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語.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選自《聽說》,作者鍾怡雯。作者以「聽」、「說」貫串全文,記敘自己面對謠言的情緒轉折與處理方式。由飽受謠言的折磨,到歷經煩惱與冷靜思考後,作者終於領悟出與其過度反應,不如耐心等待其平息的自處之道。然而當作者聽聞他人的謠言時,卻也不免同樣出現愛嚼舌根的毛病,足以證明謠言不易禁除。

作者運用精巧的想像,生動的比喻,一再表達對流言蜚語的憎惡與抗拒,同時開始思索謠言形成的可能原因,進而讓自己淡然處之。文末則以幽默的筆調,通過類似的行為來帶出人性的微妙。


耳語.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聽說

又來了。我把電話筒從左耳換到右耳,按捺住掛電話的念頭。旅行回來之後,幾通曖昧的電話讓我聞到異常的氣息。不過剛被美食美景伺候過的心情並不以為意。但這次,因為朋友像三流偵探盤問罪犯的口氣,我終於回以不友善的反擊。他愣了愣,啪的一下,就收了線,好像我是惡犬,想扯下他身上的一塊肉。

我吐了大大的一口氣,走到陽臺。雲被風撕得很碎,躲在雲間的月亮看來十分曖昧。我很想仿效家裡那隻睜隻眼閉隻眼的賤狗,吐一下舌頭就了事。但是謠言把時間和地點都安排妥貼,簡直如有人在現場錄影。這是個體格結實,殺傷力特強的颱風,沉默的結果會被視為默認,而迷信謠言止於智者的我,終將像上次那樣,被摧殘得遍體鱗傷。謠言不是天上的雲,風一吹便散去。長舌的風勢只會助紂為虐,把它擴大和渲染,四處取悅好聽小道的八卦耳朵。

可是,我才離開一個星期,是誰,為了什麼,非得虛構一個無法證實的事件,來挑逗大家的好奇心?為什麼主角總是我?難道有那麼多人喜歡當小說家,閒來編個故事想像別人娛樂自己?


我陷入沙發陷入凌亂的沉思。誰會相信一個結過婚的年輕女子,單獨在巴黎過情人節?年輕女子,巴黎,情人節。這樣的組合已經令人充滿綺想和好奇,更何況,嘿嘿!老愛找她喝咖啡的那個小記者,那時「正巧」也在巴黎,而且,也是一個人……。這樣的虛擬架構,儘可供填充許多假想的細節,寫成一個流行的外遇肥皂劇了。閉上眼,腦海便出現同事們私議的畫面:休息的空檔,幾個頭湊到一起,大家開始努力搜尋蛛絲馬跡。正巧捕到路過的風,捉到一閃而逝的影子,於是這些都成了無中生有的證據。

我實在太清楚同事們的習性。無聊的辦公室生涯,偶爾有些值得咬耳朵的話題,總會被再三渲染,不斷被傳誦。我可以想像兩個原來沒什麼交集的同事,因為對同一個議題的高度關切,彼此開始有了一種微妙的親密。自乏味的工作中抬頭,視線偶然相遇,那個私秘的話題讓他們交換了一個會心的微笑。這一笑,兩人的距離便拉近了些,親密關係又攀升一個等級。

誰叫我那麼神秘,連結婚也偷偷摸摸,突然蹦出來的丈夫,著實困惑了同事也困擾了我自己。於是我發現那段時間,大家的眼睛都十分關心我的肚子,有意無意總要掃瞄一下,然後若無其事的埋首工作。由於一個新鮮的話題,辦公室的氣氛頓時活絡了。他們的眼光令我很疑惑,可惜我真的不明白一個無中生有的猜測,就足以讓他們充滿活力,否則我絕對願意犧牲自己,假裝肚子裡懷著一個大家都期待的秘密。

這回,我可沒那麼好脾氣了。那謠言帶著強勁的殺傷力,我沒有那麼偉大的情操損己利人,更沒有義務當一塊巨大的口香糖,讓大家嚼來嚼去。婚前,總有幾個同事喜歡問我下班後去哪裡,他們似乎非常擔心我的安全。其實,他們最想知道我今晚是否有約。如果答案肯定,我得招出對象──最好是那個小記者,這樣大家就有話題了。然而通常我都好聲好氣的回說沒有,其實心想干你何事。久而久之,我竟然聽到自己是同性戀的消息。理由是年紀這麼大還不結婚,而且和同性室友一起住那麼久了……

我又不是糖,何以老是招惹謠言像招惹討厭的螞蟻?在清冷的夜色中,我試圖靜下心來反省。事出總有因吧!除了生活和工作的單調無趣,除了吃飯喝茶總要找些話題,還有,按照男性的偏見──三個女人一個墟,男少女多的密閉空間,便形同菜市場──墟者,市集也,除了買賣貨物,也同時交易消息,因此別有居心的人,利用這樣的環境散播訊息,市井小民可是最有效率的免費宣傳。難道辦公室男少女多的性別構成也有關係?我可不信這樣的沙豬歪理。

小時候住在鄉下,傍晚時分,總有媽媽們抱著或牽著孩子餵飯。孩子們的嘴在嚼飯菜,她們則忙著嚼舌根。當她們突然壓低了聲量,不要以為在替誰保守秘密,恰恰相反,她們其實是在交換不能公開,卻又希望有人分享的消息。在繪聲繪影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聳人聽聞的震撼力,增加消息的權威性,她們有意無意地省略一些非常重要的關鍵字,例如:聽說、好像、可能、也許等等──把不確定的元素剔掉,把消息的可信度推向極致。這是她們的社交,她們清楚掌握每個家庭的機密,絕不容許吊人胃口的隱私存在,什麼事情都要攤到太陽底下,連誰家的小孩哪一根腳趾頭長雞眼都弄得一清二楚。小小的生活圈子,大家一天見上好幾次。這麼無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家事和日子,如果沒有東家長西家短,沒有機會運用一點想像力,天啊!要如何過下去?


在那個懵懂的年紀,我並不覺得謠言可憎,反倒因為它,生活又增多了一度想像空間。附近那排蓋了一半便無故停工的房子,裡面堆了不少建材和沙石。房子一直沒有完工,卻讓許多人完成了不同版本的鬼故事。我只敢在大太陽底下張望,實在看不出房子裡究竟住了幾隻鬼,可以幻變出那麼多驚悚的魅影,提供精彩刺激的連篇鬼話。

上了小學,同伴們最愛傳說的主題是男生愛女生。當了五年班長,我永遠是謠言的聚光點。


那記錄比得獎學金還多,總是不斷聽說我怎麼了:她從來不記那個男生的名字,一定偷偷喜歡人家;她最喜歡請誰誰誰一起幫老師拿作業簿;昨天她又和坐隔壁的那個男生一起走路回家;教旁邊的那個男生數學時,她一直笑;她她她……。剛開始我總像是被蠍子螫了般跳起來,繼而抵死否認。等我發現否認無效,就妄想用毒辣的眼神,毒殺惹人厭憎的長舌。當然,「聽說」仍然從一張嘴傳到另一張嘴,謠言也依舊招搖。

製造謠言實在很容易,它不必像文學批評,必須啃下硬梆梆的理論,也不需要什麼精密的科學分析,只要幾張愛嚼舌根的嘴,一點點茶餘飯後的閒裕,這種屬於集體創作的話本就可以開始。所以,謠言總是無所不在,它十足就像空氣中活躍的細菌,積極尋找適宜繁殖的好地方。

我想自己一定也曾被譏為「雞婆」,一如冊封那些誣衊我的嘴。我還記得那通被朋友甩掉的電話,嘟嘟嘟的餘音,似乎不斷重複令我錯愕的問題:為什麼要中傷我?可是,我究竟什麼時候造謠了?另一個聲音彷彿在譴責我,你真是造孽呀!我搖搖腦袋,卻什麼也記不起來。然而我和朋友的交情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結束。


我得老實承認,八卦在耳膜上擊鼓鳴金,我雖然不會吶喊助陣,卻也沒有板起拒聽的臉色。常常它們在我頭腦轉了幾轉,找不到記憶體,就自動從兩耳逃竄。我發誓,就算真的說了什麼,也絕對是無心之過。所以,一旦有人壓低了聲量,用試探性的口吻這樣開頭:「哎,你知不知道……」,或者是:「聽說某某……」,我就不由得嘆氣,唉!又來了。

有一種人唯恐天下不亂,必得強迫別人聽他所謂的獨家新聞,然後發表評論,否則他會覺得太沒有成就感。本來嘛,謠言一個巴掌拍不響,但既是獨家,我還能說什麼?可是這位朋友就此認定我無法和他成為密友,至今我們仍是點頭之交。我畏謠言如毒蛇,當然不會自己去飼養。有時候聽到好友的傳聞,我便忍不住要搬出自以為是的真實說法來闢謠。然而所謂的真實,永遠敵不過精彩的謠言,說了也沒人相信。

也許謠言真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單純的事件經過一再聽說一再轉述,被不可靠的記憶加鹽添醋,便失去原有的味道了。它一旦從嘴裡溜出來,就像吃了大補丸的跳蚤,以令人無法控制的速度繁殖。也許該責怪太過發達的傳播,不見面還有電話可以說是論非,而今增加了該死的網路,簡直把謠言訓練得無孔不入。


我曾經把自己的暗戀悄悄告訴死黨。可是,當這個消息變成人人皆知的新聞,還添加了匪夷所思的細節,以三角戀情的故事傳回我的耳膜,我便領悟到,秘密之所以成為秘密,絕對必須封藏在腦袋,當然,最好能夠縫起來。

那麼多次的教訓之後,我用最笨的方法防謠於未然
──刻意隱藏自己,不料卻引來更多的好奇。偷窺是人類的天生本能,也是魔鬼用來消遣人間的利器。我不是明星或政客,不必利用謠言宣傳或者博取名氣。試想除了電話以外,在電視、報紙和雜誌上再看到被誇大歪曲後的自己,那遠比在哈哈鏡前被扭曲後的模樣,更叫人不忍注視。

或許我應該耐心的等一等。謠言終歸也有壽終正寢的時候,再耐嚼的口香糖,經過長期咀嚼之後,總會甜味盡失。我何必老是受驚過度的反問別人:你到底要探聽什麼?或是生氣的大聲否認,如此不只失禮,我也終將無法擺脫謠言的魔爪。我遂想起深夜在高速公路開車,儘管後方來車以一百三十以上的高速鄙夷我,而我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安全速度,九十就九十,要超車,要按喇叭,請便。既然這樣,那我又何必為一則非關性命的謠言動氣,反正既不因此短一兩肉,也不至於少一根筋,何況,真正的朋友也不會相信小道消息,不如就當成做善事,送塊口香糖安慰別人無聊的舌頭吧!

我想得頭腦發昏,疲軟的身體才剛被床舖接住,便立刻讓電話鈴驚起。對方把我的喂聲打斷,急急的說:「告訴你一個消息,你一定要答應保密……」咦!說也奇怪,頹累的精神立刻振作,謠言果然和口香糖一樣,具有鬆弛神經的功用,難怪謊言不死。我手持聽筒,又聽說了一則發育中的謠言……


【文章出處】
《聽說》
聽說
作者:鍾怡雯
【作者簡介】
鍾怡雯,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華人,生於1969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曾任《國文天地》雜誌主編,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鍾怡雯於1988年至臺灣求學,學生時代即嶄露文學才華,多次獲得各類文學獎,擅長散文創作和文學評論,並致力於馬華文學的推廣與研究,為知名的馬華作家。早期作品的主題多為自身對於歷史、身世及童年的紀事,具有古典文學的況味。之後題材轉為多元,包括對生活細節的精微觀察、生命哲理的省思、人情世故的體悟等。其散文善於鋪陳,意象繁複,塑造出感性與理性兼具又不失趣味的作品風格。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等。


耳語.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一)自述無端受謠言所困擾,難以當作若無其事。


又來了。
◎又來了:寫出作者不斷受謠言所困擾,也預示謠言的永不止息。

我把電話筒從左耳換到右耳,按捺(抑止,忍耐。捺,音ㄋㄚˋ住掛電話的念頭。

旅行回來之後,幾通曖昧(含混不清、幽暗不明)的電話讓我聞到異常的氣息。
◎幾通曖昧的電話讓我聞到異常的氣息:全文的主題,也是聽說的起源。
開門見山以「聽」到同事口中「說」出謠言點題

不過剛被美食美景伺(侍奉、服侍。伺,音ㄘˋ過的心情並不以為意。

但這次,因為朋友像三流偵探盤問罪犯的口氣,我終於回以不友善的反擊。

◎「但這次」可見次數之多,也呼應了首句「又來了」。
◎作者的情緒,由最初聽到謠言時的不以為意,轉而因友人的刺探而被激怒。

他愣(音ㄌㄥˋ,發呆了愣,啪(音ㄆㄚ,形容拍擊或爆裂的聲音)的一下,就收了線,好像我是惡犬,想扯下他身上的一塊肉。
好像我是惡犬,想扯下他身上的一塊肉:形容作者兇惡的反擊,生動描繪被激怒的反應。


我吐了大大的一口氣,走到陽臺。
◎而後作者心緒雖轉為緩和,但仍受其影響並開展出後段對於「謠言」的各種討論。

雲被風撕得很碎,躲在雲間的月亮看來十分曖昧(含混不清、幽暗不明)
◎雲被風撕得很碎,躲在雲間的月亮看來十分曖昧:一來呼應了上文「曖昧的電話」,二來也象徵「謠言」的撲朔迷離。
◎「雲被風撕得很碎」也象徵真相的零碎片段。

我很想仿效家裡那隻睜隻眼閉隻眼的賤狗,吐一下舌頭就了事。

但是謠言把時間和地點都安排妥貼,簡直如有人在現場錄影。

這是個體格結實,殺傷力特強的颱風,沉默的結果會被視為默認,而迷信謠言止於智者的我,終將像上次那樣,被摧殘得遍體鱗傷。

◎以「月亮、颱風」等天象,生動比喻謠言。
◎呼應前文以曖昧不明的月亮描述謠言,此處以結構完整的颱風,描寫謠言猛烈的破壞力。

謠言不是天上的雲,風一吹便散去。

長舌的風勢只會助紂為虐(比喻協助壞人做壞事。紂,音ㄓㄡˋ,商朝暴君),把它擴大和渲染此處比喻言詞文字過度吹噓誇大。渲,音ㄒㄩㄢˋ,四處取悅好聽小道(非正規的途徑)的八卦耳朵。
扣住題目「聽說」二字,藉由「長舌」「說」,「八卦耳朵」「聽」
Q:根據第一段,作者面對謠言的心情如何轉折?
A:起初不以為意→被激怒→變得緩和→但心理仍受影響。

 

長舌.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二)說明謠言源自於人的好奇心,可拉近討論者的人際關係。鋪陳自身面對謠言的心情轉折,與無意成為他人話題的心境。

可是,我才離開一個星期,是誰,為了什麼,非得虛構一個無法證實的事件,來挑逗大家的好奇心?為什麼主角總是我?難道有那麼多人喜歡當小說家,閒來編個故事想像別人娛樂自己?
◎以疑問起筆,推溯謠言乃源自人的好奇心。
◎此處以多次的問句,呈現凌亂的思緒與困惑。

我陷入沙發陷入凌亂的沉思。

誰會相信一個結過婚的年輕女子,單獨在巴黎過情人節?年輕女子,巴黎,情人節。

這樣的組合已經令人充滿綺想
(美妙的想像。綺,音ㄑㄧˇ和好奇,更何況,嘿嘿!老愛找她喝咖啡的那個小記者,那時「正巧」也在巴黎,而且,也是一個人……。
◎作者似乎想揭露謠言的內容,但仍持保留式的敘述,符合曖昧的氛圍,而「小記者」是構成此謠言的關鍵人物。

這樣的虛擬架構,儘可供填充許多假想的細節,寫成一個流行的外遇肥皂劇(泛指集數很長的連續劇)了。
◎對謠言的內容僅點到為止,採用倒敘(已婚—結婚—婚前)、關鍵人物第三者是一個小記者,建構謠言的內容。
Q:作者以在巴黎過情人節遇到小記者之例,說明謠言構成的條件為何?
A:會引起人綺想和具有想像空間,是構成謠言的條件。


閉上眼,腦海便出現同事們私議的畫面:休息的空檔,幾個頭湊到一起,大家開始努力搜尋蛛絲馬跡。
◎作者想像謠言如何醞釀,生動描繪謠言由醞釀到渲染的形成過程。

正巧捕到路過的風,捉到一閃而逝的影子,於是這些都成了無中生有的證據。

我實在太清楚同事們的習性。

無聊的辦公室生涯,偶爾有些值得咬耳朵
(靠近別人耳朵說悄悄話)的話題,總會被再三渲(音ㄒㄩㄢˋ染,不斷被傳誦。

我可以想像兩個原來沒什麼交集的同事,因為對同一個議題的高度關切,彼此開始有了一種微妙的親密。

自乏味的工作中抬頭,視線偶然相遇,那個私秘的話題讓他們交換了一個會心的微笑。
◎層層鋪敘在封閉的場域中,謠言如何拉近人際關係(微妙—會心—升等)

這一笑,兩人的距離便拉近了些,親密關係又攀升一個等級。

誰叫我那麼神秘,連結婚也偷偷摸摸,突然蹦出來的丈夫,著實困惑了同事也困擾了我自己。
◎作者反思自身成為謠言的苦主的緣由:神秘的結婚可能讓人有了「奉子成婚」的聯想。

於是我發現那段時間,大家的眼睛都十分關心我的肚子,有意無意總要掃瞄一下,然後若無其事的埋首工作。

由於一個新鮮的話題,辦公室的氣氛頓時活絡了。
◎讓辦公室的氣氛頓時活絡,是謠言的功效。
Q:作者以在巴黎過情人節遇到小記者之例,說明謠言的功效為何?
A:謠言的功效是可以活絡封閉場域的氣氛,並增進人際關係。


他們的眼光令我很疑惑,可惜我真的不明白一個無中生有的猜測,就足以讓他們充滿活力,否則我絕對願意犧牲自己,假裝肚子裡懷著一個大家都期待的秘密。
◎否則我絕對願意犧牲自己,假裝肚子裡懷著一個大家都期待的秘密:即下文所言「損己利人」的偉大情操。

這回,我可沒那麼好脾氣了。

那謠言帶著強勁的殺傷力,我沒有那麼偉大的情操損己利人
(損害自己,使別人得利),更沒有義務當一塊巨大的口香糖,讓大家嚼來嚼去。
◎那謠言帶著強勁的殺傷力:乃因是結婚後,涉及了第三者(小記者)的介入。
◎更沒有義務當一塊巨大的口香糖,讓大家嚼來嚼去:生動將謠言苦主譬喻為口香糖供人「嚼舌根」
Q:作者所言「損己利人的偉大情操」之例為何?
A:空穴來風之事若可讓人充滿活力,則她願意假裝自己肚子裡懷一個大家都期待的秘密。

 
婚前,總有幾個同事喜歡問我下班後去哪裡,他們似乎非常擔心我的安全。

其實,他們最想知道我今晚是否有約。


如果答案肯定,我得招出對象──最好是那個小記者,這樣大家就有話題了。

然而通常我都好聲好氣的回說沒有,其實心想干你何事。


久而久之,我竟然聽到自己是同性戀的消息。
◎已婚的作者被傳為同性戀,極端表達謠言的誇張渲染。

理由是年紀這麼大還不結婚,而且和同性室友一起住那麼久了……
 
耳語.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三)歸納出謠言乃因乏味的環境。又由「女性愛聊八卦」的刻板印象,回憶兒時媽媽們愛嚼舌根記憶,及童年對謠言並不憎恨,反而覺得可增添生活的想像。

◎本段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段的反思而靜心理出謠言形成之因,開啟下文謠言散布的環境及想像力。
 
我又不是糖,何以老是招惹謠言像招惹討厭的螞蟻?

在清冷的夜色中,我試圖靜下心來反省。事出總有因吧!

除了生活和工作的單調無趣,除了吃飯喝茶總要找些話題,還有,按照男性的偏見──三個女人一個墟
(指三個女人聚在一起就會七嘴八舌,熱鬧得像在市集一般),男少女多的密閉空間,便形同菜市場──墟者,市集也(指「墟就是市集」。「……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如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和「也」皆無意義),除了買賣貨物,也同時交易消息,因此別有居心的人,利用這樣的環境散播訊息,市井小民可是最有效率的免費宣傳。
◎歸納出流言產生之因,以及點出女性具有愛談八卦的刻板印象。
 
難道辦公室男少女多的性別構成也有關係?我可不信這樣的沙豬(男性沙文主義的俗稱。諷刺男性極端誇張自我重要,忽視女性存在價值的觀念或作風)歪理。

小時候住在鄉下,傍晚時分,總有媽媽們抱著或牽著孩子餵飯。

孩子們的嘴在嚼飯菜,她們則忙著嚼舌根
(說別人是非)
◎生動描述愛聊八卦者喜愛把握短暫的空檔傳遞訊息。

當她們突然壓低了聲量,不要以為在替誰保守秘密,恰恰相反,她們其實是在交換不能公開,卻又希望有人分享的消息。

在繪聲繪影
(描摹事物十分生動逼真)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聳人聽聞(使人聽後大為驚駭)的震撼力,增加消息的權威性,她們有意無意地省略一些非常重要的關鍵字,例如:聽說、好像、可能、也許等等──把不確定的元素剔掉,把消息的可信度推向極致。

這是她們的社交,她們清楚掌握每個家庭的機密,絕不容許吊人胃口的隱私存在,什麼事情都要攤到太陽底下,連誰家的小孩哪一根腳趾頭長雞眼
因皮膚角質層增生形成的小圓硬塊,像雞眼睛的形狀)都弄得一清二楚。
◎她們清楚掌握每個家庭的機密,絕不容許吊人胃口的隱私存在:極言愛說八卦者對於任何流言都緊追不捨,一定要刨根究柢。

小小的生活圈子,大家一天見上好幾次。

這麼無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家事和日子,如果沒有東家長西家短
議論他人是非長短),沒有機會運用一點想像力,天啊!要如何過下去?
◎說明嚼舌根是許多鄉下人單調乏味生活的重心。
Q:作者靜心反省流言的產生,所歸納出的原因為何?
A:生活環境乏味單調,人們因而尋找樂子和話題。

 
在那個懵懂(糊塗、心裡不明白。懵,音ㄇㄥˊ的年紀,我並不覺得謠言可憎(音ㄗㄥ,反倒因為它,生活又增多了一度想像空間。
◎與前文自身成為謠言主角的立場不同,作者對於謠言的感受也隨之而異。
Q:在什麼前提下,作者認為謠言可以增添生活樂趣?
A:當自己不是謠言的主角時,生活反而因為謠言多了想像空間。

 
附近那排蓋了一半便無故停工的房子,裡面堆了不少建材和沙石。

房子一直沒有完工,卻讓許多人完成了不同版本的鬼故事。

◎房子一直沒有完工,卻讓許多人完成了不同版本的鬼故事:穿鑿附會的謠言形塑了各種魅影。

我只敢在大太陽底下張望,實在看不出房子裡究竟住了幾隻鬼,可以幻變出那麼多驚悚(音ㄙㄨㄥˇ的魅影(黑影、鬼怪的身影),提供精彩刺激的連篇鬼話。

 

耳語.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四)描述自身面對謠言的各種處理方式,但仍無法阻擋謠言的侵擾。

◎作者藉由自身的經驗,逐層鋪述面對謠言時的處理態度:當身為謠言主角時,作者激動否認、憎恨,也錯愕自己身為謠言的主角,再轉而描述當自身接收到他人八卦時,是如畏毒蛇、甚至協助闢謠。然而面對無所不在的謠言,作者消極隱藏自己的此舉,反而引發他人更多的好奇,仍舊無法避免謠言的侵擾。

上了小學,同伴們最愛傳說的主題是男生愛女生。
◎自幼至長,男女情事總是八卦主要內容。

當了五年班長,我永遠是謠言的聚光點。
◎也許是樹大招風,作者從小就飽受「男女間曖昧關係」的流言。

那記錄比得獎學金還多,總是不斷聽說我怎麼了:她從來不記那個男生的名字,一定偷偷喜歡人家;她最喜歡請誰誰誰一起幫老師拿作業簿;昨天她又和坐隔壁的那個男生一起走路回家;教旁邊的那個男生數學時,她一直笑;她她她……。


剛開始我總像是被蠍子螫(音ㄓㄜ了般跳起來,繼而抵死否認。
◎作者敘述初次面對謠言的情緒反應和處理方式。

等我發現否認無效,就妄想用毒辣的眼神,毒殺惹人厭憎的長舌。
◎呈現作者對謠言的憎恨。

當然,「聽說」仍然從一張嘴傳到另一張嘴,謠言也依舊招搖(誇耀張揚,以引起人注意)

製造謠言實在很容易,它不必像文學批評,必須啃下硬梆梆的理論,也不需要什麼精密的科學分析,只要幾張愛嚼舌根的嘴,一點點茶餘飯後的閒裕,這種屬於集體創作的話本(宋元民間說書人所依據的故事底本。此指故事)就可以開始。
◎這種屬於集體創作的話本就可以開始:呼應第二段中「閒來編個故事想像別人娛樂自己」,也說明了製造謠言的情況。

所以,謠言總是無所不在,它十足就像空氣中活躍的細菌,積極尋找適宜繁殖的好地方。

我想自己一定也曾被譏為「雞婆」,一如冊封
舊制封授皇貴妃、貴妃、親王等的儀式,在此當動詞用,指封授)那些誣衊(造謠毀損他人的名節或聲譽。衊,音ㄇㄧㄝˋ我的嘴。

我還記得那通被朋友甩掉的電話,嘟嘟嘟的餘音,似乎不斷重複令我錯愕
(倉卒驚訝的樣子)的問題:為什麼要中傷我?可是,我究竟什麼時候造謠了?另一個聲音彷彿在譴責我,你真是造孽(音ㄋㄧㄝˋ呀!我搖搖腦袋,卻什麼也記不起來。

然而我和朋友的交情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結束。


我得老實承認,八卦在耳膜上擊鼓鳴金(本指古時打仗指揮士兵進退的信號,打鼓往前,敲鑼撤退,此形容八卦進入耳中擾動的狀況),我雖然不會吶喊助陣,卻也沒有板起拒聽的臉色。
◎形象地描繪自己面對八卦的情景,雖不會加入談論行列,但也不會嚴格排斥八卦,被動接受八卦的侵擾。

常常它們在我頭腦轉了幾轉,找不到記憶體,就自動從兩耳逃竄(音ㄘㄨㄢˋ。我發誓,就算真的說了什麼,也絕對是無心之過。
◎常常它們在我頭腦轉了幾轉,找不到記憶體,就自動從兩耳逃竄:說明自己面對八卦如同左耳進、右耳出一般。

所以,一旦有人壓低了聲量,用試探性的口吻這樣開頭:「哎,你知不知道……」,或者是:「聽說某某……」,我就不由得嘆氣,唉!又來了。

有一種人唯恐天下不亂,必得強迫別人聽他所謂的獨家新聞,然後發表評論,否則他會覺得太沒有成就感。
◎寫造謠者散布流言的情況,並指出謠言的散布是需要人的附和。

本來嘛,謠言一個巴掌拍不響(比喻僅有單方面是鬧不出事來,若是發生事情一定是雙方面均有過失),但既是獨家,我還能說什麼?

可是這位朋友就此認定我無法和他成為密友,至今我們仍是點頭之交
交情僅止於相見時點頭招呼而已。義近於泛泛之交)

我畏謠言如毒蛇,當然不會自己去飼養。

◎說明作者自己對謠言的害怕,更不可能助長其勢力。

有時候聽到好友的傳聞,我便忍不住要搬出自以為是的真實說法來闢謠(澄清謠言。闢,摒除、澄清)

然而所謂的真實,永遠敵不過精彩的謠言,說了也沒人相信。


也許謠言真是無心插柳無意間的舉動,竟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俗諺「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省略)的結果,單純的事件經過一再聽說一再轉述,被不可靠的記憶加鹽添醋,便失去原有的味道了。
◎點出藉由「聽」與「說」反覆轉述的過程,謠言不斷的增長強度,呼應第三段「有意無意地省略一些非常重要的關鍵字……把不確定的元素剔掉,把消息的可信度推向極致」。

它一旦從嘴裡溜出來,就像吃了大補丸的跳蚤,以令人無法控制的速度繁殖。
◎它一旦從嘴裡溜出來,就像吃了大補丸的跳蚤,以令人無法控制的速度繁殖:形容謠言散布之快速。

也許該責怪太過發達的傳播,不見面還有電話可以說是論非,而今增加了該死的網路,簡直把謠言訓練得無孔不入。

我曾經把自己的暗戀悄悄告訴死黨。

可是,當這個消息變成人人皆知的新聞,還添加了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帶有貶意)的細節,以三角戀情的故事傳回我的耳膜,我便領悟到,秘密之所以成為秘密,絕對必須封藏在腦袋,當然,最好能夠縫起來。

那麼多次的教訓之後,我用最笨的方法防謠於未然──刻意隱藏自己,不料卻引來更多的好奇。

偷窺是人類的天生本能,也是魔鬼用來消遣人間的利器。

我不是明星或政客,不必利用謠言宣傳或者博取名氣。

試想除了電話以外,在電視、報紙和雜誌上再看到被誇大歪曲後的自己,那遠比在哈哈鏡
(一種娛樂用途的鏡子,藉鏡面表面的凸凹不平,反映人像及物件的誇張扭曲形象,令人發笑)前被扭曲後的模樣,更叫人不忍注視。
 
耳語.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五)最終領悟面對謠言最佳的方式,便是淡然處之。

◎表達對謠言淡然處之的領悟,並以謠言具振奮精神的作用,說明人類愛嚼舌根的天性,以此扣題並首尾呼應。

或許我應該耐心的等一等。

謠言終歸也有壽終正寢
(原指人享盡天年,自然死亡。此指事物消亡)的時候,再耐嚼的口香糖,經過長期咀嚼之後,總會甜味盡失。

我何必老是受驚過度的反問別人:你到底要探聽什麼?或是生氣的大聲否認,如此不只失禮,我也終將無法擺脫謠言的魔爪。

我遂想起深夜在高速公路開車,儘管後方來車以一百三十
(此為時速,每小時能前進一百三十公里)以上的高速鄙夷輕視)我,而我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安全速度,九十就九十,要超車,要按喇叭,請便。
◎以「開車速度」危及人身安全為例,襯托出非關性命的謠言不足為意,表現出無動於衷的淡定。

既然這樣,那我又何必為一則非關性命的謠言動氣,反正既不因此短一兩肉,也不至於少一根筋,

何況,真正的朋友也不會相信小道消息,不如就當成做善事,送塊口香糖安慰別人無聊的舌頭吧!


我想得頭腦發昏,疲軟的身體才剛被床舖接住,便立刻讓電話鈴驚起。

對方把我的喂聲打斷,急急的說:「告訴你一個消息,你一定要答應保密……」

咦!說也奇怪,頹累的精神立刻振作,謠言果然和口香糖一樣,具有鬆弛
(音ㄔˊ神經的功用,難怪謊言不死。
◎戲謔略帶幽默的證明謠言不死,乃源自於人偷窺的本性。
Q:作者在文末何以認為謠言的確具鬆弛神經的功用?
A:因聽到別人的傳言又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心,使原本的疲累消失,精神為之一振,藉此說明人具愛嚼舌根的天性。


我手持聽筒,又聽說了一則發育中的謠言……
◎我手持聽筒,又聽說了一則發育中的謠言:扣住題目,且前後以聽筒相呼應。
Q:作者文章一開始認為面對謠言,「沉默的結果會被視為默認」,也舉同事詢問下班後去哪約會,以沒有回應,反遭被懷疑是同性戀為例,又回憶兒時面對謠言的處理方式,由否認到憎惡,藉由這一連串過程,作者最終領悟最得宜的處理方式為何?為什麼?
A:耐心等候一切平息,並大度以自己如同做善事般去撫慰別人的無聊,這樣淡然處之的領悟,實為過往經驗累積而來。
 

耳語.png



本文賞析

本文書寫「聽」和「說」之間流言的形成與散播,進而探索謠言何以永不止息,最後歸結於源自人性。

全文分為五大段:第一大段以自己再次受到謠言波及起筆,表達出淪為別人口中曖昧話題時的心情,由原本的不以為意,終至被激怒。第二大段寫出面對流言蜚語的種種疑惑,雖欲緩和情緒,仍不免陷入胡思八卦是如何醞釀、渲染、散播等一連串的反應。第三大段敘述抽離身分,冷靜思考流言產生的原因,不外乎人們在乏味的環境中,想增添點生活的樂趣,且因立場不同,感受也隨之而異。第四大段以自身過往的經驗,逐層鋪敘自己處理謠言的方法──由成為謠言焦點時的否認、憎惡,到無意間成為造謠者的無奈,以至封存秘密以防止成為謠言,全宣告無效;即便低調隱藏自己,仍無法阻擋流言的侵擾。第五大段領悟出面對謠言的自處之道──明智的靜待一切平息,並練就不為所動的功夫;甚至豁達的任由人咀嚼,才是最佳的處理原則。文末則略帶反諷性的敘述謠言確實具振奮人心的功效,呼應其形成的原因。

文中善用靈活多變的譬喻,如將謠言比喻成現場錄影、殺傷力特強的颱風、一塊巨大的口香糖、集體創作的話本、吃了大補丸的跳蚤等;又透過高明的意象經營,如以剛被美景伺候過,展現不以為意的心情,更以尋找適合繁殖環境的細菌,描繪謠言渲染與散播的現象;並且能生動的運用轉化技巧,例如描述八卦在耳膜擊鼓鳴金、在頭腦裡找不到記憶體而自動從兩耳逃竄的形象。這些精妙的修辭,皆為文章生色不少。

作者巧妙的以「聽說」二字命題,並以「情緒起伏」作為文章脈絡,以話筒中傳出關於自己的謠言為開端,最終以聽筒一端聞知別人的八卦消息作結。全文取材貼近生活,用生動及具象化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寫出謠言的可憎可惡,以及面對流言蜚語的困擾。以帶有節制而冷靜的筆鋒,敘述著飽受謠言的折磨,卻又不曾透露他人謠言的內容,僅使之流傳於「聽說」之間。文末以揶揄自己的口氣作結,寓有反省人性、反思生活的餘韻之意。

 

耳語.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