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烏魚(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詩〈烏魚有引〉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貳冊,作者范咸,為清乾隆年間巡臺御史。引,文體名。相當於「序」,而較序短,詩題中的「有引」,指的是附有序言。本詩除引用典故解釋烏魚的魚種,還著重記錄臺灣烏魚的汛期,與捕捉烏魚的官府課稅等事項,對於清代臺灣盛產及捕撈烏魚的狀況,留下一個詳實的歷史記錄。
烏魚,亦名鯔魚,分布於溫帶和熱帶海域,其體形圓長、口小,體側銀白,性好遊動,易受驚擾而亂竄。烏魚是一種會隨季節洄游遷移的魚類,喜棲息在河口港灣河淡水鹹水交界處,但幼魚常溯游入淡水河川,因此在江河中所捕獲者稱為江鯔或河鯔。
每歲冬至至隔年元月東北季風吹起,原棲息於中國沿海的成群烏魚便會隨著冷氣團,固定順著洋流向南洄游至臺灣海峽、臺灣西南海域一帶產卵,故名「信魚」,《臺陽見聞錄》即載:「於冬至前後先出彰化之鹿仔港(鹿港),次及安平鎮(台南),南至鳳山之琅嶠(恆春)。」由於此時冬至前即將產卵的烏魚肉質肥美,魚卵與魚鰾也最飽滿,被稱為「正頭烏」,之後逆流返回者則為產卵後瘦而味劣,就是所謂的「回頭烏」。
烏魚骨軟肉細,味道鮮美。鹽漬日曬雌烏魚的卵巢,便是珍貴的烏魚子,可賣得好價錢,是臺灣極富盛名的珍饈,有「烏金」之稱。華人吃烏魚遠溯至夏商,自安陽殷墟出土物已出現鯔魚骨。唐朝時吳郡貢品即有烏魚及烏魚子。至少在唐朝以前,烏魚及烏魚子,已是皇家貴族食品與下酒佳肴。
本詩詩前以小引詳述正頭、回頭烏之不同及烏魚汛期,並附記隋代仙人介象曾為煬帝幻化出海中鯔魚的傳說,且謂以鯔做膾「亦是一時奇味」。
以下為范咸〈烏魚有引〉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上圖:烏魚子(圖片引自網路)
烏魚有引
《臺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瓶,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自數千里,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素產鯔魚,有江鯔、河鯔二種。其大者長不盈尺,與郡中六七月間所食正同。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肥美。杭所產,遠不逮矣。
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頻嫌至後殊。
海堀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急徵輸。
釣緡信足驕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
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裡好提壺。
【作品出處】
〈烏魚有引〉
原作者:范咸
上圖:烏魚(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臺志》(指完稿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臺灣府志》及後續增修版本)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音ㄗ)魚。海港所產甚盛。
譯文:
《臺灣府志》記載:「烏魚,就是《本草》所說的鯔魚。它在海港地區產量非常豐富。
冬至(每年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冬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
譯文:
冬至前捕獲的烏魚稱為『正頭烏』,這時的烏魚肉質肥美,味道最好;如果是過了冬至再捕的,稱為『回頭烏』,這時的烏魚肉質較瘦(編者註:已產完卵),味道也較差。
官徵稅,給烏魚旗(清代官府課徵烏魚旗餉,漁民納餉領旗,方准採捕。旗以白布製成,上書「烏魚旗」與船戶姓名等字,並蓋有縣印,統一插於船首作為標示),始許採捕。
譯文:
政府徵收稅款,會發給烏魚旗,有懸掛烏魚旗的才允許漁人進行捕撈。」
按(依照)隋(隋煬帝年號)大業六年(西元610 年),吳郡(漢代至隋朝的行政區域名稱,位置大抵包含錢塘江以東的區域,郡治設在今蘇州)獻海膾(膾,音ㄎㄨㄞˋ,細切的魚肉。細切的海魚稱為海膾)四瓶,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介象,三國時隱居的方士)殿庭釣得鯔魚(《神仙傳》記載,方士介象受吳王孫權禮遇,曾在宮殿庭中,掘一方洞,注水其中,再由池中釣起鯔魚獻與吳王),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自數千里,亦是一時(一時,當代)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
譯文:
根據記載,隋煬帝大業六年,吳郡獻上四瓶魚膾製品,煬帝拿來展示給群臣,並說:「從前,介象在殿庭上曾釣到鯔魚,但這只是幻化的奇異現象。如今這些魚膾,是真正的海魚製成,從幾千里之外送來,真是當代的美味。」於是,他拿出幾盤海膾送給近臣。(這段記載來自《大業拾遺記》)這些所說的就是烏魚。
吾杭(浙江省杭州的簡稱)素產鯔魚,有江鯔、河鯔(烏魚習慣棲息於入海口,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在河川中捕獲者,即稱為江鯔或河鯔)二種。
譯文:
杭州一帶本來就產鯔魚,有江鯔和河鯔兩種。
其大者長不盈(滿)尺,與郡(指臺郡,即臺灣)中六七月間所食正同。
譯文:
其中特別大的鯔魚,長度通常不到一尺,與臺灣在六七月間食用的魚類相同。
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肥美。
譯文:
直到深秋,烏魚長到一二尺,才開始變得肥美。
杭所產,遠不逮(不逮,比不上、不及)矣。
譯文:
可是,杭州所產的鯔魚,與臺灣的烏魚相比,還是遠遠比不上。
上圖:烏魚子(圖片引自網路)
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頻嫌至後殊(至後殊,冬至後味道就有所差別)。
譯文:
漁夫爭相捕獲的烏魚,是順著洋流向南洄游、即將產卵肥美的正頭烏。但若是冬至以後產完卵北返的回頭烏,味道自有差別而比不上了。
海堀(堀,音ㄎㄨ,通「窟」字,指獸、蟲、魚的洞穴。此指海裡烏魚聚居的巢穴)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音ㄍㄨˇ,網的總稱)急徵輸(徵輸,徵收賦稅)。
譯文:
這些從聚棲息的海底巢穴引囘的烏魚,體型瘦小也不夠鮮美。漁民趁著魚汛出海時船頭都插上「烏魚旗」,繳納給官府例行徵收的賦稅。
◎正文前四句說明漁民兢相爭捕正頭烏的情形,因為錯過冬至期間,待烏魚產完卵後,不僅體型瘦弱,風味也大為不同。正當船戶們紛紛張網捕撈之際,官府也趕緊藉這機會徵收漁稅。
釣緡(釣緡,原指釣竿上的線,後泛指垂釣,此引申獲魚豐富。緡,音ㄇㄧㄣˊ,釣魚的繩線)信足驕(引以為傲)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
譯文:
烏魚季節出航捕得豐盛的漁產,真是可以睥睨楚辭裡沒釣到魚的漁父,也不必像術士介象用幻術迷惑世人。
◎後四句描述漁民捕獲的烏魚數量豐富,因此他們既非屈原筆下志不在垂釣的漁父,臺灣的烏魚更不是仙人幻化而出之物。
曾食江鯔爭比得(比得上),芙蓉花裡好提壺。
譯文:
我曾經吃過河中的鯔魚,怎能和臺灣的烏魚相比。徘徊於芙蓉花叢間,正好可提著酒壺配著烏魚下酒啊!
◎因此當烏魚被烹製為盤中佳餚時,連這位來自江南,嚐過江鯔的御史都覺得,杭州所產的哪裡能和臺灣的烏魚相比?因此不妨如花間提壺飲酒的李白一樣,開懷地享受美食當前的賞心樂事。
上圖:烏魚子(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