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非小說杜撰而是正史上真實的關羽,作者為史學家陳壽。然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雖然只是鄉野小說,但影響力遠大於正史《三國志》。
從魏晉迄唐,關羽在民間影響並不大;在唐代曾有記載提及,自宋代開始,關羽忽然聲名大噪,在他去世近九百年後才被想起。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關羽地位是節節攀升,短短二十一年間,關羽由侯而公,而公而王。趙佶追封關羽為忠惠公,這也是關羽被稱關公的由來,其用意在以關羽的忠義來教化臣民,為天下樹立道德楷模,關羽完成人生的華麗轉身,可以說關羽是因宋徽宗而重生。從元代開始,統治者讓天下府道州縣普遍建立關帝廟,關羽作為官方信仰因而推向全國。而更讓關羽深得人心的,是後來清朝對他的一再加封,清廷為了瓦解漢人的反清鬥志,向天下臣民強化忠君思想,極力將關公推上神壇,香火鼎盛,其廟祀遍及全國,關羽才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華。
回溯到關羽最初的傳記,其實沒有這麼複雜,關公地位還未神格化之前,只是一位凡人,忠於故主、武藝高強、自視甚高、兵敗而亡。以下為《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各段落標題為編者另加,淺紅色字體為裴松之原注。
以下為陳壽《三國志》〈關羽傳〉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三國志.蜀書 關羽傳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文章出處】
上圖:正史三國志(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兄弟情義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音ㄒㄧㄝˋ)人也。
譯文: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山西河東解縣人。
亡命(逃亡,避難)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譯文:
逃命到涿郡時,正碰上劉備在鄉里集合兵馬,關羽與張飛替他抵禦侵侮。
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關羽)、飛(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部曲,古代軍隊編制的單位,泛指軍隊。曲,音ㄑㄩ)。
譯文:
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管屬下士兵。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而稠人(眾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交際應酬),不避艱險。(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冑,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魏書云:以羽領徐州。而身還小沛。)
譯文:
劉備與他們兩人同床共寢,情如兄弟。在人多廣眾的場合,他們兩人整天侍立在劉備左右,跟隨劉備應酬交接,南征北戰,從不畏懼艱難險阻。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胃,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譯文:
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胃之後,派關羽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自己則回到小沛駐紮。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二)曹操器重
建安五年,曹公(曹操)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關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譯文:
建安五年,曹操向東征討劉備,劉備兵敗投奔袁紹。曹操活捉關羽而回,關羽不得已投降了曹操,曹操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待他非常客氣。給特別的禮遇。
紹(袁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
譯文:
袁紹派遣大將顏良,再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擊顏良。
羽(關羽)望見良(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譯文:
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旗幟和傘蓋,便策馬衝入千軍萬馬之中,斬殺顏良割下首級回到營中,袁紹的眾多將領無人能抵擋他,於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當即上表奏請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三)掛印求去
初,曹公壯(讚許,佩服)羽(關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對同輩的敬稱,君對臣的美稱)試以情問之。」
譯文:
起初,曹操佩服關羽的為人,認為關羽威武雄壯可堪大用,但觀察他的心情神態並無久留之意,曹操就對張遼說:「你憑私人感情,去試探問問他的想法。」
旣而遼(張遼)以問羽(關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劉備)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曹操)乃去。」遼(張遼)以羽(關羽)言報曹公,曹公義(認為有義氣)之。(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歎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譯文:
不久張遼詢問關羽,關羽感嘆地說:「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義深厚,但是我受劉將軍的深恩,發誓與他同生死,共進退,我不能背棄他。我終究不會留在這裡,但是我一定要立功來報答曹公後再走。」張遼將關羽的話回報給曹操,曹操認為他是個義士。
及(等到)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投奔)先主於袁軍。
譯文:
等到關羽殺了顏良後,曹操知道他一定會離開,便對他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給他的賞賜全部封存,寫信告辭,然後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氏之休美。)(編者註:小說《三國演義》言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正史未記此事)
譯文:
曹操左右的人想去追趕,曹操說:「都是各為其主,不必追了。」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四)曹操南征
從先主(劉備)就(趨近,依順)劉表。表(劉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關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譯文:
關羽追隨劉備依附劉表。劉表死後,曹操奪回荊州,劉備從樊城南渡長江,特地派關羽率數百艘船走水路,約定會師於江陵。
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音ㄑㄩˋ,通「趨」)漢津,適(正好)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蜀記曰: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臣松之以為備後與董承等結謀,但事泄不克諧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寔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旣往之事,故託為雅言耳。)
譯文:
曹操追擊劉備到當陽長坂,劉備抄小路逃到漢津渡,正好碰到關羽船隊,於是兩軍會合前往夏口。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五)留守荊州
孫權遣兵佐(協助)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編者註:小說《三國演義》言赤壁之戰後關羽華容道釋放曹操,正史未記此事)
譯文:
孫權派兵協助劉備抵禦曹操,赤壁戰後曹操敗退北方。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譯文:
劉備趁機佔領荊州諸郡,於是大封有戰功的將領,關羽被封圍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領兵駐紮在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譯文:
劉備率軍平定四川,讓關羽留守荊州,督導當地政務。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六)美髯絕倫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譯文:
關羽聽說馬超來投降,但馬超並不是自己的舊友,關羽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人品才能可與何人相比。
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馬超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黥布,英布,楚漢相爭之際名將)、彭(彭越,楚漢相爭之際名將)之徒,當與翼德(張飛字)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譯文:
諸葛亮知道關羽好強護短,於是答覆他說:「馬超文武兼備,雄健剛烈超過一般人,是一代豪傑,與楚漢相爭時的黥布、彭越是同一類的人,可與張飛並駕齊驅,然而,還是不如你美髯公的無與論比、出類拔萃。」
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賔客。
譯文:
關羽的長鬚髯很漂亮,所以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關羽看了書信非常高興,還把信給賓客傳看。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七)刮骨療傷
醫(編者註:小說《三國演義》稱此醫為華佗,正史未記其名)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烤肉)引酒,言笑自若。
延伸閱讀:
二十四年,先主(劉備)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是(此)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曹仁)。
秋,大霖雨,漢水汎溢(氾濫),禁(于禁)所督七軍皆沒。禁(于禁)降羽(關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梁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支持的黨羽),羽(關羽)威震華夏。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九)腹背受敵
曹公議徙(遷移)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司馬懿)、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追)其後,許(答應)割江南以封權(孫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
先是,權(孫權)遣使為子索羽(關羽)女,羽罵辱其使(編者註:小說三國演義寫關羽言「虎女焉嫁犬子」),不許婚,權大怒。(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勑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狢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云:「伏精兵於𦩷𦪇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一作士仁)屯公安,素(一向,向來)皆嫌羽自輕己。
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音ㄏㄨㄢˊ,回來)當治之」,芳、仁咸(都)懷懼不安。
於是權(孫權)陰(暗中)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孫權)。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十)父子俱死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羽(關羽)不能克(勝),引軍退還。
權(孫權)已據江陵,盡虜羽(關羽)士眾妻子,羽(關羽)軍遂散。權(孫權)遣將逆擊羽(關羽),斬羽(關羽)及子平(關平)於臨沮。(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臣松之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云「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吳歷曰: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編者註:小說《三國演義》記關羽死後於玉泉山顯靈,正史未記此事)
上圖:關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十一)關羽後人
追諡羽(關羽)曰壯繆侯。(蜀記曰:羽初出軍圍樊,夢豬嚙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江表傳云: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譯文:
關羽死後,追諡他為壯繆侯。
◎諡法是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古代諡法在剛興起之時,並沒有太嚴密規定,但後世諡法並非隨便可給,有其明確的追諡標準。根據《三國志》,關羽兵敗被殺後,一直沒受到表彰,直到後主景耀三年(260年),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武將時,關羽才被追諡為「壯繆侯」。「壯繆侯」是當時蜀漢君臣對其一生的評價:「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換言之,是認為他在領軍方面有能力,但沒有發揮出來(武而不遂),也有些名不副實(名與實爽),雖然不是惡諡,但和同時代的諸葛亮諡號為「忠武侯」相比,其褒揚之意就明顯不同。
子興(關興)嗣(繼承)。興,字安國,少有令(美)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關統)嗣(繼承),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
譯文:
他的兒子關興繼承爵位。關興,字安國,年輕時有美名,丞相諸葛亮很器重。二十歲就擔任侍中、中監軍,幾年後過世。關興的兒子關統繼承爵位,娶了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
卒,無子,以興庶子彝(關彝)續封。(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譯文:
關統死後,沒有兒子,由關興的庶子關彝繼續受封。
上圖:蔣經國總統贈桃園大溪普濟堂家傳青銅關公神像(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上圖:桃園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神像(圖片引自網路)
附錄:《三國志》中其他關於關羽的評論
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文章出處】
《三國志》
〈蜀書.張飛傳〉
〈蜀書.趙雲傳〉
原作者:陳壽
原注者:裴松之
上圖:國家一級古蹟台南祀典武廟.關聖帝君神像(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國家一級古蹟台南祀典武廟.關聖帝君神像(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