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原住民泰雅族婦女黥面
黃春明〈戰士,乾杯!〉原文參見:
迷失自我認同的受難者----黃春明:戰士,乾杯!(全文)
上圖:黃春明
黃春明〈戰士,乾杯!〉賞析(一)
這是一篇具有【歷史警惕意義】的作品。文章透過霧台鄉一位魯凱族年輕人杜熊其家族四代男人真實的故事,揭示臺灣原住民的【悲劇】歷史,也為數百年以來臺灣人民的苦難史做了一個形象詮釋。作者的筆觸不止於描繪表層的慘象,也呈顯這悲劇下的弱勢族群的生命韌性,更藉此加以聯想,進而發掘造成悲劇的罪惡根源,引導人們追索與質疑這是「誰的罪過」與「誰的責任」,是篇有【自我反省、自我審判】意義的作品。
◎本文以形象化的方式,詮釋數百年以來原住民的苦難史。
哀悼【結構暴力】下的悲劇
作者反覆陳述原住民是「結構暴力」之下的犧牲者,而對原住民深深表達虧欠悔疚之情。文章透過杜熊家裡牆上四張照片,展開對他的家族四代男子的身分介紹。這四張照片透露著混亂的國家身分(包括其母親前夫、父親,以及大哥、二哥),點出臺灣百年來遭受許多不同的外來政權統治的歷史,在政權不斷轉移之下,他們的身分錯亂荒謬,遭遇悲慘──或身死南洋,或流落中國,或死於共產黨之手,或一個馬拉松運動選手成為船員,漂流四方。國家認同混淆錯亂,敵我難以分辨,自己到底是誰?自己的國家何在?這都是臺灣原住民與臺灣人困惑不安的根源。對原住民而言,族群的生存與文化傳統更面臨極大的危機。
◎作者以杜熊的曾祖父和漢人打仗、祖父和日本人打仗,家族四代男性隨著時代與統治者的不同,成為身分不同的戰士,攻打與自己無冤無仇的敵人,呈現歷史的荒謬和原住民的悲哀。
讚嘆原住民的【生命韌性】
文章中作者透過杜熊的外祖父對杜熊所說的話,表現原住民堅韌的生命力。正如螞蟻,即使某一部分的原住民被殺死,只要還有人存活,那麼原住民還會繼續生存下去。他們重視的是族群整體的存在,而不是個人。原住民不會放棄抵抗,也不會放棄生存的希望。「上一次坡長一歲」,意指生命的鬥志、韌性就在困頓磨難中日漸累積,日漸成熟老練。
【對話設計】與【心理刻劃】
作者藉由自己看見牆上的人像,與杜熊的對話,帶出故事的情節與自己被審判的心情,作者的心情與省思隨著故事高漲。乍見牆上的人像,作者感受到驚嚇;聽到杜熊母親前夫為日本兵,他的手發抖,心不安;聽到杜熊的的父親,被派到中國成為共匪,他覺得自己在受審判,心虛地不敢碰觸杜熊的眼光;聽到杜熊的大哥為蛙人,突襲中國而死,作者感覺悲慘得再也無法聽下去了,情緒日漸增強擴大。聽到杜熊的二哥由馬拉松選手為謀生而改當船員,他喃喃叫天,內心充滿感傷。然後轉到杜熊的祖父、曾祖父,對抗漢人、日本人的故事,使作者在深夜靈歌聲中,忍不住為原住民的悲慘命運哭泣,舉杯向戰士們致意。
◎本文用字淺白流暢,人物形象鮮明,並穿插大量活潑生動的對話,帶出小說般的情節變化。
營造【神祕憂傷】的氛圍
原住民四代的苦難,在神祕憂傷的氛圍中幽幽地被打開。燭火與杜熊母親的靈歌是這股氛圍的重要背景元素。
在夜晚沒有電燈的家中,杜熊為作者講述家人身為不同國家的戰士。映照著蠟燭的光焰,作者竟然感覺被杜熊家人遺像的眼睛「炯炯發光地逼視」。燭火搖曳,彷彿內心恐懼不安地抖動,情境的描繪非常生動,照片中的人物在屬於鬼魂的暗夜似乎活了過來,無言地控訴他們的不幸。魅影幢幢,活靈活現,作者在此情境下更是神馳難禁。火光搖曳不定,使映在牆上的影子似乎在顫慄晃動。
杜熊母親的靈歌神祕悲傷,形象的寓意深遠,耐人尋味。她半唱半誦的靈歌,在深山夜晚裡,充滿了奇異的感覺,叫人寒毛豎立,燭火抖動之下,一陣陣微微的陰風吹拂,氣氛顯得神祕而憂傷。
◎為凸顯原住民四代的苦難,在視覺、聽覺及觸覺的摹寫外,運用幻覺,強化了這一家人、這一族群遭遇的悲慘與歷史的辛酸。
運用【對比】的技巧
作者將自己與杜熊對比,描寫原住民對命運看似淡漠輕鬆的無奈,而自己身為迫害者的子孫則深覺罪咎不安。杜熊訴說家人悲慘的事,彷彿是在說別人的遭遇似的,甚至說別人的不幸也不至於如此平淡;作者則是緊張恐懼,直覺聽不下去了。所以當作者為原住民悲憤時,杜熊卻回答說:「向誰憤怒?」這是作者向我們提出的質問與反省:「這是誰造成的罪惡?」
文末作者表示將「再來好茶和戰士乾杯。」杜熊也喊叫:「戰士乾杯!」不合時宜的笑聲笑破沉悶的天空,餘音裊裊,在沉重感傷的故事中,有一種希望與喜悅蘊蓄在未來的時空。
【資料出處】
《國文教學備課用書5.A冊》(翰林出版)
〈戰士,乾杯!.課文賞析〉
黃春明〈戰士,乾杯!〉賞析(二)
由於原住民等弱勢族群,承受著被宰制的命運,是歷史上的普遍現象,本文採取【以小見大】的手法,只選取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青年杜熊的家族來書寫記錄,以呈現出臺灣原住民的歷史悲劇。
本文的結構特殊,先以「前言」明示主旨,好像投入一枚震撼彈,讓讀者想要一窺究竟。接著指出這是十五年前的往事,並追憶敘述進入好茶村的機緣與過程,進而揭示牆上懸掛的受難圖像,並記錄傳聞中杜熊祖父及曾祖父的事蹟,從而連繫前面的受難圖像,營造出「為他人而戰」與「為自己而戰」的對比。隨後,以「戰士,乾杯!」的呼喊,使文章進入高潮。最後以作者無心遊賞好茶而離去,及讚頌原住民族群的生命韌性作結,讓讀者低迴尋思不已。
本文多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來鋪寫人物,也以對話來推動敘述,都使內容真實而生動。其中,牆上的耶穌受難圖,將其他三幅照片中的人物,類化成「受難者」,他們身不由己、為他人而戰的荒謬事實,正是近代政府加諸原住民的「結構暴力」。杜熊的祖父與曾祖父是另兩位戰士,雖然沒有照片可以懸掛,但他們的身影卻顯得高大。至於杜熊的外祖父,也是【沒有現身】的偉大戰士,透過轉述,他儼然是一位「哲學家」,說明原住民面對被欺壓的命運,能克服險阻,磨練出生命的韌性。
文中以作者的多言,反襯出杜熊的沉默。杜熊是原住民被迫屈從強權的典型,他們大都習慣沉默的接受一切,但他同時是「屬於沉默而不木訥的人」,所以他談到為族群而戰的先人時,非常慷慨激昂,透過他的口述,也帶出他的母親──一個備受折磨的【原住民母親】形象。她的靈歌既加強了場景與氣氛的幽深詭異,也間接傳達出原住民對自身苦難際遇的控訴。
對於過往的歷史,應如何面對與反省?本文作者深刻感受到社會、國家強權對於弱勢族群的宰制,因而以真誠與開闊的心胸,去面對並反省過往的歷史,引導讀者不要重蹈歷史覆轍,一起關懷原住民的生存與發展,並促進族群間的平等與尊重。
【資料出處】
《國文教師用書5.B冊》(康熹出版)
〈戰士,乾杯!.課文賞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