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jp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亡兒䎖孫壙志〉,簡稱〈亡兒壙志〉,是歸有光為悼念其兒子所作的一篇哀悼文,內容主要表達了他對兒子過早去世的極大悲痛與哀思。壙,音ㄎㄨㄤˋ,指墓穴,「志」通「誌」,「壙志」即墓誌銘。䎖,音ㄗㄥ,《說文》不錄,見於《康熙字典》。歸有光長子本名「歸子孝」,「䎖孫」是的小名,文中作者自言:「吾祖始有曾孫,故其母字之曰『曾孫』,余重違其母言,又以曾孫不可以為諱,故名『䎖孫』」云。」

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歸有光43歲,其長子在這年過世,年僅16歲。在此之前,歸有光的祖母夏氏、前妻魏氏、長女、次女均陸續過世。三年後,歸有光的繼室王氏過世,又過一年父親去世,家裡不斷辦理喪事,接二連三的喪子、喪妻、喪父之痛,一記又一記打在屢試不第、前途茫茫的歸有光身上,讓他內心更加煎熬。

在這種背景下,有別於〈項脊軒志〉文末寫先妻魏氏那種淡淡的哀傷,本文成為歸有光回憶書寫他家人的文章中篇幅最長、下筆最濃重沉鬱的一篇。這一年,歸有光已經不知上京考第幾次會試了,他也許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該在科考上退場,終身安於一個教書匠在鄉下教書就好,他把一切希望寄託在自幼聰穎的兒子身上,怎料命運弄人,上天又奪走了他唯一希望所寄的兒子,或許這就是他情緒近乎崩潰失控,寫下這篇非傳統祭文格套的悼文,成就其不朽的原因吧。

文中首先講述了兒子的出身和性格,接著回顧了兒子的一生,包括他在三個月時喪母、十六歲便去世的經歷。歸有光通過記錄兒子生前的言行,表達對兒子孝順、聰慧和仁愛的無限懷念,並對天命的不公感到深深的痛心。

文末還提到,依照禮法,兒子的喪禮應該按照成人的標準來處理,而非幼兒的喪禮,這反映了他對失去兒子的無法接受。歸有光通過一系列回憶,描述了自己在喪子之後的心情,並對命運和天命的無情感到憤慨,最後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切無力改變的絕望與無奈。

整篇文章充滿了對一個父親對兒子死去的痛惜與不捨,並通過對禮制的討論,表達自己對人世間不公的深切反思,近似於《史記.伯夷列傳》太史公對命運天道的控訴。

以下為歸有光〈亡兒䎖孫壙志〉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延伸閱讀:
中年喪子之痛----歸有光:思子亭記(原文+翻譯)

墓碑.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亡兒䎖孫壙志

嗚呼!余生七年,先妣為聘定先妻,而以吾姊與王氏。一年,而先妣棄余。余晚婚,初舉吾女,每談先妣時事,輒夫婦相對泣。又三年,生吾兒。先妻時已病,然甚喜,呼女婢抱以見舅氏。臨死之夕,數言二兒,時時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蓋吾祖始有曾孫,故其母字之曰「曾孫」,余重違其母言,又以曾孫不可以為諱,故名「䎖孫」云。

時吾兒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長成。至於今十有六年,見吾兒豐神秀異,已能讀父作書,常自喜先妻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絕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禍於吾兒,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兒也。吾兒之亡,家人無大小,哭盡哀。今母之黨,皆哭之愈於親甥。其與之遊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見父母若諸母,尚有乳哺之色,慈愛於人,多大人長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始余憐吾兒,不甚督課之。或以為言,余獨自念,如吾兒當自不待督課也。嘗試之三史,即能自解。諸生來問學者,余少出,令兒口傳,往往如所言。或入自外舍,輒就几旁展卷,視所讀何書。余閒居無事,學著書,每一篇成,即持去,忻然朗誦。與之言世俗之事,不屑也。一日,余與學者說書退食,方念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視之,則兒已白母為具食矣。洞庭有來學者,貧甚,余館之。兒時造其室視食飲,殷勤慰藉,其人為之感泣。余與妻兄市宅,直已讎而求不已。兒每從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終當恤之,他勿論也。余誤笞一人,兒前力爭之,余初不省而後悔。笞者聞兒死,為之大哭。余窮於世久矣,方圖閉門教兒子,兒能解吾意,對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獨以此自娛。而天又奪之如此,余亦何辜於天耶?

歲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蚤起,日令兒在臥榻前誦離騷,音聲琅然,猶在吾耳也。會外氏之喪,兒有目疾不欲行,強之而後行。蓋以己酉往,甲子死也。方至外氏,姿容粲然,見者歎異。生平素強壯無疾也,孰意出門之時,姊弟相攜,笑言滿前;歸來之時,悲哭相向,倏然獨不見吾兒也。前死二日,余往視之,兒見余夜坐,猶曰:「大人不任勞,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數言:「亟攜我還家。」余謂:「汝病不可動。」即顰蹙甚苦。蓋不聽兒言,欲以望兒之生也。死於外氏,非其志也。

嗚呼!孰無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奪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兒幾成矣,而又亡。天之毒於余,何其痛耶!吾兒之孝友聰明,與其命相,皆不當死。三月而喪母,十六而棄余,天之於吾兒,何其酷耶!當時足不逾閾外,而以旅死,其又何耶?術者曰:外氏之喪,以甲寅呼癸巳。吾兒癸巳生也。青烏之書,佹瑣拘畏,常以為不可信,其又足以移禍福於人耶?禹鼎淪沒,九黎亂德,是何白日晦冥,邪鬼鴟張,神奸俶擾,王虺封豕,長爪巨牙,暴橫於原野之間邪?何美好清淑如吾兒,使之摧折沉埋,必蒙魌而鷙盩者,乃享富貴而長世也?夫服仁義,稱先王,非獨世之所嗤笑,抑亦天之所嫉惡也?余煢煢世路,落落無所向,回視三稚,韓子所謂「少而強者不可保,而孩提者可冀其成立耶?」嗚呼!吾於世已矣。

按《禮》:「公為適子之長殤中殤,大夫為適子之長殤中殤。」是適子亦殤也。而《春秋》「伯姬卒」,傳曰:「此未適人,何以卒?許嫁矣。婦人許嫁,字而笄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郎之戰,汪踦死,魯人欲勿殤,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先王之禮,為之大法而已,至於因時損益輕重之宜,一聽之於人。《檀弓》記、《曾子問》諸篇可見矣。夫禮之精微,不能一一而傳也。余悲吾母之志,而先妻於是真死矣,故字之曰「子孝」,而以成人之喪治之。蓋吾祖、吾父之所痛,國人之所許,而先妣之志之所存也。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夫延陵季子之葬子,非古有也,而孔子之所謂合禮者也。余於吾兒,欲勿殤也,其可乎?

死之四日丁卯,為壙於縣之金潼港,先高祖承事郎府君饗堂之東房。渴葬,未成葬也。書以志余之悲而已矣。嘉靖二十有七年歲次戊申,十有二月某日。

【文章出處】
《震川先生集》
亡兒䎖孫壙志
原作者:歸有光


震川集.png
上圖:歸有光.震川集(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嗚呼!余生七年,先妣(音ㄅㄧˇ,死去的母親)為聘定先妻,而以吾姊與(許配)王氏。
譯文:
嗚呼!在我七歲母親還在世時,就為我定下婚約,與之前的妻子(編者註:指歸有光元配魏氏)訂親,同時也把我姊姊許配給了王家。

一年,而先妣棄余。
譯文:
一年之後,母親就離我而去。

余晚婚,初舉(生)吾女,每談先妣時事,輒(總是)夫婦相對泣。
譯文:
我成婚較晚,起初有了一個女兒,每次談起母親生前的事情,總是與妻子相對流淚。

又三年,生吾兒。先妻時已病,然甚喜,呼女婢抱以見舅氏。
譯文:
又過了三年,我有了兒子。當時我的妻子已經生病,但她非常高興,還叫女僕抱著兒子去給她的舅舅看。

臨死之夕,數(音ㄕㄨㄛˋ,屢次)言二兒,時時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
譯文:
在她臨終的那天晚上,多次提到兩個孩子的事情,還不時比劃著兩根手指對我示意,想起來真是讓人心痛啊!

蓋吾祖始有曾孫,故其母(其母,孩子的母親)字之曰「曾孫」,余重違其母(其母,孩子的母親)言,又以曾孫不可以為諱,故名「䎖(音ㄗㄥ孫」云。
譯文:
我的祖父第一次有了曾孫,所以孩子的母親(即我的妻子)便給他取小名為「曾孫」。我無法違背孩子的母親(即我的妻子)的遺願,但因為「曾孫」不適合作為正式名字,便給孩子起名為「䎖孫」。

墓碑.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二)

時吾兒生甫(才)三月,日夜望其長成。
譯文:
當時我的兒子剛出生才三個月,日夜盼望他能健康成長。

至於今十有(又)六年,見吾兒豐神秀異,已能讀父作書,常自喜先妻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絕之言,可以少慰也。
譯文:
如今經過了十六年,看著我的兒子儀態俊美,才華出眾,已經能夠閱讀我寫的書,我常常因此感到欣慰,彷彿我的亡妻還在世一般。而母親晚年的心願,以及妻子臨終前的囑託,也因此稍微得以安慰。

不意(不意,沒想到)余之不慈不孝,延禍於吾兒,使吾祖、吾父垂白(垂白,頭髮將白)哭吾兒也。
譯文:
沒想到我這個不慈不孝之人,竟將禍端引至我的兒子身上,害得我的祖父和父親滿頭白髮,為我的兒子痛哭。

吾兒之亡,家人無大小,哭盡哀。
譯文:
我兒子的去世,全家無論年長年幼,都哭得肝腸寸斷。

今母之黨(親族),皆哭之愈於親甥。
譯文:
如今,母親那一族的親人們也為他悲痛,甚至比為親生外甥還要傷心。

其與之遊(交遊)者,相聚而哭。
譯文:
他那些生前的朋友相聚在一起,也無不哭泣哀悼。

其性仁孝,見父母若諸母(諸母,伯母叔母),尚有乳哺之色,慈愛於人,多大人長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譯文:
他性格仁愛孝順,對待父母以及親戚長輩時,臉上總是帶著孩童時的天真純樸和溫情,他對人充滿慈愛,常說出一些像大人那樣成熟的話,因此他的離世,讓所有人都感到無比悲痛。


哭.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

始余憐吾兒,不甚督課(課,督促)之。
譯文:
起初我憐惜我的兒子,對他的學業並不嚴加督促。

(有人)以為言(勸說),余獨自念,如吾兒當自不待督課也。
譯文:
有人因此勸說我,但我心想,像我兒子這樣的孩子,應該不用特別督促也會自覺努力。

嘗試之三史,即能自解。
譯文:
他曾經試讀《三史》,便能自己理解。

諸生來問學者,余少出,令兒口傳,往往如所言。
譯文:
平日有學生來向我求學,我若外出,便讓兒子代為口述傳授,常能準確地解答他們的問題。

(有時)入自外舍,輒就几旁展卷,視所讀何書。
譯文:
有時我從屋子外面回來,便見他在書桌旁展開書卷,專心閱讀。

余閒居無事,學著書,每一篇成,即持去,忻然(歡喜。忻,音ㄒㄧㄣ,高興)朗誦。
譯文:
我閒居無事時,喜歡寫作,每寫成一篇文章,就拿給他看,他總是欣然朗誦。

與之言世俗之事,不屑也。
譯文:
和他聊起世俗瑣事,他從不感興趣,也不想談論。

一日,余與學者(學生)說書退食,方念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音ㄙㄨㄣ,煮熟的飯菜),使人視之,則兒已白(告訴)母為具(準備)食矣。
譯文:
有一天,我與學生講課完畢後退下用餐,正念著孩子們天氣寒冷,而時至傍晚卻還未用午餐,便讓人去看,結果得知兒子已經向母親(編者註:此為繼母王氏)請示準備好了飯菜。

洞庭有來學者(學生),貧甚,余館(安置住宿)之。
譯文:
曾有一位來自洞庭的窮苦學生,我將他安置在家中學習。

兒時造其室視食飲,殷勤慰藉(慰藉,安撫),其人為之感泣。
譯文:
兒子時常去看望他,關心他的飲食起居,殷勤慰問,讓那位學生感動得落淚。

余與妻兄市(購)宅,直(值,指價格)已讎(音ㄔㄡˊ,適當)而求不已。
譯文:
我與妻子的兄長一起購宅,價格談妥後,對方仍不肯罷休。

兒每從容(從容,平和不緊迫貌。從,音ㄘㄨㄥ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終當恤(體恤)之,他(其他)勿論也。
譯文:
兒子從容不迫勸說:「舅舅捨棄大宅而住小宅,這是值得體諒的事,父親您終究應該多多憐憫,其他的就別再多說了。」

余誤笞(音,用鞭子或竹板打)一人,兒前力爭之,余初不省(反省)而後悔。笞者(指被打的人)聞兒死,為之大哭。
譯文:
有次我誤打了一人,兒子當面力爭,為那人求情。我起初不以為意,但事後深感懊悔。那被打之人得知我兒去世後,痛哭不已。

余窮於世久矣,方圖(準備)閉門教兒子,兒能解吾意,對之(他)口不言而心自喜,獨以此自娛。
譯文:
我長久以來生活困窘,正準備閉門專心教導兒子。他總是能理解我的心意,我即使不說話,心中也滿是欣慰,獨以此為樂。

而天又奪之如此,余亦何辜(辜負)於天耶?
譯文:
然而,上天竟然如此奪去了我的兒子,我究竟做了什麼壞事,辜負了上天,遭受此大不幸呢?

苦痛.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四)

(那年)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蚤(早)起,日令兒在臥榻前誦離騷,音聲琅然(琅然,清朗的讀書聲。琅,音ㄌㄤˊ,猶在吾耳也。
譯文:
在那年的十二月,我因病畏寒,無法早起,每日便讓兒子在我的臥榻前誦讀〈離騷〉。他清朗的讀書聲,至今彷彿還迴響在我的耳邊。

(適逢)外氏(妻子的娘家)之喪,兒有目疾不欲行,強(勉強)之而後行。
譯文:
恰逢妻子娘家的喪事,兒子因眼疾不願前往,我強迫他去,結果這一去,竟是生離死別。

蓋以己酉往,甲子死也。
譯文:
他於己酉日出門,卻在甲子日離世。

方至外氏,姿容粲然,見者歎異。
譯文:
兒子剛到外家時,容貌清秀光彩,讓見到的人無不讚歎驚異。

生平素強壯無疾也,孰(誰)(料到)出門之時,姊弟相攜,笑言滿前;歸來之時,悲哭相向,倏然(突然。倏,音ㄕㄨˋ獨不見吾兒也。
譯文:
他平生身體素來健壯,從無疾病,誰能料到出門時姊弟相攜,笑語盈盈;回來時卻只剩悲泣相向,我的兒子突然就此不再出現在我的眼前了。

前死二日,余往視之,兒見余夜坐,猶曰:「大人(大人,指父親)不任勞,勿以吾故不睡也。」
譯文:
他死的前兩天,我前去探望。兒子見我夜間守坐在他身旁,還勸我說:「父親不要過度勞累,別因為我的緣故而不睡。」

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
譯文:
他還說:「母親(編者註:此指繼母王氏)請不要為我哭泣,母親身體虛弱,如今已好幾次為我悲傷了。」

又數(音ㄕㄨㄛˋ,屢次)言:「亟(音ㄐㄧˊ,緊急,急迫)攜我還家。」
譯文:
他多次哀求:「趕快帶我回家吧。」

余謂:「汝病不可動。」即顰蹙(音ㄆㄧㄣˊ ㄘㄨˋ,皺眉蹙額,形容神情憂愁甚苦。
譯文:
我告訴他說:「你的病現在還不能移動。」他聞言後眉頭緊皺,痛苦不堪。

蓋不聽兒言,欲以望兒之生也。
譯文:
其實我沒聽從他的話,是心存僥倖,希望他的病情能有所好轉。

死於外氏,非其志(願望)也。
譯文:
沒想到,他最終死於外家,這並非他心所願。

蠟燭.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五)

嗚呼!孰(誰)無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孺慕,小兒愛慕父母,天奪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兒幾成矣,而又亡。
譯文:
嗚呼!誰人沒有父母、妻子?當我尚在幼年孺慕時,天奪走了我的母親;待我初知有家庭生活時,我的妻子(編者註:指元配魏氏)又早逝;如今我的兒子幾乎已經成人,卻又離我而去。

天之毒(毒害,折磨)於余,何其痛耶!
譯文:
上天對我的折磨,怎麼如此殘酷的啊!

吾兒之孝友聰明,與其命相,皆不當死。
譯文:
我兒子的孝順、友愛、聰慧,與他的命格相貌相比,實在不該早早離世。

三月而喪母,十六而棄余,天之於吾兒,何其酷耶!
譯文:
他三個月時就沒了母親(編者註:指生母魏氏),他十六歲又棄我而去,上天對我的兒子,怎麼如此殘忍無情啊!

當時足不逾(音ㄩˊ,越過)(音ㄩˋ,門檻)外,而以旅死(旅死,旅居在外而死,即客死他鄉),其又何耶?
譯文:
他生前腳步從未踏出家門,卻最終客死他鄉,這又是為什麼呢?

術者(術士,指算命的人)曰:外氏之喪,以甲寅呼(呼應,對應)癸巳。吾兒癸巳生也。
譯文:
算命的說,外氏喪事的卦象顯示甲寅日對應癸巳日。而我兒子正是癸巳日出生(編者註:歸有光長子死於嘉靖二十七年,歲次戊申)

青烏之書,佹(音ㄍㄨㄟˇ,奇異)(繁瑣)拘畏(使人感到拘束畏懼),常以為不可信,其又足以移(移轉,改變)禍福於人耶?
譯文:
至於青烏之書這種玄妙法術,我向來覺得它瑣碎拘泥,不值得相信,又怎能改變人的禍福命運?

禹鼎淪沒,九黎亂德,是何白日晦冥,邪鬼鴟(音ㄔ,鴟梟張,神奸俶擾(俶擾,騷擾,擾亂。俶,音ㄔㄨˋ,王虺(王虺,大蛇。虺,音ㄏㄨㄟˇ封豕(封豕,大豬),長爪巨牙,暴橫於原野之間邪?
譯文:
夏禹的九鼎淪沒,九黎之族叛亂德行,這難道不是白晝無光,妖邪猖獗,鬼怪肆虐,奸臣作亂的世道嗎?那些如虎如豬般的惡人,長爪巨牙,不是正肆意暴行於原野嗎?

何美好清淑(善)如吾兒,使之摧折沉埋,必蒙魌(古代用來驅逐疫癘之鬼的醜物而鷙(音ㄓˋ,猛禽)(音ㄓㄡ,搏擊)者,乃享富貴而長世也?
譯文:
像我兒子這樣清純美好的人,但卻被摧折沉埋;反倒是那些心懷邪惡、面目猙獰之徒,為什麼能享盡富貴、長壽於世,這樣的命運,難道不令人扼腕痛心呢?

夫服仁義,稱先王,非(不)(獨,僅)世之所嗤笑,抑(或)亦天之所嫉惡也?
譯文:
難道這世間所崇尚的仁義和先王之道,不僅為世人所嘲笑,甚至也為上天所嫉恨嗎?

煢煢(孤獨無依貌。煢,音ㄑㄩㄥˊ世路,落落(對人冷淡,與人合不來)無所向,回視三稚(稚子),韓子(韓愈)所謂「少而強者不可保,而孩提者可冀其成立耶?(編者註:語出韓愈〈祭十二郎文〉:「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譯文:
我如今孤獨無依,徬徨於世路,無所依靠。回頭看看僅存的三個幼小的孩子,難道真如韓愈所說:「那些尚年幼而健壯的孩子不可保全,而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反而還能期望他們長大成人嗎?」

嗚呼!吾於世已矣(已矣,算了,罷了,表示絕望的語詞)
譯文:
嗚呼!我對這個世間,早已經心灰意冷了。

哀痛.jpeg
(圖片引自網路)


(六)

按《禮》:「公為適子(嫡子,正室所生之子)之長殤(未成年早夭)中殤,大夫為適子(嫡子)之長殤中殤。」是適子(嫡子)亦殤也。(編者註:語出《儀禮.喪服》:「大夫之庶子為適昆弟子之長殤、中殤,公子之長殤、中殤,大夫為適子之長殤、中殤。其長殤皆九月,纓絰;其中殤,七月,不纓絰。」)
譯文:
按照《儀禮》上說:「諸侯為嫡子的長殤、中殤舉行喪禮,大夫也同為嫡子的長殤、中殤舉行喪禮。」這表明即便是嫡子也屬於「早夭」。

而《春秋》「伯姬卒」,傳曰:「此未適(嫁)人,何以卒?許嫁矣。婦人許嫁,字而笄(及笄,許嫁之齡。笄,音ㄐㄧ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
譯文:
但在《春秋》中記載「伯姬卒」,傳文解釋道:「伯姬尚未出嫁,為什麼用『卒』這個詞?因為她已許配他人。女子一旦許嫁,便視同成人,為她舉行成人的喪禮。」

郎之戰,汪踦死,魯人欲勿殤(以殤禮處理),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譯文:
郎之戰中,汪踦戰死,魯人本來想不按照「殤禮」處理。孔子說:「能夠執干戈捍衛國家,即便本該依殤禮處理,但不按殤禮辦理,也未必不可。」

先王之禮,為之大法而已,至於因(隨)時損益輕重之宜,一聽(一聽,完全聽任。聽,音ㄊㄧㄥˋ,任憑,裁斷)之於人。
譯文:
先王的禮制,是制定基本的大法,但隨著時代的不同,禮制應該因應時勢進行調整,權衡輕重,這一點是可以由人自行決定的。

《檀弓》記、《曾子問》諸篇可見矣。
譯文:
《禮記》的〈檀弓〉、〈曾子問〉等篇章中都能看出這一精神。

夫禮之精微,不能一一而傳也。
譯文:
禮的精義和細節,並非全可事無鉅細都流傳記錄。

余悲吾母之志,而先妻於是真死矣,故字之曰「子孝」,而以成人之喪治之。
譯文:
我悲痛母親的遺志,而我的先妻因悲痛於此而早逝,因此我為兒子取名「子孝」,並按成人的喪禮來安葬他。

蓋吾祖、吾父之所痛,國人之所許,而先妣之志之所存也。
譯文:
這既是我的祖父和父親所深痛之事,也是國人所認同的,並且符合母親生前的心願。

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
譯文:
孔子說:「延陵季子,是吳國最通曉禮制的人。」

夫延陵季子之葬子,非古有也,而孔子之所謂合禮者也。
譯文:
延陵季子為他的兒子舉行喪禮,雖非古代已有的規制,但仍被孔子認為是合於禮的。

余於吾兒,欲勿殤也,其可乎?
譯文:
那麼對於我的兒子,我若要不按照早逝者的殤禮來處理,又怎能行得通呢?

墓碑.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七)

死之四日丁卯,為壙(音ㄎㄨㄤˋ,墓穴,此指安葬)於縣之金潼港,先高祖承事郎府君饗堂之東房。
譯文:
兒子去世的第四天,丁卯日,我為他選定安葬之地,位於縣中金潼港,靠近先高祖承事郎府君享堂的東側房屋。

(急切)葬,未成葬也。
譯文:
由於時間緊迫,僅能先行安放遺體,尚未完成正式的葬禮。

書以志(記)余之悲而已矣。
譯文:
這篇文字,僅僅是為了記錄我的悲痛罷了。

嘉靖二十有(又)七年歲次戊申,十有二月某日。
譯文:
時為嘉靖二十七年,歲次戊申,十二月某日。

懷念.jp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