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全世界只有台灣在「考注釋」?提升學生語彙能力,不能只靠國文課
這一個禮拜問了身邊很多國家的朋友還有學生,從瑞典、英國、荷蘭、義大利、希臘、波蘭、保加利亞,到土耳其、日本、墨西哥、玻利維亞。
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文、課、考、寫、注、釋。
「你們的中學考不考學生,嗯……用一句話來解釋一個詞?」光是「考注釋」這個概念,我就得跟他們解釋半天。總的來說,我發現我問的大多國家根本沒有此類考試,就算偶爾有,也更像是一種在課堂上拋磚引玉用的磚,在學生給出不同解釋之後,帶出怎麼使用辭典、分辨詞義的討論,解釋本身並不是一個評量重點,更遑論要求學生背下注釋。
日本的國文教育和台灣是相對接近的,很多學生用「語彙暗記卡」來念解釋,但是考試考的是選擇題,很少需要學生自己寫出來。
瑞典則在另一個極端,主要仰賴廣泛閱讀和查字典的習慣來累積詞彙量。升大學考試當中,國文科有個詞彙部分,考的是選擇題,完全沒有範圍,反過來測定一個學生至今閱讀的質和量,學生閱讀的質和量越高,分數越高。
近來「背注釋」這件事引起了許多討論和關注,而討論焦點大多集中於到底「要不要背」的部分,然而我想要進一步質疑的是「考寫注釋」這件事本身。為什麼要求學生白紙黑字「寫出一句話來解釋字詞」的題型,台灣人都習以為常,在其他國家卻很少見?這種題型的教學目的和實際效用究竟為何?
歸結目前關於背注釋的各方討論,發現讓學生背注釋的老師多是基於以下幾種原因:
1.不背注釋,就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說法認為,如果不讓學生背,現在學生的程度太差,考注釋的時候就會亂寫。比方說有學生會把「雍容」的解釋寫成「大方」。背注釋可以確保學生正確理解語彙。
「用一句話解釋一個詞」連對大人來說都非常難,現在給你一分鐘解釋「雍容」的意思,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解釋得坑坑巴巴。根據教育部辭典,雍容是「莊重溫和、從容不迫」,而大方是「態度自然不拘束」。這兩者都有從容不拘束的意思,但雍容又比大方多了點「莊重」,而且常常跟「華貴」、「爾雅」並用,帶點高級感。
如果沒有查辭典,我還真的無法把這兩個詞解釋得很到位,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然而這絕不代表我們的「程度很差」,我想大部分的人就算無法說出雍容和大方的辭典解釋,卻也多少知道形容一個活潑不拘謹的小孩要用「大方」,而不是「雍容」。這樣不是就很足夠了嗎?
至於要怎麼讓學生懂得一個活潑不拘謹的小孩是「大方」而不是「雍容」?這樣的知識可以用選擇題來考、或是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出錯時糾錯改正,似乎並沒有考學生寫出整句解釋的必要?
2.背注釋可以順便學新詞彙?
第二種說法是,在背誦的時候可以學會新的詞,比方說背下「蹊蹺:怪異而違背常情」時,就能再學會「怪異」和「違背常情」兩個詞。
有老師舉例,一位程度不好的學生把「蹊蹺:怪異而違背常情」寫成「有些事很奇怪,讓人覺得好像應該不是平常生活就能看到的樣子」。這個學生很努力地把書面語的注釋用口語解釋出來,撇開用詞冗贅的問題,我覺得也是頗不簡單。
根據教育部辭典,違背常情的意思是「違反一般的人情與事理。」而學生把它解釋成「不是平常生活就能看到的樣子」。看來這位學生認為「一般的情理」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卻忽略了「情理」其實也包含很多看不見的規律和推演。也就是說,這個學生顯然對「違背常情」的理解是有侷限的。今天多虧了學生用大白話努力地去說明,才讓我們看出了這個侷限。相反的,如果學生們都把「怪異而違背常情」完美地背出來,是否就代表他們真正了解了這些詞彙呢?
此外,老師也說這個學生的解釋過於冗贅,言下之意似乎是背注釋能解決用詞冗贅的問題。辭典的解釋多是精練的書面語,背出來工整漂亮,但這代表學生平常在寫作、說話的時後就不會用詞冗贅了嗎?
回到詞彙量這個關鍵的問題。詞彙量是溝通、思考、學習的基礎,可以說是通往所有知識的大門,也是各國語文教育注目的焦點。然而詞彙量其實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非常吃家庭環境,根據瑞典統計,從小家裡有親子共讀習慣的孩子,在17歲的時候會有5萬個詞彙量;而沒有共讀環境的孩子,則只有1萬5千個詞彙,活生生差了3萬5千個詞。
由於先、後天環境影響而「程度很差的學生」,一直都會存在。而當我看到各國都在從促進閱讀習慣著手時,台灣則是把責任都推給國文課,於是國文老師只好不管學生程度如何,大家一起填鴨。弔詭的是,台灣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忙著寫作業、花時間死記硬背,結果無論是PISA的閱讀表現還是PIRLS國際閱讀素養表現,都沒有比瑞典孩子更好。我們賠掉了童年和青春,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真的想為當年的自己和今天的台灣孩子叫屈。
想增加學生的詞彙或是運用語彙的能力,有太多更根本、實際的方法。尤其是詞彙量,瑞典「國家閱讀委員會」和政府定期修訂國家行動計畫(National Action Plan),明確指出「提升兒童和青少年閱讀環境是整體社會的責任」。國會編列預算輔助醫院、學校(所有科目)、圖書館、媒體、出版社、書店等各界相關機構,推動更健全的少兒閱讀環境。相對的,讓國文老師獨挑這個重責大任,試圖用每學期十餘篇課文的閱讀量和一個接一個的考試來提升學生的語彙能力,是很強人所難的。
3.不背注釋,國文會進步嗎?
最後還有一個現實面的考量:學生背了注釋,國文成績就會進步。
我不否認背注釋一定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學習效果,然而今天如果背注釋真的成為提升考試成績最有效的方法,那我想,是這個考試需要打掉重練。
為什麼到了21世紀,台灣學校的國文科段考還是要考寫注釋呢?考寫注釋對學生在高等教育的學習,或是長遠的語文能力真的有如此大的益處嗎?悠久的考試傳統就不容質疑嗎?
長期觀察台灣的考試傳統,我的印象是:「不該考選擇題的知識,例如摘要、彙整、分析,台灣偏要考選擇題;可以考選擇題的部分,例如詞彙意義,台灣偏要考簡答題。」怎麼好像總是在和世界唱反調?
同一個詞語,不同的辭典都可能給出不盡相同的解釋,在不死背的情況下,不同學生當然也會給出五花八門似是而非的答案,這大概是全世界評分最燒腦耗時、教學CP值又最低的題型了,那為什麼還要一直這樣考呢?我的提議是,把目前學生考注釋時常出現的誤會都紀錄下來,當作未來出選擇題的選項。比方說似乎不少學生誤以為「蜂擁」就是「人很多」,甚至是「很多人擁抱」的意思(課本解釋是「大批人群擁擠向前」)把這些常見錯誤都集結起來,就變成一道題了:
「蜂擁」一詞形容:1. 人數眾多。2. 大批人擁擠向前。3. 人聲嘈雜。4. 很多人擁抱在一起。
這樣的選擇題可以確認學生是否正確理解詞意,改起來方便,也為學生省下一些死記硬背的時間。我也理解設計好的題目非常花時間,但並不見得要一步到位,可以慢慢累積。
總之,我相信背注釋能解決的問題,其實都有其他更根本的解方。台灣更高層的教育決策者,與其在考選形式和素養總綱上做文章,當前最要緊的,應該是專業、嚴謹地去改革每一個科目的教學方式,讓課綱和教學、評量、考選有效連結,並且給予現場老師更好的工作環境,例如協助設計教學活動、習作和考試題型、限制非教育專業的父母插手教師的專業領域或在非工作時間打擾老師;此外,也必須建立起語文能力弱勢孩子的輔助措施。同時在國文課堂之外,其他科目的學校老師、幼兒園老師、父母、圖書館、出版社等,也都是決定孩子閱讀習慣和語彙能力的關鍵角色。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全世界只有台灣在「考注釋」?提升學生語彙能力,不能只靠國文課〉
2023-09-26
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0/article/14090
作者:吳媛媛
【作者簡介】
吳媛媛,1982年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瑞典隆德大學東亞政治碩士。現居瑞典,為瑞典達拉那大學講師。偏左意識的洗禮和衝擊來自北歐,而每一個省思和開悟都是以臺灣為出發點。著有《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
- Dec 26 Tue 2023 18:28
▲吳媛媛:全世界只有台灣在「考注釋」?提升學生語彙能力,不能只靠國文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