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png


題解

本文〈禮運〉是《禮記》的其中一篇,內容反覆講的是「禮」的重要性。篇首的〈大同與小康〉章更是赫赫有名,是高中國文課文的一課。

〈大同與小康〉文中一開始說「大同」時代,無須「禮」而人人自動自發有「禮」;小康時代,依「禮」而行,因此尚能豐足安詳;但孔子嘆息的春秋當下,則是已「禮崩樂壞」不復存瘩亂世。

徐國能教授指出:讀《論語》,常能感受到孔子的智慧與和藹;但讀《禮記》,卻只感到孔子的囉嗦和虛偽《禮記》裡的孔子,多是漢儒冒充,長篇大論不是教誨學生,而是講給帝王聽,希望帝王崇儒。雖然如此,〈大同與小康〉這篇作品仍然值得思考,建議在教這一課之前,可以先暫時放下課本,把〈禮運〉全篇重讀一次。

以下為《禮記.禮運》篇全文及翻譯,提供讀者參閱。

配合課程:大同與小康


禮記.png


禮記.禮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故玄酒在室,醴在戶,粢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嘉。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 ,是謂脅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朝,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飢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
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穫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文章出處】
《禮記》
禮運
原編者:戴聖
原作者:不詳


易水歌.png


註釋翻譯

(一)


昔者,仲尼(音ㄩˋ,參與)於蜡(歲末大祭)(助祭之人),事畢,出游於觀(音ㄍㄨㄢˋ,古時天子或諸侯宮門兩側的樓臺)之上,(音ㄎㄨㄟˋ,長嘆)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譯文:
從前,孔子參與魯國歲末大祭擔任助祭的人,祭祀完畢,走到宮門旁的樓臺,不禁長聲嘆息。孔子的嘆息,大概是感嘆魯國的祭禮徒留儀式而已吧!


言偃(子游)在側,曰:「君子何嘆?」

譯文:
弟子言偃在身旁,問說:「老師為什麼嘆息呢?」


孔子曰:「大道之行(實行)也,與三代(夏、商、周)之英(英明的統治者),丘未之逮(及,趕上。「未之逮」即「未逮之」也,而有(通「誌」,記。一說「有志焉」為「有志於此,心嚮往之」焉。
譯文:
孔子說:「大道實行的五帝時期,和三代英明統治者當政的時期,我雖然未能趕上,但古書中有記載。


曲阜孔廟.jpg
上圖:釋奠典禮佾舞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譯文:
當大道實行時,天下為人人所有:

選賢(音ㄩˇ,通「舉」)能,講信修睦,
譯文:
選拔賢才,推舉能人,講求信用,敦行和睦,

(因此)人不獨(只)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譯文:
所以人們不只親愛自己的親長,不只慈愛自己的子弟。


使老有所終(終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音ㄓㄤˇ,教養),矜(通「鰥」,音ㄍㄨㄢ,老而無妻)、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譯文:
讓老年人都能得到終養,壯年人都能奉獻才能,年幼的人都能得到教養,鰥夫、寡婦、孤兒、沒子女的老人、殘廢的人、久病的人都能得到撫恤安養。


男有分(職業),女有歸(歸宿)
譯文:
男人有職業,女人有歸宿。

貨惡(音ㄨˋ,不欲)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不必據為己有)
譯文:
資源不要棄置在地上,但開發出來不必據為己有;

力惡(音ㄨˋ,不欲)其不(發揮)於身也,不必為己(發揮時不必考慮自己的利益)
譯文:
自身心力不要吝於發揮,但若要發揮也不必只為自己。


是故謀(奸謀)閉而不興(產生),盜竊亂賊而不作(產生),故外戶(大門)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
如此一來奸謀止息而不會發生,盜、竊、亂、賊都不會興起,於是大門就可不用緊閉,這樣的時代就叫做『大同』。


天下為公.png

上圖:南京中山陵.天下為公


(三)

今大道既隱(隱沒消失),天下為家(天下是天子一家的私產)
譯文:
如今大道已經不再實行,天下變成君主一家的私產: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為了自己的利益)
譯文:
各人只親愛自己的親長,只慈愛自己的子弟,資源的開發、心力的發揮,都是為了自己,

大人(在位者)(父子相傳)(兄終弟及)以為(制度),城郭(外城)溝池(護城河)以為固,禮義以為紀(綱紀)──
譯文:
在位者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作為傳承權位的制度,用城郭溝池來鞏固國家,以禮義作為綱紀──

以正(端正)君臣,以篤(敦厚)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分配、登錄)田里,以賢(尊崇、表彰)勇知,以功為己(用禮義獎勵為己(指大人、在位者)效力的人。一說用禮義為自己建立功業)
譯文:
用「禮義」來端正君臣的關係,用「禮義」來敦厚父子的關係,用「禮義」來親睦兄弟的關係,用「禮義」來和諧夫婦的關係,用「禮義」來設立各種制度,用「禮義」來分配田地、登錄里籍,用「禮義」表彰有勇力和有智謀的人,用「禮義」來獎勵有功之人。

(因此)(陰謀)用是(用是,因此,即下文「由此」)作,而兵(戰爭)由此(因此)起。
譯文:
所以奸謀因此發生,戰爭因此興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用)(指「禮」。「此」字後省略「推行教化」(人選,此指傑出優秀的人物)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敬慎)於禮者也。
譯文:
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用「禮義」來推行教化的優秀人物,這六位當政者,沒有不謹守禮制的。

以著(音ㄓㄨˋ,明示)其義(宜,合理,應做之事),以考(查核、檢驗)其信,著(音ㄓㄨˋ,明示)有過(過錯),刑(通「型」,以……為典型、模範)仁講讓(禮讓),示(昭示)民有常(常法、常規)
譯文:
他們用「禮」來明示人民應做的事情,用「禮」來檢驗人民是否誠信,用「禮」明示人民所犯的過錯,以仁德為典範,並且講求禮讓,用「禮」來昭示人民應遵守的常法。

如有不由(指「禮」)者,在埶(同「勢」,職位)者去(被罷黜)眾以為殃(禍害。「眾以為殃」指眾人會把他(在位者)視為禍害),是謂『小康(安定)』。」

譯文:
如果不依「禮」行事,在位者會被罷黜,民眾會把在位者視為禍害,這樣的時代就叫做『小康』。」


詩經.png


(四)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
譯文:
言偃又問道:禮真的就如此重要嗎?

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譯文:
孔子說:禮,是先王用來遵循天的旨意,用來治理人間萬事萬物,因此失去禮就會死亡,得到禮就可以生存下來。

《詩》(詩經.相鼠)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立刻,馬上)死?』
譯文:
《詩經》上說:『你看那老鼠還有個形體,做人怎能無禮。如果做人連基本的禮都沒有,還不如馬上去死!』

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同「效」)於地,列(使......成列,使......有順序於鬼神,達(表現)於喪祭射御、冠昏(婚禮)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譯文:
所以,禮這個東西,一定是源出於天,效法於地,參驗於神靈,表現於葬禮、祭禮、射禮、鄉飲酒禮、冠禮、婚禮、覲禮、聘禮之中。所以聖人用禮來昭示天下,因此天下才能夠步入正軌。

祭祀.png


(五)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
譯文:
言偃又問道:夫子把禮說的這樣重要,還可以說的再詳細一點嗎?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古代國家名,是夏禹的後代所建),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夏代通用的曆法書)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古代的國家名,是商湯的後代所建),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古代占卜算卦的書,主要依托陰陽理論來進行推算)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譯文:
孔子說:我之前為了研究夏代的禮,還特意跑到杞國作了考察,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留下值得參考的文獻很少,只找到一本《夏時》。我還為了研究殷代的禮,也跑去宋國考察了一番,也沒留下多少文獻,最後只找到一本《坤乾》。我就依據這兩本書和你們談談吧。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擘)(小豬),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譯文:
在古代,禮最開始產生於飲食,在那是人們還未發明陶器,將穀物、小豬都是放在石頭上焙烤的,挖個小坑當酒杯,喝的時候雙手捧上,用土摶成的鼓槌,壘個小土台子就當鼓,他們覺得這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神靈的敬意,也是可以的,這就有了最開始的祭禮。


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置於句首,表示拉長而緩慢的語氣!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
譯文:
到他們死時,其家屬就上到屋頂向北方高喊:『喂!親人某某,你回來吧!』招魂過後,就將生稻生米含在死者口中,等到送葬那天,將熟食用草葉包著當作祭品送他上路。

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譯文:
就這樣向天上招魂,在地下埋葬,肉體人之於地,靈魂升之於天。因此人死後頭都是朝北的,北向是陰;活人都面向南,南方是陽。古代傳下來的這些禮儀現如今依舊在實行。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用薪柴搭建成的巢室)。未有火化(在古代指用火燒食物吃),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譯文:
在上古先王之時,沒有建築宮室,冬天就住在土壘的洞穴裡,夏天就住在棍棒搭成的巢窠裡;那是還沒有意識要將食物煮熟,生吃草木之實和鳥獸之肉,喝鳥獸的血,將肉和毛一併吞下;那是還不知道麻絲可以織成衣服,就將鳥的羽毛獸皮當作衣服。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製造器物時所用的模具)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窗)戶,以炮(用土將生食包裹起來進行烘烤)以燔(燒製成熟食),以亨(烹)以炙(烤),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譯文:
後來有聖人出世,才懂得火的種種作用,於是用模型鑄造金屬器皿,和合泥土燒製磚瓦,用來建造臺榭宮室門窗;又用火來焙、來燒、來煮、來烤,釀造甜酒和醋漿。又利用絲麻,織成布帛,用來供養活人,料理死者,用來祭祀神靈。以上的所以這些,都是繼承了上古時期的做法。
 
故玄酒在室,醴(除去殘渣的甜酒)(盛在盞中的蔥白色的酒)在戶,粢(一種淺紅色的酒)(帶有殘渣的赤紅色稍清的酒)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
譯文:
因為傳承上古的做法,因此在祭祀時將酒擺在室內,在門的旁邊擺上醴和醆,堂上擺上粢醍,堂下擺上澄酒,同時要陳列犧牲供品,備齊鼎俎器皿,安排各種樂器,精心擬制饗神之詞和神祐之詞,以此來迎接祖宗和神的到來。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譯文:
通過祭祀中彰顯出的各種禮儀,或體現君臣間關係的規範,或體現父子間情感的加深,或體現兄弟間的和睦,或體現上下均可得到神的恩惠,或表示夫婦各有自己應處的地位。這樣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賜福。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將肉烤製成肉乾),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譯文:
擬定祝詞中的種種美稱,設置玄酒以祭神,先將牲的血毛獻進,再將生肉載於俎上進獻,再將半生不熟的排骨肉獻上。主人主婦親踐蒲席,用粗布蒙上酒樽,身穿祭服,獻過醴酒、醆酒、烤肉、烤肝。主人與主婦交替向神進獻,使祖宗的靈魂感到欣慰,這就是後世子孫的精神和祖先的靈魂在冥冥之中相會。

然後退而合亨(之前的製作過程並未將食物完全做熟,所以要再加烹製。亨,烹),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譯文:
祭祀進行到向今人獻食時,就把方才獻神的生肉、半生不熟的肉放在鑊裡合煮,一直到煮熟為止,將犬豕牛羊不同的部位,區分出來後放在應該放的容器裡,以此來招待來賓和兄弟。祝詞也要表達出對神的敬意,神的保佑之詞也充溢著對子孫的愛護之心,這就叫大吉大利。這些就是禮儀的一些基本情況。


獸面紋.jpg


(六)
 
孔子曰:「於呼(嗚呼。於,音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壞)之,吾舍(捨)魯何適(音ㄕˋ,到)矣!魯之郊禘(郊祭),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郊祭)也禹也,宋之郊(郊祭)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譯文:
孔子說:「真是令人傷心啊!我考察周代的禮制,在幽王、厲王時就遭到破壞了,如果我捨棄魯國,還到哪裡去尋找呢?魯國舉行郊祭、禘祭是不合乎禮的,周公的制度已經衰落了。杞國的郊祭,祭祀的是大禹;宋國的郊祭,祭祀的是契。這都是對天子禮事的保留。所以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嘉。
譯文:
祭告的祝文要遵循古制,不要輕易修改,這才是大福。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譯文:
祭告的祝文收藏在宗祝巫史那裡,是不合乎禮的,如果這樣做就是昏暗的國家。

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譯文:
醆斝被諸侯用作祭祀之用,是不合乎禮的,如果這樣做了那就是僭越君上。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 ,是謂脅君。
 譯文:
冕弁禮服、兵器甲冑被私藏在大夫家裡,是不合乎禮的的,如果那樣做了就等於脅迫君上。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譯文:
沒有封地的大夫設置官吏,自備祭器,享用聲樂是不合乎禮的,如果那樣做了就等於擾亂國家。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
 譯文:
所以為諸侯效力的稱為臣,為大夫效力的成為僕。

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
 譯文:
凡有父母之喪的或者新婚的人,一年都不加指派。

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
 譯文:
穿著喪服進入朝廷或者與臣僕雜居不分長幼,這些都是不合乎禮的,這就是君臣共有一國。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采邑,古代君主或諸侯分給臣下或部將的領地)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譯文:
所以天子用田地安置他的子孫,諸侯用國土安置他的子孫,大夫用采邑來安置他的子孫,這就是制度。

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朝,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
譯文:
所以天子到諸侯國時,必須在諸侯的祖廟停留,但如果不按禮儀規定進入,就是天子壞法亂紀。

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譯文:
諸侯如果不是因為慰問疾病弔唁喪葬而進入大臣的家中,就是君臣互相戲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
譯文:
因此,禮是君主最大的權柄。由此才能分別嫌疑,辨明微末、敬奉鬼神、考核制度、分別尊親任意,由此才能治理政事,鞏固君權。

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
譯文:
所以治政不正確,君主地位就很危險;君主地位危險,大臣就會背叛,小臣就會竊權。

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譯文:
刑罰嚴峻而風氣敗壞,法令就會沒有常規;法令沒有常規,禮儀就會沒有秩序;禮儀沒有秩序,士人就不安於份內之事。刑罰嚴峻而風氣敗壞,民眾就不會歸順,這就是有瑕疵的國家。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
譯文:
所以,政治正是君王身心的寄託所在。

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同「效」)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同「效」)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譯文:
因而政事必須以天為根本,效法天道來制定政令。政令出於社廟神靈的就是效地,出於祖廟神靈的就是制度。由此聖人的身心寄託得以更加穩固。
 

天地君親師.png


(七)


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
譯文:
所以聖人可以匹配天地、並列鬼神而治理政事;安排自己的一切存在都依照禮的秩序;欣賞自己的歡樂在於民眾得到治理。

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天地親師),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
譯文:
所以天生時運而地產物資,子女由父母生養而由師長教育。天地親師這四方面,君主都正確的加以運用,就能處身毫無過錯的境地。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
譯文:
所以作為君王,是要被人們尊崇的,而不是尊崇別人的,是要被人們所供養的,而不是供養別人的;作為君主,是要被人們所事奉的,而不是事奉別人的。

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
譯文:
所以君主尊崇別人就會有過失,供養別人就會有所不足,事奉別人就會失去尊位。

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
譯文:
所以百姓以尊崇君主來治理自己,以供養君主來安頓自己,以事奉君主來彰顯自己。

故禮達而分定,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譯文:
所以禮儀通達而名分確定,人們就會甘願赴死而不敢偷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譯文:
所以要懂得運用人們的明智而非偽詐,運用人們的勇敢而非怨怒,運用人們的仁慈而非貪戀。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譯文:
所以國家有難,君主殉社稷,是謂大義;大夫殉宗廟,是謂正理。

禮.png


(八)
 

故聖人耐(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臆,隨意猜測)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譯文:
因此聖人能夠讓全天下團結成為一家人,全天下的百姓就像同一個人,並不是僅僅只依靠主觀臆想,而是憑著了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之後才可以做到。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譯文:
什麼叫作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表達的感情就是人情。
所以聖人能夠是天下成為一家,是中國成為一個人,這並不是主觀意志,必須了解民情,疏通民義,辨明民利。察明民患,然後才能做到。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敬愛順從兄長)、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譯文:
人義是什麼?父親慈愛,兒子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這十種道德關係就是人義。

講信修睦,謂之人利。
譯文:
講究誠信,維持和睦,這叫作人利。

爭奪相殺,謂之人患。
譯文:
你爭我搶,自相殘殺,這叫作人患。

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捨)禮何以治之?
譯文:
聖人要想調節疏導人的七情,維護十種人際關係準則,講求信用,維持和睦,崇尚謙讓,避免爭奪,除了禮以外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了。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欲求)(存在其中)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厭惡)(存在其中)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最主要的內容)也。
譯文:
飲食男女這是人最大的慾望。死亡貧苦,是人的最大厭惡所在。所以欲求與厭惡這兩件事,是人們心中日夜思考的大事。
是人們的最大意志。

人藏其心,不可測度(測量揣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捨)禮何以哉?
譯文:
人們掩藏在心裡心思意志是深不可測的,美好醜惡都深藏在心裡,從表面上根本看不不出來。要想使它全部表露出來,離開了禮之外,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了。

五行.jpg


(九)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譯文:
所以,作為人,體現著天地的造化,陰陽的交合,鬼神的聚會,五行的靈秀氣息。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譯文:
所以天主陽,撒下日月星辰的光輝;地主陰,滿載山川孔洞的氣流。分配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於四季,調和而後確定十二個月。

是以三五(十五,指每十五天)而盈,三五(十五,指每十五天)而闕。
譯文:
因此,每十五天月亮盈滿,再十五天月亮虧缺。

五行之動,迭相竭也。
譯文:
五行的運動,交相更迭而衰竭。

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譯文:
五行、四季、十二月,五聲、六律、十二管,五味、六和、十二食,五色、六章、十二衣,都是周流不息各有所本。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譯文:
所以作為人類,是天地的核心,五行的集中;是擁有食物口味,辨別聲音能力,和穿著顏色裝束的生命。

故聖人作則(法則、制度),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同伴、伴侶),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工具),人情以為田(治理對象),四靈以為畜。
譯文:
所以聖人制定法則,取法一定要以天地為根本,取法陰陽以為頭緒,取法四時以為綱領,取法日月星辰以為綱紀,取法月之圓缺以為量度,取法大地以山川為徒屬,取法五行以為實質,以禮儀為工具,以人情為田地,以龍鳳龜麒四靈為畜。


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成)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主體)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由來)也。
譯文:
因為以天地為根本,就可以包羅萬物;以陰陽為頭緒,就可以察覺人情;以四季為綱領,就可以農時不失,凡事就有所進展;以太陽星辰為依據,凡事就可以條理,方便安排做事情的順序;以月份為區限,事功就會有分界;以鬼神為陪伴,凡事就有了守護,人人皆有職守;以五行為實質,所以凡事皆可終而復始;以禮義作為工具,每件事情都可以成功辦成;以人情為田地,人就可以成為政事的主體;以四靈為畜,那麼飲食就有了保障。


龍鳳.png


(十)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譯文:
什麼是四靈?麒麟、鳳凰、神龜、神龍,四類動物的王者,稱為四靈。

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魚驚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鳥驚飛);麟以為畜,故獸不狘(獸驚走);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譯文:
所以畜養神龍,百魚都不受驚而亂游(鱗族下屬就會隨之而來);畜養鳳凰,百鳥就不會受驚而亂飛(羽族下屬也會隨之而來);畜養麒麟,百獸就不會受驚而亂走;畜養神龜,這樣可用以占卜,就可以預先察知人情,人情就不會有過失。

故先王秉蓍(用來占卜的草)龜,列祭祀,瘞(瘞繒,掩埋絲帛,祭地禮。瘞,掩埋。繒,絲織品的總稱),宣祝嘏辭說,設制度。
譯文:
所以先王執掌卜筮用的蓍草和靈龜,安排好祭祀,埋藏財帛祭品,宣讀祝詞和嘏詞,制定各種制度。

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譯文:
因此國有禮俗,百官各有執掌,所有的事情都有章法,禮就有秩序。

唐玄宗禪地祇玉冊.png
上圖:唐玄宗禪地祇玉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一)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接待、招待)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
譯文:
先王擔心禮教不能普及於下民,貫徹到整個天下,所以祭祀上帝於南郊, 以此表明天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又在國內祭祀社廟,藉以昭示大地為人類生活提供便利;在祖廟中祭祖,以這樣的方式昭告百姓間應該相親相愛;又祭祀山川,以這樣的方式昭告對待神靈要心懷敬意;舉行五祀之祭,以這樣的方式昭示各種制度來源於此。


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樂師)(勸人酒食。此特指飲食的時候陪侍的人)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譯文:
所以,天子在宗廟中有宗祝在一旁協助;朝堂之上有三公輔佐;在太學中三老提出建議;在天子的身邊,前有掌理神事的巫,後有負責記錄言行的史,負責占卜的卜官、奏樂的樂官、規諫的諫官,圍繞在天子左右兩側,君王處在中心的位子,順應自然無為,保持公正,只需恪守至正之道就行了。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
譯文:
因此,在南郊舉行祭天之禮,天上的眾神就會各司其職;在國中舉行祭地之禮,地上各種資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在廟中舉行祭祖之禮,孝慈之道就會得到推行;在五祀之中舉行各種禮儀,各種法則制度就會得到遵守。

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歸宿,寄託)也。
譯文:
所以,祭郊(天)、祭社(地)、祭祖廟、祭山川、祭五祀中就體現出義理的發揮和禮的的寄託,都是用禮來彰顯其內涵。


鼎.png


(十二)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譯文:
講究區別而不混同,是禮最大的特點,禮不過分,但是也不可減少,這樣才能維繫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避免危機。


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水中小洲)者居中原,而弗敝也。
譯文:
因此聖王講求順應天時、地利、人情來制定禮,不使慣於山林的居民徙居水旁,不使慣於居住河洲湖澤的居民遷居平原,如此一來百姓才會安居樂業。

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順應四時,不奪農時),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飢妖孽之疾。
譯文:
為了不使民眾勞困。使用水、火、金、木,飲食都必須按照時令,因時制宜。男婚女嫁,應當及時;爵位的升遷,應該依照德行。派用百姓要順應四時民情,趁其農閒,這樣就沒有水旱昆蟲的災害,也沒有饑荒病患的驚恐。


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物產),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此指製造車輛所用的材料),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
譯文:
於是造就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寶,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天降甘露,地湧甘泉,山出寶器車駕,河出龍馬負圖,鳳凰、麒麟都在郊外聚集,神龜、神龍都在宮池供養,四靈畢至,尾隨四靈而來的其他鳥獸更是遍地做巢築穴,和人類和諧相處。

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譯文:
 這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先王能夠推行禮以體現義理,通過誠信來達到順應天理的緣故,這就是順的實質,結果就是達到太平盛世。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譯文:
所以作為禮,必然以太一為根本,分化而成天地,轉動而成陰陽,變化而成四季,陳列而成鬼神,所體現的就是政令,又是效法天的(將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譯文:
作為禮必然以天為根本,運動而到達地上,陳列而貫穿於各種事項,變化而遵從時序,協調而又分界。禮體現在人身上就是自我修養,具體實行就在貨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御、朝、聘的各種禮儀上。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最基本的情理)也。
譯文:
所以禮義是人最根本的特徵,人們以禮來講究信用,維持和睦,就像人與人之間以肌膚的聯結和筋骨的約束。人們以禮作為養生送死和敬事神靈的頭等大事,以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關鍵。


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廢止)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譯文:
所以只有聖人之道禮是不可以缺少的,因而凡是國破家亡、人的聲敗名裂,必定是先廢棄了禮造成的。


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蘗(釀酒製醬發酵時候用的麴)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譯文:
因此,禮對於人來說,就好像是準備要釀酒時用的酒麴,在禮上君子德厚,酒釀的也會甘醇,小人德薄,釀的酒味道就會平淡無味。

禮.png


(十三)

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
譯文:
所以聖王牢牢秉持禮、義這兩件工具,用來治理人情。

故人情者,聖王之田(操作的場所)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除草)之,本仁以聚(團結、聯合,收穫)之,播樂以安之。
譯文:
所以人情就像是聖王的田地,聖王就像是地主,聖王用禮來耕耘,用陳說義理當作播種,用講解教導當作除草,用施行仁愛推行利益加以凝聚,用播撒音樂加以安頓。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
譯文:
所以禮就是義的實質,與義相配合而協調一致。因而即使禮之中有先王時代所未曾有,也可以依據義來製作。

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
譯文:
義就是藝的分界,仁的節度,與藝相配合而講求仁,有這種德行的就是強者。


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譯文:
仁就是義的根本、順從的主體,有這種德行的人就是尊者。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
譯文:
所以治國不用禮,就如同沒有耒耜而要耕種一樣;

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
譯文:
實行禮而不以義為根本,就如同耕作以後不加播種一樣;


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
譯文:
推行義而不通過講學傳授下去,就如同播種以後不除草一樣;

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穫也;
譯文:
教學的內容不合乎仁,就如同除草以後不加收穫一樣;

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
譯文:
合乎仁愛卻不能用音樂加以安頓,就如同收穫以後不加以食用一樣;

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
譯文:
用音樂安頓惡人不能順應自然,就如同用食之後不能得到滋養一樣。

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
譯文:
四肢健全,肌膚豐滿,就是人的滋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那是家的滋養;大臣奉持法度,小臣廉潔自守,官職各有分工,君臣相互匡正,就是國的滋養;天子以德行為車乘,以音樂為駕馭,諸侯以禮儀想交往,大夫以法令相合作,士以信用相考察,百姓以和睦相安守,這是天下的滋養。這就叫做『大順』。
 
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
譯文:
『大順』就是用以養生、送死、敬奉鬼神的常理。所以萬事積累而不滯塞,並行而不錯亂,細緻處理而不遺失,深奧而能通達,繁多而有條理,聯繫而不混雜,變動而不相侵害。這就是『順』的極致。

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譯文:
所以明白了的意義以後,就能安守在危險的位置上。」
 

釋奠典禮.png
上圖:釋奠典禮佾生、樂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