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余英時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 閱讀余英時 結語
回想我上一次以某個人物為中心來策劃紀念專題,應要數到二◯二◯年的張愛玲特輯。做人物紀念專題着實不容易,畢竟人的一生有太多故事,而且人是如此立體,要向讀者呈現哪些面向,有什麼值得今人繼續探問,都是策劃時必須思考的。
無獨有偶,無論是張愛玲和余英時,二人都與香港這片土地結過緣。漫長一生中,幾年光景只匆匆,但在香港的短暫歲月對他們來說是如此重要。像余英時昔日在石龍車站上選擇留港,就成了徹底改變人生的偶然,「是決定我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
於是,在專題訪問中,除了人物的生命故事,我念茲在茲的還有香港。
上世紀五十年代,余英時初來香港,在越過羅湖橋的剎那間,「突然覺得頭上一鬆,整個人好像處於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之中」;而在他留港五年間,確切地體驗到這份自由並非錯覺──那年代的香港,享有言論、學術、思想自由,方能撞擊出豐碩的文化,開放多元的思潮。
那是我不曾親身經歷過的年代。那片自由的土壤,如今看來更覺遙遠。
然正因如此,我們身處當下,更加需要再讀余英時。不必要求追隨他治學立說的步履,而是一些做人原則和態度,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即使時代變遷,追求自由、公義的精神,都是不變的普世價值。
時窮節乃現。讓我借余英時的文字作結:「知識分子必須在自己與權力之間劃一條界限,不能不講原則,不能隨便妥協。」願波譎雲詭之時,我們都能擇善固執,做一個不隨便妥協的人。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前言:閱讀余英時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從中國農村到史學世界----余英時的一生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後出版新書《余英時談話錄》、《余英時訪問記》譜「三部曲」----台灣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是非常重要的時代見證與紀錄,而且已成絕響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余英時治學另一面 以詩言志緣情----鄭培凱主編《余英時詩存》:他的詩值得讀,講的是他內心世界的故事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傳承新亞書院人文精神----中大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余英時是我們的守節者,傳道人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輯余英時多年政論,以評論中國大陸與香港兩地局勢為主----台灣資深出版人顏擇雅:知識人最重要的自覺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史學大師,通古今之變: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論天人之際》、《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等著作推介
上圖:余英時
【余英時簡介】
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天津人,祖籍安徽潛山,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余氏兒時接受中國傳統私塾教育,1949年就讀北平燕京大學歷史系,同年肄業轉赴香港,1950年起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國學大師錢穆,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師從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教授,引領思想史研究數十年,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美國,歷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1991年至1992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曾獲得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人文諾貝爾獎)、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氏的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並堅守傳統知識份子一種「單純的倔強」。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時常發文評論時政、文化,積極聲援兩岸民主運動及中國人權,包括香港、台灣的公民抗命,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很快」垮台。唐獎的頒獎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已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余英時桃李滿天下,於美任教期間,培養出許多史學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黃進興、陳弱水、康樂、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四川大學的羅志田等人。
【文章出處】
《明周文化》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
2022-07-27
網址: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topic/%e4%b8%80%e5%80%8b%e8%ae%80%e6%9b%b8%e4%ba%ba%e7%9a%84%e7%b2%be%e7%a5%9e-%e9%96%b1%e8%ae%80%e4%bd%99%e8%8b%b1%e6%99%82
作者:黃靜美智子
【作者簡介】
黃靜美智子,信報副刊記者,專欄作家。
- Jul 29 Fri 2022 23:48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黃靜美智子:一個讀書人的精神,閱讀余英時:結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