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jpg
上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圖片引自網路)


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極致美的哲學,從接近到毀滅

金閣寺是我讀的第一本日本文學作品,小說金閣寺取材於1950年金閣寺僧侶林養賢放火燒掉金閣寺的真實事件,林養賢犯罪動機是由於對金閣寺的喜愛,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創作靈感也源於此。正如小說取名一般,純金打造的金箔成為金閣寺的叫法來源,寺中以金閣為名,現在又正式取名為鹿苑寺,又有舍利殿稱呼。


三島由紀夫,日本當代小說家,又有「日本的海明威」之稱,一生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與18部劇本,在三島由紀夫的文字中最能直接看出的是簡潔明了(瞭),直白有力,但其中又表達了複雜的當代哲學現象,小說《金閣寺》也因為真實案例給予了作者對於小說故事的想像推演。

文章主要人物住持、有為子、柏木、鶴川、父母,通過第一人稱「我」的口吻講述了「我」與鶴川的成長,與柏木的相互糾纏,與住持的貌合神離,與有為子的無緣見證,與母親的希望相對而行,與父親的「金閣行」最初的「我」感受到的是每次將要發洩慾望的時候,心中都會出現金閣寺,在某一種程度上會認為這是否是道德的約束,人格的自我檢討,在不斷反思成長,而這也是真實案例中放火燒毀僧人的代入感。

天生帶有口疾的「我」因為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語言、情緒不能合乎事宜的融入集體,潛移默化埋下了自卑的認識,在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或者事物的時候因為口疾的原因,即便說出口但喜歡的理由也消失了,導致了在認知世界的關係上面,多了一個半拍的時間差,差距的結果是身邊朋友的缺少,不被理解的同時也不能理解他人。另外一個層面天生醜陋的外表無疑加重了內心的自卑。

設身處地的試想,一個天生醜陋,患有口疾,內心自卑,家業是繼承小寺廟,長得醜沒有家業的依靠的存在,孤獨才是最常見的表現,物資匱乏,外界的環境又進一步加劇了內心的自卑,這是作者三島由紀夫給予主人公的條件,從一點來看,內心的自卑看到生命中最閃光的金閣,除了珍愛之外,下一個方向就是毀滅,似乎也順理成章,扭曲的世界認識產生的最後結果都結束在暴力的層面。

但小說並沒有事情發展的條理清晰,反而一波三折,在現在來看依然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因為口吃的原因,從小到大,上學期間一共只有兩個好朋友,也是對於主人公影響深遠的對象,鶴川和柏木。在鶴川的眼中,對於社會一切的陽光,美,自由都表示了無限的嚮往,也是直接導致「我」對世界的有唯一信心的關係,兩人之間的交流並沒有那麼順利,口疾的影響往往慢一步,不同的地方在於鶴川的出現幫助「我」的回答,但其實在鶴川的回答中事物都是積極的一面。

與此相反因為從小內心自卑加上對於世界隔閡的認識,真實的心裡話,那將出未出的半句話反而是消極的一句,甚至在心裡想的還是比較黑暗的想法,經過鶴川的接話,情況也變得沒那麼糟,這在「我」看來是很好的選擇,鶴川成為了「我」與真實世界相關聯的重要接觸,因為鶴川的態度想法也使得「我」對生活有了一份期待,似乎被接話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而在鶴川之後出現的柏木,一個同樣醜陋,天生殘疾的同學,成為與鶴川完全差異的存在,天生大腿向內翻,走路一蹦一跳,外形的限制直接導致內心充滿無限的欲望,暴躁,因為外型的缺陷反而對世界嫉惡如仇,報復其他人,通過不正當的途徑,花言巧語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的,當然不可避免的獲取一些女人的肉體和心靈。

其中要先解釋的是僧侶的身份結婚生子這在當時是合法合理的,當上主持還可以形成家產的形式,子承父業,主人公本身就是其中一個,柏木對於女人方面一直有著變態式的認識,甚至連當時的主持也不例外,花天酒地去找女人,其中的一幕還正好被撞見,這一方面也加深了對於主持表裡不一的認識,另一方面成為了柏木口中的典型。

同時在於柏木相處的過程中,使「我」的行為越發的趨向越發黑暗。在某一種程度上,鶴川,柏木在最早期出現類似於光明與黑暗的對立,自己在內心深處,是厭惡柏木,是不屑柏木的種種行為,很多時候自己願意接觸的還是鶴川,然而鶴川的離世使得「我」的內心受到了無比的煎熬,加上身邊能談來的朋友僅剩柏木,於是開始逃課,光明的褪去內心陰暗面的浮現也成為了文章後期的轉折故事

引發的源頭是學費問題,因為撞見了住持出去淫慾,最後被住持發現,才引申而出「我」對學費的放肆、消費,對柏木欠錢不還,最終導致住持多次對「我」批評,讓「我」產生了厭惡的心態,成為了「我」在最後關頭產生並實施火燒金閣寺的原因之一。

特別是從前期來看,柏木無論是從先前的欺騙到之後的告狀,有著貌似起著一個教唆的身份。一步一步的讓「我」接觸到人心的另一面,使「我」的迷亂程度更進一步加深了,柏木的自我黑暗驅使著對於好朋友之間的行為也是消極的引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無法擁抱陽光的「我」最後沒入了黑暗中!

小說從發現金閣寺,為之痴迷,到燒毀,最後暴露的不止人性的殘酷,還有關於金閣的思考「金閣為什麼這樣美?」這句話是主人公的疑問,但同時也是讀者的疑問,在小說中形容金閣寺的文字「我覺得金閣寺本身就是一艘渡過時間大海駛來的美麗的航船」借主人公的的視角看到了為之痴迷的金閣寺。

但美的原因卻沒有表示出來,有一種說不出的神秘感,影響了內心陰暗的少年,揮之不去的美深深影響了少年的生活,成為口疾之後的另外一個內心障礙,已經把控了身體和內心,成為必須解脫的無奈,一把大火金碧輝煌的金閣寺成為了廢墟,憑藉最後求生的欲望的少年存活了下來,也解脫了內心的魔障。

《金閣寺》背後暴露的是美的替代,沒有永恆的美,容易毀滅的形象反而帶來最熾熱的美,外物的內化,成為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形象,而這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毀滅。


金閣寺.png
上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極致美的哲學,從接近到毀滅
2019-03-04
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agmy4zv.html
作者:石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