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樓.jpg


題解

本詩選自《劍南詩稿》,是陸游七言律詩的代表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西元一一八六),罷官家居山陰已五年多的陸游,又重新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今浙江省建德縣)軍州事起用,面對新職,以身許國的抱負又再度被點燃。本詩寫於此時,六十二歲的陸游除了寄託個人往任新職的期許,及盼望收復失地的決心外;同時也有中原未復,壯志未酬身已老的感慨。

本詩題為「書憤」,作者回顧早年的豪情壯志,自嘆衰鬢先斑,護衛疆土的宿願未償,並抒發朝中無謀國之臣的憤慨。全詩雖不著一個「憤」字,卻處處充滿憤懣感慨之情。陸游的愛國憂國、感時憤慨之心,溢於言表。全詩雄健豪邁,慷慨悲壯,聲情激越,充分流露出作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情操。

 

嘉峪關.jpg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作品出處】
《劍南詩稿》
書憤
原作者:陸游


陸游.jpg
上圖:陸游


註釋翻譯

早歲(早年,指年輕時)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譯文:
年輕的時候,哪裡知道世事的艱難,北望中原失土,義憤填膺,豪氣如山。

◎南宋時北方已淪為金人國土。世事艱,指南宋政權主張偷安政策,愛國志士恢復中原的建議,長期被阻礙。

樓船(高大戰船)夜雪瓜洲渡(渡口),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秋風大散關。
譯文:
還記得當年下雪的寒夜,宋軍曾用高大的戰船作戰,在瓜洲的渡口打敗過金人的軍隊;秋風中,英雄騎著披上鐵甲的戰馬,在大散關擊退了敵人。

◎瓜洲,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南,地處長江邊,是當時的軍事重鎮。高宗 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1)冬,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一度占領瓜洲,逼近南京,準備從瓜洲渡江。後遭宋將虞允文、劉錡等擊潰。孝宗隆興二年(西元1164),陸游四十歲,在鎮江通判任上,當時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樓船橫江,往來建康、鎮江之間,軍容壯盛,誓師北伐,作者更是豪氣填胸,以為故土收復可期,但不久即於符離大敗,狼狽南撤。
◎大散關,地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的大散嶺上,是宋、金分界的要塞。高宗 紹興三十一年秋,金兵攻占大散關,宋將吳璘曾與之激戰,翌年由楊從儀收復。孝宗乾道八年(西元1172),陸游任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僚,曾督師於大散關一帶。


塞上長城(比喻捍衛邊疆的人才)空自許(許願),鏡中衰鬢已先斑(花白)
譯文:
我曾經期許自己,立志抗敵,捍衛邊疆,做邊界上的萬里長城,但是願望卻未能實現,現在對鏡自照,鬢髮已經花白。

◎南朝宋名將檀道濟曾隨宋文帝伐北朝魏,屢建戰功,自比為萬里長城。

出師一表真名世(聞名於世),千載誰堪(能夠、可以)伯仲(相比、相匹敵)間!
譯文:
出師表真是舉世聞名,流芳百世;千年來,又有誰能夠和諸葛亮相匹敵呢?

◎諸葛亮出師表中以「北定中原」、「討賊興復」自任。
◎古人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次第。後用以比喻不相上下。


陸游.jpg
上圖:陸游


賞析

本詩以「憤」字為詩眼,在詩的文字表現上,雖無一「憤」字,但其所「憤」之情躍然紙上。推其所感,凡所憤者三:壯志未酬身先老之憤中原淪陷未收復之憤奸佞當道,朝中無諸葛亮之類的謀國大臣之憤。前半述往,後半感今。對仗工整,豪情萬丈,是陸游愛國詩歌的代表作。

首聯兩句,詩人回顧自己早年抗金的豪情壯志;然而「那知」一詞暗含著現在的已知,同時也意味著誓復中原的志業是事與願違的,更為全詩所書之「憤」奠定感嘆的筆調。三、四兩句,寫當年抗戰的大好形勢,表達對當時抗敵將領的敬慕之情;作者於此全不用動詞,而分別以三組名詞,表現威武壯觀的場面,雖僅擷取片段畫面但境界全出。五、六兩句,感嘆自己空懷有護衛疆土的期許,如今卻衰鬢先斑,宿願未償。七、八兩句,讚許諸葛亮忠誠謀國,「北定中原」的決心與「鞠躬盡瘁」的精神,千年來無人可與之匹敵;既表明自己的心跡,亦諷刺朝中無此謀國之臣的憤慨。

全詩自頸聯開始,由對往事的回憶轉入對自我的思索。陸游雖重新被起用,但身為「主戰派」的一員,不斷受「主和派」排擠與打壓的結果,畢竟只能「空自許」,何況時不我與,六十二歲的陸游已經「衰鬢先斑」了!

尾聯二句讚揚諸葛亮,其實也是作者自明心跡之筆,作者以曲筆言自己為國立功的決心未死,不把詩意寫白了,其實有暗許自己為當朝諸葛亮的意圖,梁啟超曾讚嘆陸游說:「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由此觀之,實非過譽。


陸游行草書自書詩卷.png
上圖:陸游.行草書自書詩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