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png
(圖片引自網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諸葛亮.出師表

題解

所謂「戰略」,是指為實現某種目標(如政治、軍事、經濟、商業或國家利益等方面目標)而制定的高層次、全方位的長期策略、行動計劃「戰術」是指取得小規模勝利或實現小規模優化的技術。具體而言,「戰術」就是戰略的過程,即完成執行「戰略」的方法。有時為了「戰略」上的需要,在「戰術」上故意示弱戰敗仍是必須的,這是為了誘敵深入或讓敵方卸下防備、或保存自己實力,如空城計中司馬懿雖然看似一時失察放走諸葛亮,但從更高目標上看,留下諸葛亮一命,才能讓司馬懿父子繼續掌控兵權,避免發生「狡兔死走狗烹」而提前結束政治生命;而單純「戰術」上的勝利,也往往未必能夠讓整體戰爭贏得最後成功,如姜維的劍閣山之戰,即使能夠對敵陣造成大量傷亡,仍然無法逆轉「戰略」上的失敗。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指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出自正史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原文無題,清康熙年間李光地將《諸葛亮文集》〈草廬對〉改名〈隆中對〉,又稱為〈《隆中三策〉,是劉備集團日後行動的戰略方針,為曹操、孫權、劉備集團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蜀漢建國之後種種大戰略,皆奠基於此場密室對談。

根據《三國志》,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徐庶受駐軍於新野的劉備器重,推薦劉備尋訪「臥龍」諸葛孔明,劉備「凡三往,乃見」,前兩次到隆中(今南陽市臥龍崗)拜訪諸葛亮都沒見到,直到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因荊、益二主皆弱,故構想戰略計策,建議劉備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三國鼎足之勢,結好孫權以為援,繼而待天下有變圖取中原,成霸業,興漢室。劉備聽完表示贊同。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從此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三國志》又記〈前出師表〉有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裴松之據此認為:「劉備以建安十三年敗,遣亮使吳,亮以建興五年抗表北伐,自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則備始與亮相遇,在敗軍之前一年時也。」《後漢紀》及《資治通鑑》亦記三顧茅廬在建安十二年冬,即西元207年末,為〈隆中對〉發表之時。

配合課程:出師表

延伸閱讀:

正史筆下的諸葛孔明----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原文+翻譯)

古隆中.jpg
上圖:古隆中(圖片引自網路)


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彊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文章出處】
《三國志》
隆中對
原作者:諸葛亮


三顧茅廬.jpg
上圖:戴進.三顧茅廬圖(局部)(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譯文:
諸葛亮回答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天下各地英雄豪傑同時興起,佔據好幾個州郡的人多得數不清。


曹操比於(比起)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袁紹),以弱為彊(音ㄑㄧㄤˊ,強)者,非惟天時,抑(或)亦人謀也。
譯文:
曹操比起袁紹,名氣卑微多了,人數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地位轉弱為強,這不僅僅是時運而已,而且也是人為的謀劃造成的。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指漢獻帝)而令諸侯,此誠(的確)不可與爭鋒。
譯文: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制天子,進而用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以這種情勢,的確不能和他爭強鬥勝了。


隆中對.png
上圖:隆中對(圖片引自網路)


(二)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父孫堅,子孫策、孫權),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牽引,拉)而不可圖(圖謀)也。
譯文:
孫權擁有江東,已經經過三代的經營,地方險要而百姓順從,當地的賢才能士都被他任用了,這種情勢是可以和他結為盟邦,而不可以心存攻打他的念頭。


隆中對.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大概)天所以資(資助)將軍(指劉備),將軍豈(是否,揣度推測語氣)有意乎?
譯文:
荊州北邊據有漢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資源,往東可以連結吳、會二郡,往西可以通達巴、蜀二郡;這是個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管理的主人卻不能好好據守住它,這大概是老天用來幫助將軍您的,將軍您是否有意把它奪取下來呢?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漢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項羽為困住劉邦,違背懷王所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假稱巴蜀亦屬關中,改立劉邦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三郡,定都南鄭。項羽殺義帝,加上分封不公,劉邦趁機,暗渡陳倉,出兵關中,開啟楚漢之爭)
譯文:
益州地勢險阻,擁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個富庶的好地方,漢高祖就是憑藉這裡而完成帝王的事業。

劉璋(益州刺史)闇弱,張魯(黃巾賊首領)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卹(撫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譯文:
刺史劉璋個性懦弱、不明事理,黃巾賊張魯橫行北方。這地區百姓眾多、國家富有,劉璋卻不知道好好地撫恤安慰百姓;當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很想能遇到賢明的君王。


將軍既帝室之冑(冑裔,子孫),信義著於四海,總攬(廣泛接納)英雄,思賢如渴。
譯文:
將軍您既是漢朝王室的後代,守信重義名揚天下,又能夠廣泛接納各地英雄好漢,思得賢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譯文:
如果您能夠同時擁有荊州、益州,保住這塊險隘之地,往西通和各個戎族,往南安撫夷、越等族,對外和孫權交結和好,對內修好政治;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爾後劉備令關羽鎮守荊州,最終為孫吳所奪)(率領)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誰)敢不簞食壺漿(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以迎將軍者乎?
譯文:
天下局勢一旦有了變化,就命令一位大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開向南陽、洛陽,將軍您自己帶領軍隊從秦川出發,天下百姓誰不是拿著碗飯、提著壺漿,熱烈地歡迎將軍您的王者之師呢?

誠如是(果真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譯文:
果真如此,那麼您的霸業就可以完成,而漢朝也可以復興了。


孔明出山圖.jpg
上圖:明人.孔明出山圖(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