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jpg
主體性(subjectivity)與客觀性(objectivity)

主體性

主體性(subjectivity)或譯主觀性、主觀能動性,與客觀性相對,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又一固有的本質屬性。

主觀性指以主體自身需求為基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傾向,它是個體可以擁有的觀點,經驗,意識,精神,感受,欲望或信念的屬性。

其根本特徵是,只存在於主體之內,屬於主體的心意狀態。

主體性預設了一個組成和產生主觀性的主體,該主體是一個存在物的形式,主觀性是其內容,主體的變化即是主觀化的進程。

它可以影響人判斷和真理的因素。

主觀性作為存在的一個特性,是一個關於自我或者主體的經典哲學問題。

儘管這個主題本身保持著恆定的特點,但是因為依賴於主體,其潛在性因素會導致持續的變化。主觀性始終在持續變化,因為構成我們精神體驗的有認知,感覺,情感,想法以及信仰等因素。隨著時間推移,依照主觀性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也會持續地產生變化。

主觀性是通過社會內部眾多相互作用,而發生的一種內在的社會模式。主觀性是一個個體化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個體從未遠離一個獨立的環境,但也無盡地陷入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文化是任何不斷經歷變革的社會主觀性的總和。主觀性由文化塑造的同時又轉而影響文化的形成,它的形成還受到經濟、政治制度、社會與自然世界的影響。

儘管社會與文化的界限是難以確定和任意的,但是蘊藏在其中的主觀性是顯而易見的,並且這會使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相互區別。

在某種程度上,主觀性是現實的一種特別的經驗或組成,它包含了一個人如何看待人性、客體、意識與自然,並與它們相互作用,因此不同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一種交替的存在感,從而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社會的主觀性之間的分離對於個體的普遍影響在於文化衝擊,其中,其他文化的主觀性可能會被視為不相容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敵對的。


哲學知識包含有其創造者和體現者的知識,哲學知識的內容本身反映了哲學家的個性,並且,各個國家的哲學、不同民族的哲學意識都各有其特點。 哲學知識的主觀性還與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相關。將哲學知識的客觀性絕對化,會滋生極端形式的主觀主義,並且影響哲學的水平。

客觀性

客觀性(objectivity)是哲學的一個中心概念,指從不同觀點或角度來思考或判斷某件事物的合理性,一個事物不受主觀思想或意識影響而獨立存在的性質,跟「主觀性」相對應。客觀的事實,不受人的思想、感覺、工具、計算等主觀手段的影響,而能保持其真實性。

【文章出處】
維基百科
主觀;客觀性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主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客觀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