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太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節選自《震川先生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歸有光和其子去外氏奔喪時,其子突染重病而死,年十六。歸有光哀痛至極,作〈亡兒壙志〉,第二年建造思子亭,並作此文。
文中對兒子的死因並未交代,也未多加著墨作者悲慟的心情,但錐心泣血的喪子之痛,卻在文中呼之欲出。作者甚至不肯承認愛兒已經死亡的事實,故在文中只以「去而不返」、「足跡亦隨屐而沒」暗示愛兒已不在人世。全文以景入筆,以景收束,「長天寥闊」、「雲煙杳靄」等,不僅寫景物之蕭瑟,亦暗示作者內心的淒涼,情感千迴百轉,悲切沉痛。
以下為歸有光〈思子亭記〉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延伸閱讀:
老父對亡兒的萬般思念----歸有光:亡兒䎖孫壙志(原文+翻譯)
上圖:太湖(圖片引自網路)
思子亭記
震澤之水,蜿蜒東流,為吳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余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江至此欲涸,蕭然曠野,無輞川之景物,陽羨之山水,獨自有屋數十楹,中頗宏邃,山池亦勝,足以避世。余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最愛與吾兒諸弟遊戲,長穿走廊之間。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此余平生之樂事也。
十二月己酉,攜家西去,余歲不過三個、四個月居城中,兒從行絕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足跡隨履而沒,悲慟之極,以為大怪,無此事也。蓋吾兒居此七閱寒暑,山池、草木、門階、戶席之間,無處不見吾兒也。葬在縣之東南門,守塚人俞老,薄暮見吾兒綠衣,在享堂中,吾兒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
徘徊四望,長天寥闊,極目於雲煙杳靄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歸來者。於是刻石亭中。
【文章出處】
《震川先生集》
〈思子亭記〉
原作者:歸有光
上圖:太湖(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震澤(震澤,太湖的古名,跨江蘇、浙江兩省,風光秀麗)之水,蜿蜒東流,為吳淞江(太湖支流中最長的一支,為太湖流域通往上海的重要航道),二百六十里入海。
譯文:
太湖的水,曲折地向東流,就是吳淞江,經二百六十里入東海。
嘉靖壬寅(嘉靖,明世宗年號。壬寅年為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余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
譯文: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我才帶兒子來江邊住,就住在這二百六十里的水道邊上。
江至此欲涸(音ㄏㄜˊ,乾枯),蕭然(空曠荒寂的樣子)曠野,無輞川(輞川,水名,在陝西省藍田縣境南。唐代詩人王維在此有別墅,與裴迪一同寄情山水)之景物,陽羨(陽羨,古縣名,在江蘇省宜興縣南,臨近太湖,風光秀麗)之山水,獨自有屋數十楹(音ㄧㄥˊ,計算房屋的單位),中頗宏邃(宏遂,寬廣深邃),山池亦勝,足以避世。
譯文:
江流到這裡快要乾枯了,原野清寂空曠,沒有像輞川那樣的景物,也沒有陽羨那樣的山水。我自己有數十列屋子,裡面相當大、相當深,山石、水池也很好,很可以避世。
余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最愛與吾兒諸弟遊戲,長穿走廊之間。
譯文:
我天性懶得外出,連白天兩扇門也關著,庭院中長滿了綠草,我最喜歡看兒子跟弟弟們遊戲,在長廊間穿走。
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此余平生之樂事也。
譯文:
兒子來的時候才九歲,現在已經十六歲了。弟弟們小的三歲、六歲、九歲。這是我生平中的樂事啊。
上圖:太湖(圖片引自網路)
(二)
十二月己酉,攜家西去,余歲(一年)不過三個、四個月居城中,兒從行絕少。至是(此)去而不返。
譯文:
十二月初八那天,我帶家眷向西行,我每年不過三、四個月住在城裡,兒子很少跟我去,可是這次卻一去不能回來。
每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不意,沒想到)足跡隨履(鞋)而沒,悲慟之極,以為大怪,無此事也。
譯文:
每次想到初八那天,兒子跟著我出門,沒想到足跡隨著鞋走過就掩沒了。我悲痛到極,認為太奇怪,絕對不可能有這種事啊!
蓋吾兒居此七閱(經歷)寒暑(七閱寒暑,指兒子在此居住七年),山池、草木、門階、戶席之間,無處不見吾兒也。
譯文:
因為兒子住在這裡,經過了七個寒暑,在山池、草木,臺階、門戶、枕席之間,沒有一處沒看到兒子的蹤跡啊!
葬在縣之東南門(歸有光之子卒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得年十六歲),守塚人(看守墓地的人)俞老,薄暮(薄暮,黃昏)見吾兒綠衣,在享堂(享堂,供奉祖先、神佛的地方)中,吾兒其(豈、難道)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
譯文:
我把兒子葬在縣的東南門。守墓的俞老,在傍晚的時候,看到兒子穿著綠衣,在祭堂裡。兒子難道真的沒有死嗎?因此我造了這個思子亭。
上圖:太湖(圖片引自網路)
(三)
徘徊四望,長天寥闊(寥闊,深遠寬廣),極目(窮盡目力遠眺)於雲煙杳靄(杳靄,深遠的樣子。杳,音ㄧㄠˇ,遼闊無邊,幽暗深遠)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翩然,行動飄忽輕捷的樣子)歸來者。
譯文:
在亭子裡徘徊四望,長天那麼寬廣,窮盡目力看那深遠的雲煙,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看到兒子輕快地從天上回來。
於是刻石亭中。
譯文:
於是,我在亭中的石碑刻下這段文字。
上圖:太湖(圖片引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