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png


社會進度的指標──〈大同與小康〉

讀《論語》,常能感受到孔子的智慧與和藹;但讀《禮記》,卻只感到孔子的囉嗦和虛偽《禮記》裡的孔子,多是漢儒冒充,長篇大論不是教誨學生,而是講給帝王聽,希望帝王崇儒。雖然如此,〈大同與小康〉這篇作品仍然值得思考,建議在教這一課之前,可以先暫時放下課本,把〈禮運〉全篇重讀一次,如果缺乏耐心,可以在網站上找到白話翻譯,大約十分鐘就能看完。

〈禮運〉篇講的是「禮」的重要性。禮的本質,在〈禮運〉篇中,就是一種具有同情心的制度,或說彼此體諒下所設計出來的社會規範。文中一開始說「大同」,無須「禮」而自己有「禮」小康時代,依「禮」而行,因此尚能豐足安詳;但孔子嘆息的當下,則是禮不復存,亂世由此開啟。這樣的思維,我們不妨從三個層面來思考:

1.大同與小康時代真的存在嗎?
2.社會進步是人類的趨勢,我們該如何面對進步?
3.文章中所提示的價值於今又有何參考意義?

「大同」無疑是一種違背原始人性的理想,「小康」則是歷史發展進程的必然中國在東周開始大造史,為了推廣學說,不少學者就虛擬遠古社會,形塑一個符合自己學說的樣態或聖人,大同世界可作如是觀人類掠奪、殘殺、占有等本性在原始時代自然開展,「文明」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對原始本性的約制。因此「小康」是私有制演化下必然產生的結果,社會有了階級、財產、制度和自我形塑的觀念

然而什麼是社會的「進步」呢?世界上有一個「美好生活指數(OECD Better Life Index)」,據說小國不丹,幸福感最高,然我們並不覺得不丹「進步」,或是我們都將疑問,當他們「進步」了,還能有那麼高的幸福感嗎?伊安.摩理士的巨著《西方憑什麼》裡,面對社會發展提出了四個觀察指標:能量取用、城市規模、資訊處理、戰爭能力,以此來評斷一個文明的進步與否。書中非常睿智地強調,社會發展的程度,並不代表更聰明、更道德或更幸福。因此我們在這一課或許嘗試思考,當文明不斷前進(獲得更多能量、城市大而複雜、快速處理海量資訊和可以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但道德和個人的幸福感,如何能在個人自由不斷流失、人被物化(做一個有用的人、做一顆螺絲釘,或當國家的「棟梁」、人類的「燈塔」)的壓力時刻,依然能維繫不墜?

在充滿刻度、量表、比較和競爭淘汰的現代社會,重新回歸「禮」的根本由來:一種廣博的同情和理解,對他人的關懷及慈悲,可能是建構當代社會時的必要因素社會福利保障弱勢、環保意識維護生態、警醒自己不要過度浪費資源以追求永續發展,這些,可能就是大同世界的原因。

我們後人常笑孔子陳義太高而漢儒迂腐虛偽,大同與小康根本遙不可及。然在西方,十九世紀初的法國人傅立葉(時代和中國焦循、阮元這些乾嘉學者差不多)提出了「共居方陣」的構想、英國人歐文則真的構造出了「模範村」,他們想實踐的,其實都是大同思想。人性讓人失望,現實使人絕望,但每個時代都有對「理想」的思考,仔細比較,古今中外並無不同,或許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人類要的幸福很單純,而實踐之道,就是為私少一點,為公多一點

延伸閱讀:

緊接在〈大同與小康〉之後----《禮記》:禮運(原文+翻譯)

禮記禮運.png


【文章出處】
《古文今讀15篇》(龍騰出版)

社會進度的指標──〈大同與小康〉
(編按: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暫擬)

作者:徐國能
【作者簡介】
徐國能,1973年出生於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1989年6月畢業於新北市辭修高中,後赴東海大學中文系、中文所進修並取得文學碩士學位,於台師大取得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台灣師範國文學系。曾獲得2000年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第三名、台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花蓮文學獎新詩佳作、台北市公車詩文古詩新詩入選、台北市文學獎散文、聯合報文學獎散文大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第二名、教育部文獎散文第二名、台灣省文學獎散文佳作、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以及文建會全國大專文學獎散文首獎。出版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綠櫻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