打開困境的線索。
本文選自《東坡全集》,寫於蘇軾遭貶黃州的人生劇變時期,內容書寫蘇軾出遊赤壁所引發的感懷,表達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賦,文體名,是一種介於詩、文之間的韻文,起源於戰國後期,盛行於兩漢,著重以鋪陳手法、華美辭藻來書寫主題,風格鋪張揚厲,辭藻華麗。東漢以後好用駢偶,至魏晉南北朝形成講究聲韻、行文駢儷的「駢賦」;唐代則受律詩影響,產生限制用韻、對偶工整的「律賦」。到宋代受古文運動的影響,發展出形式散文化、內容議論化傾向的「文賦」,又稱散賦、文賦、散文賦,本文即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二度遊歷黃州與客泛舟赤壁,並於元豐五年秋冬各寫下前、後赤壁賦,本文為前篇。赤壁,指黃州的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而非三國時吳蜀聯軍擊敗曹操的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古戰場,作者有意借題發揮,以赤壁之戰的史事與人物,抒發弔古之情及思想。文中寫蘇軾與客於赤壁泛舟夜遊,透過主客對話,傳達對歷史興衰的感觸,並體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全文以江風水月貫穿,將寫景、抒情、議論巧妙融合,又善用譬喻闡明抽象哲理,使全文情感跌宕,饒富理趣。全文融合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透過主客間的對話,以水、月為喻,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易懂。文句韻散結合,兼含聲情之美,是散賦的代表作。
以下為蘇軾〈赤壁賦〉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延伸閱讀:
隨緣自適、超然曠達的生命態度----蘇軾:赤壁賦(原文+翻譯)
夢裡擦身而過----蘇軾:後赤壁賦(原文+翻譯解析)
一處赤壁,兩樣心情----前後赤壁賦比較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櫂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東坡全集》)
〈赤壁賦〉
原作者:蘇軾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交代主客泛遊赤壁的時間地點人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徐來」「不興」象徵心境舒坦寧靜。
◎從明月詩「美人」可知暗託感念君國之意。
補充:《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美人)僚兮。舒窈糾(步態舒緩優美)兮,勞心悄(不安)兮。(本詩是古代男子思念愛人的歌,寄託的是月夜幽思,對伊人的詠嘆)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擬人化)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白露(霧氣)模糊了一切事物的範圍界線,彷彿萬物重新被定義,這個全新的世界,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世界。
縱一葦(借喻)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小船不再有固定方向,象徵心靈得到解放,不再為原先設定的目標所綑綁。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以上四句隔句對)。
◎遺世登仙二句是東坡仕途失意,心生遁世之念,也可象徵超脫現實,忘懷世情。
本段賞析:
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勾勒出一幅清爽寧靜、和諧自然的江風秋月圖,令人陶然忘我。畫面中有良辰(清秋、月圓)、有美景(東山、江水)、有賞心樂事(飲酒、知友、誦詩),藉此構築詩情畫意,興發飄然欲仙之愉悅。「水」「月」在本文當中全文重要線索,從景物描寫方面,「水」「月」就不斷出現,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及下文「擊空明兮泝流光」,營造出秋江夜景之美,可以說全篇以江風水月貫串全文,情由此生,理由此悟。融合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最後在哲思方面,蘇軾再以「水」「月」為喻,說明變與不變之理。本段分成三個層次:先點出基本訊息之時地人→再寫良辰美景→末寫精神感受。在感受上本段「茫然」「浩浩乎」「飄飄乎」「虛」「風」「仙」等恍惚迷離、朦朧遼闊的字眼,來形容心靈釋放飛翔的快樂。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第二段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酒後樂甚,扣舷而歌,將前半段赤壁之遊的快樂推到頂點,情感的轉折隨後逐漸跌落。
歌曰: 「桂櫂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這段歌詞係全文悲樂情境轉換之關鍵。「泝」(溯)字象徵了生命溯源的開始。
◎前二句寫景空靈,以桂蘭、芝蘭等香草形容君子的才質美德,這在楚辭屢見不鮮。余光中〈等你在雨中〉也同樣有「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之句。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後二句寫人迷茫,隱含「身在江湖,心託魏闕(朝廷)」之情。「美人」一詞在楚辭常指國君,表達思慕君王、未得賞識的感傷。歌詞反映蘇軾貶謫期間,倍受壓抑,心情苦悶,但對國家的熱情仍一念尚存,在矛盾心情下遂寄情山水,以求暫忘複雜現實。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簫聲加深了蘇子所唱楚辭的弦外之音,洞簫吹奏渲染了悲情,倚歌和唱深化了悲意,自此樂極而悲,別生波瀾,引發下文情感。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聲音的第一層次:用四個具體動作怨、慕、泣、訴,先描述當下對聲音的初步印象反應。
餘音嫋嫋(通「嬝」),不絕如縷。
◎聲音的第二層次:聲音逐漸在心底低迴,情感的迴響餘韻不斷,繚繞低迴,揮之不去。
舞(使役V.)幽壑之潛蛟,泣(使役V.)孤舟之嫠婦。
◎聲音的第三層次:抽象聲音的具體化,並擴及他人與萬物,將文章帶到感傷高峰。此種以想像刻劃聲音影響,與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手法相同。
本段賞析:
「水」「月」的意象在本段或顯或暗再度出現:與「水」有關者如船隻的「舷」「棹」「槳」、動作上的「泝」、狀態上的「流」,而與「月」有關者如「空明」「光」,繼續繼承首段「泛舟」的過程,文字前後照應,貫串的線索亦如簫聲不絕如縷。
▲問題一:第一段詩經〈月出〉,與第二段楚辭,在文意上有何相近之處?
延伸閱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簫笛音色比較及相關詩詞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第三段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本文問答體承襲自傳統賦體形式,本段引發下文「客曰」之感慨及「蘇子曰」之哲理。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第四段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赤壁是一個充滿歷史變遷意義的地方,洞簫客 在此深感存在的困境,他找不到永恆的意義。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由月景而聯想起樂府〈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之句,再引入曹操赤壁之戰橫槊賦詩、談笑用兵的典故,抒發歷史情懷,運思行文,相當合理自然。
◎「烏鵲南飛」之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亦頗有暗示落拓失意同感之情。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透過一問一答,引出洞簫客弔古傷今的感慨,從中顯示出一幅盛衰興亡倏忽即逝的歷史畫卷。
◎一方面以曹操之英雄偉業,對照出自身之落寞避世,另一方面一世之雄曹操,尚且都消逝於滔滔不斷的時間長流中,更不用說凡夫俗子,更何況我等遷客逐臣之輩!「而今安在哉」一句反問,尤其令人怵目驚心!
◎吹簫客的感傷起於曹操〈短歌行〉,從月明星稀、釃酒臨江,依然不離江月。此詩慷慨悲歌,先嘆人生無常,繼寫自己功業未成、求賢若渴之情,末以周公相比,說出自己安定天下之志。
補充: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
青青子衿(原指學子,此指賢才),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枉駕、屈就)用(以)相(我)存(存問、省視、探望)。
契闊談讌(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補充:蘇軾〈念奴嬌〉(節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補充:羅貫中《三國演義.卷頭詞》(原作者:明.楊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況吾與子,漁樵(動詞)於江渚之上,侶(動詞)魚蝦而友(動詞)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麋鹿」是現實中的不得已,是為了生活奔忙,是謫遷軟壓抑下的苦悶。
◎漁樵過著悠閒生活,未如曹操、周瑜建立豐功偉業。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蜉蝣」和「天地」是從時間著眼,「一粟」和「滄海」是從空間執著眼。
◎蜉蝣透過天地對比,來說時間上生命之短暫,「渺」一粟透過滄海對比,來說空間上存在之渺小。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感嘆生命之短暫,羨慕自然之無窮。
◎「哀」和「羨」對比出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進而表達追求永恆的期望。
◎作者不得不從超脫現實的幻想裡尋求解脫,希望和飛升仙人、天上明月永久存在,長生不朽。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然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清醒地看到現實與理想願望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故以簫聲寄託於悲涼的秋風中。
◎點出客之簫聲悲涼,是因為欲求永恆而不可得。
本段賞析:
本段雖是洞簫客所云,但實際上是作者自道,是另一個蘇軾在訴說內心的鬱悶。作者借客的口吻,以欲擒故縱手法故意製造一個議論的對立面,更能逼入最後的主旨。客的浩歎,也是蘇軾的浩嘆,更是所有人會產生的普遍情感,面對英雄遺跡、歷史興亡,很難不教人痛感生命稍縱即逝、世間繁華的不可久恃。本段可分三個層次對比(構成洞簫客「悲」的三個原因):
1. 人物上→古代將相&當代凡夫=>對比之下生「悲」(曹操&漁樵)
2. 時空上→短暫&長生;渺小&無窮=>對比之下生「悲」(蜉蝣&天地;一粟&滄海)
3. 實現的可能性上→現實&理想=>對比之下生「悲」(不可驟得&成仙明月)
補充:《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日影)過隙,忽然而已。
補充:《古詩十九首》: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今夜良宴會)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第五段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死亡是嚴肅的生命議題,在變動不安的生命中,如何抵銷對於變化、未知、死亡的恐懼?赤壁賦以水月為喻,為後人演繹一場變與不變、剎那與永恆、生與死、的生命劇場。
◎蘇子針對洞簫客的困惑,以「水」「月」為喻,說明「常」與「變」的宇宙人生哲學,並言自處自適之道。
◎上段為「反」為「客」,本段為「正」為「主」,本段運用「抑客申主」寫作手法,反駁吹簫客消極傷感的觀點,提出曠達超脫的看法,為全文之主體,作者之所欲言及全文主旨,盡在於此,使全文由悲而喜,以「知道」、「悟道」歡喜作收。
◎時間一去不返,永遠是什麼?「永遠」是一種時間形容,卻彷彿又不在時間之中。照片將生命某個瞬間定格為永恆:五歲的童真、十七歲的青澀、七十歲的滄桑……青春換不回的美好瞬間,都被一張張停格在在方寸間,但它真抓得住永恆嗎?
◎逝水如斯,一去不返,只是表象上的錯覺,江河海水本身並未消逝或改變。注入大海的海水蒸發再度回歸山林的源頭,如此周而復始,就是水的生生不息。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月的盈虛圓缺,(或日的升落,潮水漲退、四季更迭變化……),變動的只是現象,本身依然按照固定的軌跡運行不變。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從變化角度來看,人生百年,稍縱即逝,即使所謂天長地久,千秋萬歲,興亡盛衰,也不過是轉瞬之間。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二句,旨在回應前文洞簫客「哀吾生之須臾」。
◎從不變的本體的角度來看待生命,則能外生死、無終始,終能心存曠達,適情順物。
◎不斷變化的形軀,與能觀察省察的主體自我,兩者本來就不在同一層次。
◎變化就是無盡,超越生死不隨之流轉的自我,這樣的恆常也是另一種無盡。小我雖會消逝,但人類這個大我卻因無數小我貢獻累積,綿延不斷下去也是無盡。
◎變化消失的事物並不會真的消失,它只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存在。
◎更進一步看,不管變與不變,或好與壞、是與非、美與醜、福與禍,都是相對存在、相倚相成的,都是人類分別意識下的價值判斷,而「分別心」更是造成紛擾煩惱之源。
而又何羨乎?
◎「而又何羨乎」一句,頓時放下,豁然開朗,有海闊天空、瀟灑自適的解脫。
◎呼應前文「羨長江之無窮」,意指不必羨慕長生不朽。此句「而又何羨乎」對照前文「而今安在哉」有一種豁然開朗,頓時海闊天空之徹悟。既對吹簫客遷謫意而發,其實也是作者自解自勉、自我寬慰之詞。
◎死亡雖然是生命的終點,但換個角度體會,人生的每一刻,都可以是重新出發的起點。生命的長短並不是重點,重點在人怎麼活、怎麼過,怎麼讓短暫的生命發光發熱,讓微小的生命裡,有了精彩和厚度,才是不虛此生。
◎上段與本段主客之間的對話,深刻揭示作者思想的矛盾與掙扎,以及不甘自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脫的過程。
◎本段反映蘇東坡曠達的襟懷和達觀的人生態度,這正是他在艱難逆境中獨立自處的精神支柱。
本段賞析:
本段運用文學象徵手法來詮釋人生哲理,以眼前的江水與當空的明月,說明天地萬象動中有不動,變中亦有不變之理。以此檢視人生亦同:人生雖有名利權位的變動得失,但也存在不動不變的真理常道。吾人觀察事理,如果從「變」的角度著眼,則天地萬物猶如水之奔流、月之盈虛一樣,時刻都在變動中;但如果從「不變」的角度著眼,則江水依然,明月猶在,變的只是「現象」,「本身」或「本體」何曾改變呢?若能認知此一不動不變的真理常道,不為假象所惑,自能視萬物為一體,不受生死問題的影響,不隨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迷失自我。
補充:《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補充:《莊子.大宗師》:大塊假我以形,勞我以生,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已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問題一:請舉出你生活觀察中同一事物寓含「變」與「不變」的例證。
▲問題二:以一次自我體悟的經驗為題,寫成首尾完整文章,內容至少包括事件背景、過程、結果。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四句在寬慰遷謫之失意,讓人思考「所持有」與「擁有」之別。
◎人應從相對的角度看問題,不把問題絕對化(把答案唯一化)。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點出,順逆、榮辱、得失均屬於人身外之虛物浮名,如果能從其中跳脫出來,則世間之順逆、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有此一體會,必能達觀自適,不以貶謫為煩惱。
◎這是對洞簫客內心的遷謫意而發,其實也是作者的自勉之詞。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本段「江上之清風」對應首段之「清風徐來」,「山間之明月」對應首段之「月出於東山之上」。
◎「耳得之而為聲」對應「江上之清風」屬於聽覺,「目遇之而成色」對應「山間之明月」屬於視覺。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作者自勉莫以遷謫為念,宜寄情於大自然之江風山月。
◎蘇軾自言:「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與此處文意相近。
◎赤壁賦在哲理議論的最後認為:唯有把握當下風月,享受自然風光,珍惜眼前一切,才能消解人生倏忽的長吁短嘆。精神 解脫的真正出路,就在這清風明月、白露江水裡面。
本段賞析:
藉賦體主客問答的形式,巧妙表達情感的波折、掙扎和解脫的過程。蘇子藉「水」與「月」為喻指出,在表象變動中本體永存,故可化解生命的有限性,超然物外的達觀心境,則能享受自然中無窮無盡的聲色之美。如此曠達的人生態度,正是東坡在艱難逆境中能獨立安頓的心靈支柱。整篇赤壁賦可以看做蘇軾自己通過矛盾掙扎、最後領悟解脫的過程。
補充:宋.蘇軾〈臨皋閑題〉:臨皋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補充:宋.賀鑄〈鷓鴣天〉:清風明月休論價,賣與愁人值幾錢?
補充:清.張英《聰訓齋語》: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閒便是主人。大約富貴人役於名利,貧賤人役於飢寒,總無閒情及此,惟付之浩嘆耳。
▲問題一:
赤壁賦中的思想,表現出儒、釋、道一體的圓融,從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儒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道教長生飛仙的浪漫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儒者詩樂相成的美學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道家物我一體的超越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佛教明心澈悟的喜悅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第六段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
◎客的洗盞更酌象徵心境由悲轉喜,並以全船的酣醉凌亂,象徵解脫釋放後的喜樂境地。
不知東方之既白。
◎「東方既白」有點燃生命智慧之光的暗示。
本段賞析:
總收上文,以主客盡歡,醉臥舟中的灑脫自適作結,一夜的激越感慨就此煙消雲散。以之首段因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所生的「樂」,末段解脫領悟之「樂」更進一層。蘇軾在黃州五的經歷,使蘇軾之人格文格俱臻成熟,完成前後赤壁賦、念奴嬌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其基本內容大致相同,但其詞較偏重於內心矛盾的揭示,而赤壁賦深入矛盾的解決出路。
上圖:蘇軾.赤壁賦原稿(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