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景福宮.png
上圖:桃園景福宮(圖片引自網路)


桃園景福宮沿革誌

維景福宮,建於桃園市廛,莊嚴高雅,置身其中,令人不禁心怡神逸,堪稱本省聖境之一。殿奉開漳聖王為主神,兼祀玄壇元帥,乃為桃園十五街庄(今劃為五十五村里)(編者註:桃園十五街庄為:桃園街、大樹林庄、大檜溪庄、小檜溪庄、水汴頭庄、埔仔庄、北門埔仔庄、中路庄、茄苳溪庄、山仔頂庄、小大湳仔庄、大湳仔庄、新中福庄、新庄仔庄、大竹圍庄)善男信女虔誠信仰之中心。宮內神祇,自大溪鎮埔頂仁和宮之開漳聖王,及南崁五福宮之玄壇元帥,分身迎此奉祀。聖澤普霑,光被八宇。父老稚幼,普遍信受,歷久彌彰,已垂壹百六十五年矣。

康熙台灣地圖中的桃園.png
上圖:康熙台灣輿圖中的桃園(圖片引自網路



桃園市位於臺灣西北,東南接阿里山餘脈(編者註:今日地理學已改稱加里山餘脈),構成三角洲扇形丘陵,處於平源(原)與海岸之間,東有龜崙嶺大檜溪山(編者註:虎頭山最高峰,海拔251公尺,有三等三角點),為天然屏障;南與大溪八德為鄰;西毗中壢平原接壤、(,)北聯南崁大園鄉為境,形成一完整區域,桃園十五街庄即星佈於此平坦之高原。

桃園十五街庄.png
上圖:桃園十五街庄(圖片引自網路)



初域內雖有茄苳、大檜溪橫貫而流,惟源少流短,非獨不足此廣大高原之灌溉,亦不能構成水運之利。對外交通貿易,唯賴大嵙崁溪(編者註:今日稱大漢溪)之水運,上達新莊、萬華、淡水等地,溝通往來,當草創之際,雖曾由南崁港,另闢海運。終因港埠淺灘,泥沙淤積,海道阻塞,故海運遂絕。至於陸路交通,則因龜嶺谿谷,荒林荊棘叢生,翻山越嶺,徑若羊腸,通行尤屬不便。故惟有大嵙崁溪之水運,為桃園對外交通之唯一孔道。且以當時漢人尤屬稀少,一片平原之地,皆為昔時土蕃(番)所蟠據,而稱其地為「虎茅莊」(即今霄裡、八德、中路、茄苳溪、埔子、大樹林、水汴頭、大檜溪、南崁等地),係蕃(番)人之原語也。因其不事農稼,徒任荒蕪,乃勢所難免也。乾隆二年(西曆一七三七年),福建官府選任少壯英勇之薛啟隆者,統率隘丁數百名,由臺南登陸移往「虎茅莊」。(,)為開拓之先鋒,墾撫蕃(番),兼行併進。惟因漢蕃(番)異俗,歧見甚深,致爭端迭起,干戈時興,安居不易,他遷者亦復不少。雖有沃土,荒蕪如故。迨至乾隆十年,始由福建移民,漸次東來墾殖。然為數尚屬有限,地廣人稀,難濟墾拓之急。前所栽植桃樹,至乾隆十二年,春風送暖,桃樹綺麗獨秀,蔚然成林。所有來往經商旅客,眺望虎茅莊地帶,四野蒼茫。桃花隨風飄蕩,使大自然鮮豔之風光,宛如桃源之仙境,無不讚為奇觀,故名曰「桃澗」,實源於此。

桃園景福宮古匾.png
上圖:嘉慶十八年乾清門侍衛武隆阿匾(桃園景福宮藏,圖片引自網路)


乾隆十六年,大陸胞民接踵而至,執政者,鑒於地方開發,並為維持治安,設置三快外館,管理桃澗及海山二堡,兼理民財政,直隸於淡水縣城(編者註:古名竹塹,今日新竹市),乾隆年間,雖經移民墾荒有年,但無顯著進展。直至嘉慶年間,有漳州薛志亮(編者註:薛志亮,嘉慶十八年(1813)任職淡水同治,該年卒於任上)者蒞任淡水知縣後,蓄意開拓,悉心擘劃。督促薛啟隆,實地復勘轄內,可得墾植土地,以興地利。經薛啟隆呈請知縣薛志亮協助,遂得其允許為大租戶。乃銳意經營,振興農業。自漳州故里募民來臺,積極墾拓。蓽(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築池造堤,導水引灌,墾成良田,阡陌相屬,雞犬相聞。其餘缺乏水源之地帶,或闢為茶園;或整為果園;分別栽種桃、梨、柑之屬,尤以桃樹最多。旋以桃花燦爛,桃實纍纍,因改「桃澗」為「桃園」,寓意於此,襲用迄今。

桃園景福宮古匾.png
上圖:嘉慶十八年噶瑪蘭通判翟淦匾(桃園景福宮藏,圖片引自網路)


當草昧未化之際,人民營生所需者,概經由埔頂粟(栗)仔園,迄大崁嵙溪之水道,運輸而來。如此年盛一年,移民頻繁,人口日聚。然以瘟疫時作,病魔肆虐,求醫無門,求治無藥。因病而死者,不知凡幾;而呻吟床第(笫),更不計其數。故為避禍求福,轉危為安,乃禱之於神祇。相傳大溪埔頂仁和宮開漳聖王,著有靈驗,乃不辭遠道跋涉,占卜求安者絡繹於途。事為先賢大租戶薛啟隆所聞,為免善信奔波之苦,乃倡議創建開漳聖王廟。獨捐田產二十甲餘,供建廟基,以維祭祀。一倡百隨,無不踴躍捐獻,共募積一萬三千餘圓。於嘉慶十六年辛未仲春(西曆一八一一年),擇定現址鳩工興建。宮廟分為前、中、後三殿,歷時三載,至嘉慶十八年(編者註:西曆1813年)癸酉仲冬始告完竣。建廟期中,薛啟隆特聘漳州名師來臺,彫(雕)刻木像金身七大尊,即現今所稱之開漳聖王、二王、玄壇元帥、李(編者註:李伯瑤,明代封為輔信王公)、馬(編者註:馬仁)二將軍、左右太監等,為開基正身之神像也。(編者註:根據民國89年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桃園縣三級古蹟調查研究》書中林明德教授採訪景福宮名譽主委郭金色,郭金色表示「至於開漳聖王,有一尊小尊神像是由大陸迎祀於此,而廟中一尊大尊神像,則是由大溪仁和宮迎祀於此。」)再聘聞名法師為之開光入聖,神像於焉完成(編者註:根據民國89年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桃園縣三級古蹟調查研究》書中林明德教授採訪景福宮助理人員徐丕榮,徐丕榮表示「以前廟內的王公神像共有五尊,我父親(名為徐母)曾說:......而當時中間的那尊王公是用紙糊的,它是用一層紙,一層土漿的方式,慢慢一層一層糊成一尊大的神像,在當時,這麼大尊的王宮(公)神像,全台灣恐怕不會超過三尊。因此,桃園十五庄內皆稱本尊神像為「大王公」。......原本我也不相信這尊王公神像是用紙糊的,直到三年前,王公神像的耳邊鬢掉了,我原想用大頭釘加以固定,結果,竟掉了一塊下來,我仔細一看才發現真的是用紙一層一層糊上去的,最後,我用了瞬間膠才得以固定。」)。擇定吉日,恭請淡水知縣薛志亮,同知借補噶蘭(噶瑪蘭)通判翟淦,專程蒞桃。虔誠舉行隆重入廟及慶成典禮,命名為「景福宮」。且決定每逢丑歲,建五朝清醮,以酬答神庥。嗣後神威顯赫;(,)惠及四方,無不應驗,實式憑之。故信之益篤,而香煙越世尤盛。(編者註:今日景福宮保留之清代古匾有:嘉慶18年夏「慈祥濟世」匾、嘉慶18年仲冬「明赫感應」匾、嘉慶18年季冬「德徧群黎」匾、嘉慶18年季冬「赫聲濯靈」匾、嘉慶19年仲秋「保我黎民」匾)

桃園景福宮古匾.png
上圖:嘉慶十九年淡水同知薛志亮匾(桃園景福宮藏,圖片引自網路)


本宮所奉祀之玄壇元帥,據傳:永曆十五年(西曆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荷蘭兵而收復臺灣,以為光復明室之根據地。為經略臺灣北部,鄭克塽派其將陳絳統率所部,進駐基隆(即今基隆),討論海盜。道經南崁港,登陸屯兵於孔營,即今五福宮址。軍士中有一位百總蔡先熙,所配戴神護囊,恐沾汚神靈,故取掛樹上,稽首朝拜。及至開拔,竟遺忘留懸該處。有一夜,月色皎潔,忽自該樹梢發出奪目豪(毫)光,庄民見之,無不稱奇,咸感定有神力,必有吉兆,迎奉而祀之於家。則威伏群魔,法力無邊,靈顯無比。趨拜者有求必應,傳遍遐邇,崇拜益眾,該地庄民遂於康熙二十一年歲次丁巳(西曆一六八二年),建廟以奉祀神護囊。尊以「玄壇元帥」,就其起源。我景福宮建成之年,以南崁昔為本邑港埠,且神靈顯赫,乃迎而合祀之。

桃園景福宮.png
上圖:桃園景福宮.玄壇元帥(前左)、鎮殿開漳聖王(中)、二王(前右)(圖片引自網路)



未幾先賢薛啟隆,鶴髮別世,舉邑悼悲!第念其造福人群,服務桑梓,厥功甚偉。乃專闢薛啟隆之祿位以祀之,用示不忘。並表彰其開拓,捐獻及倡議建廟之功。惟該祿位神牌,因民國十二年改建廟宇,寄寓文昌廟時,竟告遺失,令人惋惜!

桃園景福宮古匾.png
上圖:桃園景福宮嘉慶十八年古匾(圖片引自網路)


本宮為誌其源,分別於每年元月十七日及二月十三日(編者註:後改為正月十七日),歷次旗鼓喧天,整齊隊伍,蛤鈴助興,往埔頂仁和宮及南崁五福宮進香祈求(編者註:陽年(甲丙戊庚壬年)至埔頂仁和宮進香,陰年(乙丁己辛癸年)至南崁五福宮進香),風調雨順,降賜禎祥。歷年二月十五日係開漳聖王聖誕,本邑諸姓及社團,先後演戲慶祝千秋,熱鬧非常。四方善信,遠道馳來進香,祝壽者數以萬計。繼續至三月初旬,盛況連綿。

咸豐九年淡水分府同知恩煜給頂庄仔庄佃戶林對丹執照.png
上圖:咸豐九年淡水分府同知恩煜給頂庄仔庄佃戶林對丹執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圖片引自網路)


咸豐七年(西曆一八五七年),淡水知縣思惶(編者註:應為「恩煜」)出巡抵桃,適逢亢旱為災,農民大望雲霓,已歷數月,滴水如金。思煌(編者註:應為「恩煜」)知縣至表關懷,體恤民困,乃就本宮設壇祈雨。未幾烏雲密布,狂風驟起,旋獲甘霖普降,民困復蘇(甦)。我全邑仕眾,莫不額手稱慶,感神恩之無極!思煌(編者註:應為「恩煜」)知縣返淡水城(編者註:竹塹城)後,隨即備牲禮致祭於宮。聘閩伶演戲數天以酬聖德,並撥資修飾宮貌,答謝神恩。自是而後,農工商業欣欣向榮,而善男信女嚮往參詣者更盛。

明治37年繪製臺灣堡圖的桃園街地圖.png
上圖:明治37年繪製臺灣堡圖的桃園街地圖(圖片引自網路)


民國前十四年(即明治三十一年)(編者註: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日本據臺,初期為收攬民心並利用同化,乃創立庶民學校(臺北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然建築校舍又非一蹴可成,乃於民國前十一年(編者註: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以本宮權充分教場,達四年之久。嗣於民國前八年本宮管理人簡傳、簡日新、呂春鳳、徐克昌、楊永壽等人倡議。(,)將廟產知耕地出售,就價款提供八千元捐與桃園公學校(編者註:桃園國民小學前身)(民國前七年四月改稱),以充建造二棟六教室及辦公廳等之資金。

桃園景福宮開漳聖王.jpg
上圖:桃園景福宮開基開漳聖王(圖片引自網路)


維我景福宮聖王,本洪慈憫世之旨。(,)以培植後學,有教無類。其嘉惠學子,恩澤庶民,造福桑梓,實足萬世流芳。故我仁人善士被其遺蔭,感神恩之無極。每逢歲時祭典,必川流不息,詣廟虔誠酬謝。

日治時代的中路庄範圍.png
上圖:日治時期的桃園街庄(圖片引自網路)


迨至民國十二年(西曆一九二三年)(編者註:日治之第六年(1901)將清代鐵路路線改為經由枋橋(今板橋)、鶯歌石(今鶯歌),大正二年(1913)三月改建桃園驛,日後各市鎮之發展衰微,也與鐵路密切相關),由於交通、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口亦歲之激增,市區之擴展,更形迫切需要。適桃園市區改正,景福宮極需向後伸展改建。經本邑士紳發起組織「景福宮改建委員會」,以司其事,推選桃園街長簡朗山為主任委員(編者註:簡朗山(1872年5月15日—1954年5月23日),曾更名綠野竹二郎。台灣日治時期詩人、政治家、實業家,福建淡水廳桃澗堡桃仔園街人,曾任桃園街長、新竹州協議會員、台灣總督府評議會員、桃園軌道株式會社社長、貴族院議員),並由桃園街役場(即今市公所)協辦,募捐數達五萬餘元之鉅。延聘板橋外圓山寺廟修建專家陳彬(編者註:應為「陳應彬」。陳應彬(1864年—1944年),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人,時人又稱彬司。台灣的知名大木匠師,承繼了漳派的大木作技術,為彬派之祖,在臺灣寺廟建築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與新莊吳海桐齊名。作品包括:中和廣濟宮、北港朝天宮、金山慈護宮、壽山巖觀音寺、朴子配天宮、豐原慈濟宮、大龍峒保安宮、關仔嶺大仙寺、指南宮、桃園景福宮、旱溪樂成宮、先嗇宮、劍潭古寺、頂泰山巖、新莊地藏庵。晚年長住指南宮,子陳己同、陳己元、陳文成,徒弟廖石成、黃龜理)睿智設計定案(編者註:景福宮三川殿由吳海桐建造,正殿由陳應彬之子陳己元建造)。並購買廟後鄰接之吳慶賢所有土地,以補充殿基。復購兩傍(旁)鄭石興等之房屋,予以拆除撥充道路之用(編者註:根據民國89年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桃園縣三級古蹟調查研究》書中林明德教授採訪景福宮名譽主委郭金色,郭金色表示「在本人小時候,桃園街長簡朗山曾建議要將本宮移往中正路的盡頭,後來在大家的反對下作罷。」)。原五門改為五門殿堂,中後殿併為一大殿,曠地儘充外庭院,供遊憩之用。於民國十二年(西曆一九二三年)秋季著手興工改建為前後二殿,至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十月間,除鐘鼓樓外,全部完成。是年適屆建五朝清醮之期,舉邑設五大醮壇,以壯觀瞻,於金碧交輝,(、)香煙繚繞之中,隆重舉行祭典,虔祈降賜福址(祉),舉境賴以安寧。桃園獲得發展至此,我宮之祐著矣!

桃園景福宮.png
上圖:桃園景福宮(圖片引自網路)


民國五十年(西曆一九六一年)歲次辛丑,又屆建醮之期,地方仕紳善信等,以我宮自改建迄今,歷經三十有六載。閱世既久,風雨侵蝕,環境欿然,已缺乏往昔之巍峨氣象,殊不足以壯神佛之威嚴,莫不感嘆!乃倡議重修,眾士咸表讚(贊)同。由四十一村里及公司行號踴躍捐獻達八十七萬三千三百餘元,隨即擇定辛丑年二月十五日興工。除宮外原有彫繪,重施金碧丹堊,煥然一新外。(,)左廂亦重修以奉祀城隍爺、福德正神,其廂上增建鐘鼓樓。鐘鼓樓閣遙遙相對,供朝夕禮拜之用。經此修建,非僅盡復舊觀,抑且更具氣魄,宮貌全景,至為莊嚴堂皇!

桃園景福宮.png
上圖:民國五十年桃園景福宮建醮(圖片引自網路)


重修既竣,醮局遂成,乃擇定十一月六日良辰,舉行嚴肅隆重之祈安建醮,誠為歷次建醮以來未有之一大盛典,舉邑虔誠,歡渡建醮佳期,而充滿境內一片喜氣洋洋,使得全縣士女感動,印象深刻,足以為後來者仰慕。(編者註:根據民國50年12月18日《聯合報》報導:居民從17日凌晨開始,便普遍地宰殺神豬來開葷,桃園地區包括蘆竹鄉六個村,八德鄉四個村,平均每一.四戶便宰豬一頭,因此有經驗的屠夫身價翻漲,很多請不到屠夫的人家,只好透過親戚朋友到外地去重金禮聘。重量在七百五十台斤以下者,即在自家門前的廊下陳列;重量達到七百五十台斤以上則用特製的綵車裝載運到此廟後側,來沿中正路兩旁停放,並標明豬公的重量、七百五十台斤以上的,其飼主均經祈安建醮局發給獎狀:計特等賞一名,一千零四十六台斤,飼主為黃榮盛,還有四等賞至十二等賞共二十餘名。50年12月19日《聯合報》報導:桃園警察分局統計,建醮最高潮的17日一天當中:鐵路加班十三次,在桃園下車旅客約七萬人;公路局加班六百次,在桃園下車者約四萬二千人;桃園客運加班九百三十次,在桃園下車乘客約八萬四千人;開到桃園的小包車共有三千輛次,載顧客約二萬人;卡車二百輛次,載來約一萬人;自行車及摩托車載來約五萬人。若依各項交通工具的正常班次,在桃園下車來客約十萬人,因此總計外來的觀光客共達三十七萬六千人。另外,16日公路局加班三百二十次,桃園客運加班六百三十六次,載來觀光客約十萬人)

桃園景福宮.png
上圖:民國六十年桃園景福宮(圖片引自網路)


光陰如箭,轉眼已是丁未年(編者註:民國56年),依例舉行完醮大典(編者註:景福宮每十二年一次建醮,建醮後六年一次完醮,建成祈安俗稱醮頭,謝恩圓滿俗稱醮尾),真是一番光耀景象,頻存瑞氣,,佈滿桃源,百業大振,成為本省工商業之楷模。今時維癸丑(編者註:民國62年),由本境五十村里民,為念其源,乃召開建醮之議,一議而成,並公推陳長壽先生(編者註:陳長壽(1905—1977),桃園市桃園區人,曾任省議員、桃園縣長)為主任委員,以主其事,乃擇定十一月十六日良辰吉時,循以古例,全境齋戒五天,張燈結彩,恭設香案,隆重舉行祈安建醮大典,虔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慶祝開漳聖王千秋,是以斯時眾善信士女,以無比歡欣之心情,齊推天公壇前,膜拜致敬,香煙繚繞之中,川流不息,前來禮拜者極表至誠。

桃園景福宮開漳聖王.jpg
上圖:民眾獻金牌給景福宮鎮殿開漳聖王(圖片引自網路)


至於放蓮花燈及水燈之夜,鼓樂嘹亮,龍獅飛舞,藝閣呈祥等數達百餘陣,沿街遊行,家家戶戶鳴炮歡呼,慶祝建醮大典,熱烈之情緒,未遜色於往昔,尤其電動戲劇,爭奇鬪巧,華麗悅目,滿城紅綠燈光燦爛,光芒四射,相映成趣,蔚成麗景奇觀,併添大地景色,宛如天官際會,五朝清醮中,天氣暖和,而又時降甘露,象徵風調雨順,遠近觀光旅客,成千上萬,喜氣洋溢,遨遊繞親,在此人潮洶湧之際,乃保持禮讓之心,秩序井然,達成普天同慶,完成建醮大典,彌足慶幸,謹誌神宮。

 

桃園景福宮.png
上圖:桃園景福宮(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出處】
《桃園景福宮簡介》(桃園景福宮協助管理委員會)
桃園景福宮沿革誌
召集人:陳長壽
副召集人:郭金色
審核人:呂進芳、黃阿萬、李傳芳、林楊德水、鄭阿牛
編者:李傳芳、徐連國
1976.5
【文字打字】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