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jpg
(圖片引自網路)


許多人有感現今年輕人中文能力滑落,難道跟文言文在國文的占比減少有關?雅言文化創辦人顏擇雅有不同的觀點。

中文能力惡化,不是因為減少文言文

每次文言文成為公眾議題,媒體都會指出,文言文在高中國文的占比已在一○一課綱調降多少,一○八課綱又降多少。閱聽大眾於是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中學生接觸的文言文愈來愈少。

事實卻可能相反。如今中學生,至少有志擠入前段校系的那些,讀過的文言文可能是比聯考世代還多的。原因,是升學考有考,考多少要打開考卷才知道,考題中的選文還沒有範圍。試以今年一月、給高三生考的學測為例,題幹來源就有陳壽《三國志》、莊子〈逍遙遊〉、張岱《陶庵夢憶》、劉基《郁離子》、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而且選文都超過百字。

別忘了,台灣所有升學考都一樣,不只考知識的運用力,也考反應速度。因此這些考題,考的都不僅僅是理解力,還包括速讀。這種速讀能力光靠課本上那幾篇選文是無法培養的,只能倚賴坊間出版的文言文素養參考書。
◎答題的反應速度(速讀),無法透過學習課本範文培養。

今年跟國文有關的兩則新聞,都引來「去中國化」的批評。一是台大學生會提議大一國文改列選修,一是民進黨立委鄭運鵬提議國考廢考國文。他引用二○○八年考試委員說過的一句話:「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從社群網站的討論看起來,這句話還真引起許多共鳴。

許多年輕人都不喜歡文言文,這點是沒疑義的。我卻懷疑二、三十年前的年輕人有多喜歡文言文。至少我國中時,數學老師一講起人生經歷過的苦事,都會講到背古文
◎多數學生厭惡文言文,今昔皆然。

就算年輕世代真的擁護「去中國化」好了,但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是先有「去中國化」的念頭,才對文言文產生厭倦,還是實在被逼讀太多文言文了,才對中國古典倒盡胃口?
◎「去中國化」與「厭倦文言文」兩者之間的孰為因果,仍待商榷。

前文雖然以今年學測考題為證據,推論如今中學生必須讀很多文言文,一定還是有很多人半信半疑。真讀了很多文言文,不就是「滿腹詩書」,不就應該中文一級棒嗎?怎如今不只大學老師,連媒體或出版業主管,也普遍認為年輕人的中文程度在滑落?
◎社會各界普遍承認,年輕人的中文程度正在滑落。

排擠青少年閱讀時間的原因,我認為不是電動或網路,最有可能的是補習和做練習題。
◎作者認為,排擠青少年閱讀時間的原因,不是打電玩或上網,反而可能是補習和做練習題所致。

常聽到的理由是,年輕人花太多時間上網、打電玩,沒在閱讀。我亦不太贊成這種歸因。

年輕人花很多時間上網、打電玩是真的,但這種行為排擠的恐怕不是閱讀。例如,我中學時期花很多時間「煮電話粥」(編者註:指長時間通過電話與人聊天),或跟同學相約看電影、打球或溜冰,這些應該才是上網、打電玩最可能取代的活動。因為滿足的同樣是社交或是遊戲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閱讀時間是否有減少,我沒看到台灣的統計數據。我卻確定有兩種跟國文相關的時間投入,近年是增加的:補習與做練習題。最可能排擠閱讀的,應該是這兩種活動。(編者註:學生若不參加補習或做練習,空出的時間是否願意拿來閱讀,不無疑問)
◎作者認為,排擠青少年閱讀的,是補習與做練習。

君不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的狼師就是「國文名師」,如今街頭也到處都有「國文名師」大型看版?這在八、九○年代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當年大學錄取率低,中學生也流行補習,熱門補習科目卻只有數學、英文、理化。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才加入國文。

國文為什麼變成需要補習?簡單回答:國文不再是「背科」了。

在八、九○年代,國文是「背科」,考生只要熟讀課本,應付聯考的非作文部分就游刃有餘。但一綱多本之後,大考中心為了不偏袒任一出版商的教科書,考題經常不碰任何教科書的選文。從此,熟讀課本不再保證高分

不考課本考什麼?大考中心說是考字音字形、成語、閱讀理解。資質特優的學生平時只靠多閱讀,就可以輕易獲取高分。大多數學生卻要做很多習題,才能取得考試手感。出版界因應需求,就針對字音字形、成語或閱讀理解,編寫各種題庫書與參考書。許多學生寧願花錢補習,就是相信補習名師的重點整理,可以節省做習題的時間。
◎學生願意花錢補習,是因為相信補習名師的重點整理,可以節省做習題的時間。

文言文參考書變多,則是更近的事。原因可追溯到二○一○年公布的PISA排名,在閱讀力方面,上海奪第一,台灣排名二十三,成績比韓國、香港、新加坡都糟。《天下》雜誌在二○一一年四月就有篇〈台灣閱讀力墊底怎麼辦?〉的報導。

幾年後,討論出的一種解方是「考題PISA化」,也就是著重跨科整合的閱讀理解。若只是白話文考題PISA化,臨時抱佛腳或補習就幫助不大,只能靠平時多閱讀。問題是文言文也PISA化,題幹加長。這樣,中學生只好補習, 或多做「文言文閱讀素養」練習題了。
◎作者認為,考題PISA化的結果,白話文考題PISA化學生靠的是平時多閱讀,文言文考題PISA化學生靠的是補習、多練習。

平時已經花很多時間補國文,或做各種字音字形、成語、閱讀素養的練習題了,那變得不愛閱讀,或就算閱讀也只選輕小說與動漫,不是很合理嗎?
◎作者認為,排擠青少年閱讀的,是補習與做練習。

重點來了:都花那麼多時間在補國文,做練習題了,為什麼中文還變糟?

補習需要讀講義,做練習題需要讀題目和解答。這種閱讀可加強辭彙是確定的,因為講義與練習題裡面有大量的字音字形、成語的知識。閱讀素養的練習題則有助於訓練整合、歸納、抓重點的能力。但這些加起來,對於培養寫作力還是幫助有限
◎作者認為,做練習只能幫助訓練整合、歸納、抓重點的能力,對培養寫作能力幫助有限。

培養寫作力的那種閱讀,中文通稱「欣賞」。「欣」是心情好,「賞」是得到樂趣。補習能心情好到哪裡?做練習題就是為了模擬考試,當然不會有樂趣
◎補習與做練習,無法取代欣賞。

另外,培養寫作力也需要多寫。如今中學生雖然常做報告,報告內容卻常是從網路抓整篇文字。且不說這算不算抄襲(美國會說算),至少無助於寫作力。讓中學生把練習文言文閱讀素養的時間,拿去練習作文,這對中文能力應該會比較有幫助(編者註:練作文依然是一種練習,問題仍回到作者所提為了模擬考試,自然不可能有欣賞的好心情)
◎作者認為,與其花時間做文言文閱讀素養題的練習,不如拿來練作文,對於中文能力才有幫助。

要讓中學生沒必要再練習文言文閱讀素養,只能讓文言文全面退出升學考,或至少不放在必考科目。以美國為例,高中雖有教莎劇,在SAT升學考試裡,莎劇選段的閱讀理解卻不可能出現在必考的語文測驗,只可能出現在選考的文學測驗。
◎作者認為,要讓學生不再花時間做文言文閱讀素養題的練習,只能讓文言文全面退出升學考。

當然很多人還是希望中學生多接觸文言文。對這種人,我的建議是請他們另想辦法,例如分級認證。熟背《唐詩三百首》就一張證書,《世說新語》也一張。《古文觀止》比較難,也許可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張。讓孩子以輕鬆的心情,去自由累積,拿到認證還可以放在學習歷程檔案裡面。這種辦法如果受到歡迎,搞不好還可以推廣到上海、香港、新加坡去。
◎鼓勵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方式,可採取分級認證制度加以鼓勵。


古書.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親子天下》
中文能力惡化,不是因為減少文言文
網址: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2861
作者:顏擇雅
【作者簡介】
顏擇雅(1967年-),本名顏秀娟,台灣出版家、作家,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比較文學系學士,曾為《民生報》、《中國時報》、《台北時報》撰寫專欄。曾獲梁實秋翻譯獎、金鼎獎雜誌類最佳專欄獎、九歌年度散文獎。自2002年創辦雅言文化,曾出版《中國即將崩潰》、《優秀是教出來的》、《世界是平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西方憑什麼》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