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食日.png
上圖:民間相傳日食現象為天狗食日
日食.jpg
上圖:日全蝕初虧到復圓過程


題解

日(月)蝕,又稱日(月)食,是太陽、月球、地球交互運轉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天文現象。

如果從地球看過去,月亮和太陽在同一直線上,月亮就會把太陽遮住,就會出現日食。當月球距離地球較近,看起來較大,月球面積完全遮住太陽就是日全食;距離地球較遠,看起來較小,無法把太陽面積全部遮住,外圍還有一小圈太陽沒遮住,就是日環食;如果在偏一點點的位置觀察,月亮只遮住太陽的一部分,那就是日偏食。由於月影向東移動的速度超過每小時1700公里,出現日全食、日環食現象,只有短短數十秒鐘至數分鐘而已。

月食出現機率較高,而日食發生機率少於月食,但日全食及日環食需要的條件嚴苛,比較少見。大約平均每18個月,地球某些地區就可以出現日全蝕,但因為地球70%都是海洋,能在陸地上觀察到日全食或日環食,就變得不容易,而且台灣面積在佔地球陸地面積比例又微乎其微,加上,以及天候因素,所以在台灣能看到日環食或日全食的觀測機率,更是極為難得,據推算,在任何一個地點須平均要間隔370年才能看見一次日全食。

世界各民族對於日食、月食現象都各有許多不同神話傳說,在中國最為人熟知的說法是「天狗食日(月)」,也常被賦予吉凶的意義。在人類歷史當中,常將日食視為不吉祥徵兆,是因為古代文明缺乏天文學知識或是資訊傳播上的落後,所產生的侷限認知,而將這種現象認為是象徵災難的降臨,而在日食發生時有舉行救日行動之類的儀式。但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沒有科學驗證的解釋已被人們所拋棄,許多人追逐一生難得一遇的日全食、日環食的奇景,日環食甚至還有「上帝的金戒指的美名」。


天文學的定律大都靠古往今來無數人的觀測,搜集數據,研究分析,通力合作而產生。其實除了民間「天狗食日(月)」傳說外,古人已經有相當合理的觀察推論。中國古代夏朝仲康(前2137年)的「書經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直到宋代的三千年間,中國古人觀測四百多次日蝕,留下許多記載。如:《易經.豐卦.彖傳》:「月盈而食」。西漢劉向《五經通義》:「日蝕者,月往蔽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日蝕則朔,月蝕則望」、張衡《靈憲》:「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闇虛……,月過則食。」宋代中國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達到巔峰,沈括在他的百科全書《夢溪筆談》中,更詳細的解釋日食月食的原因。《夢溪筆談》提出「一合一對」及「黃道與月道,如二環相疊而小差」的論點。

沈括「一合一對」的觀點是說,日食是由於日月位置重合(月亮在地球、太陽中間),月食是由於日月位置對稱(地球在月亮、太陽中間)換言之,日蝕必定在陰曆初一才可能產生,月蝕必定在陰曆十五才可能產生。

又由於古代認為地球不動,大陽繞地旋轉的觀點出發,太陽運行的軌道便叫黃道。以近代地球繞日的眼光來看,所謂黃道就是地球繞日的軌道。因為太陽軌道(也就是地球軌道)與月球軌道並不在同一平面,月亮走到看太陽同方向的地方,不見得在同一直線上,可能會上下有點角度的偏移,所以不會每個月都出現日食,所以雖然是初一,日月位置也並不一定重合,月球不一定遮住日光,因此也不一定有日食。只有日月同時在兩軌道的視象交點時,才會有日食月食的現象。這種黃道、月道因角度偏差以至於不會每個月都出現日食、月食的現象,沈括稱為「黃道與月道,如二環相疊而小差」。

以下為《夢溪筆談》〈象數一〉中關於日食月食成因的記載,沈括以科學實證觀察,不受制於傳聞迷信,表現宋代格物求真的態度。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擬訂。


2020.6.21台灣日環食.png
上圖:2020.6.21台灣地區日環食
2020.6.21台灣日環食.png
上圖:2020.6.21台灣地區日環食


夢溪筆談 日蝕與月蝕


又問:「日月之行,日一合一對,而有蝕不蝕,何也?」

余對曰:「黃道與月道,如二環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正一度相對,則月為小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凌掩。正當其交處則蝕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凡日蝕,當月道自外而交入於內,則蝕起於西南,復於東北;自內而交出於外,則蝕起於西北,而復於東南。日在交東,則蝕其內;日在交西,則蝕其外。蝕既,則起於正西,復於正東。凡月蝕,月道自外入內,則蝕起於東南,復於西北;自內出外,則蝕起於東北,而復於西南。月在交東,則蝕其外;月在交西,則蝕其內。蝕既,則起於正東,復於西。交道每月退一度餘,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羅睺、計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謂之『羅睺』,交中謂之『計都』。」


【文章出處】
《夢溪筆談》
象數一
原作者:沈括


月蝕.png
上圖:月蝕過程
2020.6.21台灣日環食(台東三仙台).png
上圖:2020.6.21台灣地區日環食(台東三仙台)


註釋翻譯

又問:「日月之行,日一合(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連線之間,即朔日(陰曆初一))一對(月球運行至地球與「一合」相對的位置,與「一合」相差180度,地球位於太陽與月球連線之間,即望日(陰曆十五)),而有蝕不蝕,何也?」
譯文:
(官長)又問:「太陽和月球運行,每個月都有一次會合(朔日)、一次相對(望日),卻有蝕有不蝕,這是為什麼呢?」


余對曰:「黃道(太陽移動的軌跡)與月道(月球移動的軌跡),如二環相疊(交)而小差(偏差)
譯文:
我(沈括)回答說:「黃道(太陽移動的軌跡)和白道(月球移動的軌跡),在天球上像兩個環互相交疊,而彼此有角度上的偏差。」


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日食);正一度相對,則月為小虧(蝕,月食)
譯文:
凡是太陽與月球同在一個黃經刻度上相遇,便會出現日蝕;同在一個刻度上而位置相對,便會出現月蝕。


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相遇),乃相凌掩(遮蔽)
譯文:
雖然同在一個黃經刻度上,如果白道和黃道不過於接近,自然不會互相侵蝕;如果同在一個黃經刻度上,又接近黃道、白道的交接處,太陽月球相遇便會互相掩蔽。


正當其交(相交)處則蝕而既(盡,全部);不全當交(相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
譯文:
正好處在日月交接點時,便會發生全蝕;如果不是完全處在交接點上,便會隨互相遮掩的程度,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蝕相。


凡日蝕,當月道自外而交(相交)入於內,則蝕起於西南,復(回復)於東北;自內而交(相交)出於外,則蝕起於西北,而復(回復)於東南。
譯文:
凡是日食,當白道由外而向內交接(白道由南而北穿過黃道),那麼日食由太陽的西南處開始初虧,在東北方復圓;當白道由內而向外交接(白道由南而北穿過黃道),那麼日食由太陽的西北處開始初虧,在東南方復圓。


日在交(相交)東,則蝕其內;日在交(相交)西,則蝕其外。
譯文:
太陽在交接點的東方,太陽的北處會出現日食;太陽在交接點的西方,太陽的南處會出現日食。


蝕既(盡,全部),則起於正西,復(回復)於正東。
譯文:
日全食則由正西方開始,在正東方復圓。


凡月蝕,月道自外入內,則蝕起於東南,復(回復)於西北;自內出外,則蝕起於東北,而復於西南。
譯文:
凡是月食,當白道由外而向內交接(白道由南而北穿過黃道),月食從東南處開始,在西北處復圓;當白道由內而向外交接(白道由北而南穿過黃道),月食從東北處開始,在西南處復圓。


月在交(相交)東,則蝕其外;月在交西,則蝕(相交)其內。
譯文:
月球在交接點的東方,月球的南處會出現月食;月球在交接點的西方,月球的北處會出現月食。

蝕既(盡,全部),則起於正東,復(回復)於西。
譯文:
月全食則由正東方開始,在正西方復圓。


交道每月退一度餘,凡二百四十九交(相交)而一期。
譯文:
黃道和白道交接點,每個月向西移動一度,經過二百四十九次相交為一個週期。


故西天法(西天,指印度,西天法為印度天文學)羅睺(月球由北而南下降穿過黃道的交接點)、計都(月球由南而北上升穿過黃道的交接點),皆逆(反方向)(運行)之,乃今之交(相交)道也。交(相交)初謂之『羅睺』,交(相交)中謂之『計都』。」
譯文:
因此印度天文學的羅睺、計都是反方向運行的,這就是現在的交點了。開始的相交點稱為「羅睺」,中間的相交點稱為「計都」。


日全食.jpg
上圖:日全食

日食.png
上圖:A(日全食);B(日環食);C(日偏食)成因
黃道白道.png
上圖:黃道與白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