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象」(Topos)
定義介紹
現代西方文學流派。20世紀初由英美等國青年詩人在倫敦組成,他們受東方古典詩歌的影響,提倡一種「堅實」的文風,強調用客觀的準確的意象代替主觀的情緒發洩。
龐德在《詩刊》上發表綱領,聲稱應當描繪「意象」即「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準確的意象」能使懷疑找到它的「對應物」要求觀察精確,表現具體而簡潔,不加渲染,不帶任何一般化的評論,用詞平易,題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對英國維多利亞朝代陳腐和含糊詩風的反駁。其濃縮、凝練詩情,藏而不露卻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對歐美現代文學創作和批評有較大的影響。但其意像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謹,又限制了感情的抒發。
代表人物還有杜麗特爾、奧爾丁頓等。
意象起源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繫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像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後來發展到歷史、哲學範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誌。
比喻是詩歌(文學)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馬的詩中比比皆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隱喻是詩歌之本。「所謂明喻或隱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稱之喻象(由比喻產生的形象)。」黑格爾關於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意象分類
意象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一種是間接的。
「一個著者的想像只有一部分是來自他的閱讀。意象來自他從童年開始的整個感性生活。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另外一些)屢屢重現,充滿著感情,情況不就是這樣嗎?一隻鳥的啁啾、一尾魚的跳躍,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一朵花的芳香,德國一條上山路的一位老婦人,從窗口裡看到的正在賭牌的六個惡棍——在黑夜中,在法國一條小鐵路的交叉站上,那裡還有一輛水車。這樣的記憶會有像徵的價值,但究竟象徵著什麼,我們無從知曉,因為它們代表了那種我們的目光不能透入的感情深處。」—— 艾略特《觀點》見(《詩探索》1981年2期第104頁)。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白直接的「意象來自他從童年開始的整個感性生活」;而間接的「一個著者的想像有一部分是來自他的閱讀」
間接的又為分:比喻(明喻、暗喻、隱喻)象徵。
意象好壞
20世紀初,英美現代派詩歌創作方法的核心,美國詩人龐德在《意象主義者的幾個「不」》中給意象下定義:「意象是一剎那間思想和感情的複合體」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觀融為一體的形象。一方面意象派詩人強調客觀事物,表現主觀必須通過客觀事物形象:以客觀約束主觀,竭力避免改變客觀事物的形狀和性質,賦予客觀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也不是一種普通的比喻,另一方面,意象派詩人強調描繪客觀事物必須表達主觀的感受和體驗,賦予客觀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詩人的主觀激情和客觀形象融為一體,成為一個自身完整的複合體。
如美國詩人桑堡的詩歌《霧》:「霧走來/小小的貓腳/它坐著/縱覽海港與城市/沉默地彎著腰/然後向前移動」全詩建立在一個準確的意象上:霧是「小小的貓腳」。詩人對霧沒有一處主觀抒情的描寫,也不加一句評語,但他對霧那種輕柔與神秘的獨特感受,融進了「小小的貓腳」,具體而形象,使詩歌含蓄、集中、凝練富於感性,為20世紀現代派詩歌的產生與發展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
然而,由於意象派詩人過分強調意象為生活中瞬間的情景和感觸,強調真覺的作用,忽略了思維及其他因素,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詩中限制發議論限制抒發主觀感情,意象派又有其局限性,束縛了詩人的創造力,只能寫一些精美但意境狹隘,內容單調貧乏的短詩,缺少宏偉的氣魄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較難反映廣闊、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和人生。
詩詞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像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藉以寄託情思的物象。許多古詩名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時,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和史實,也是用來寄託情思的,這便也是意象。即相對於物象的事象,相對於自然意象的社會意象。
它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淒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像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託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意」與「象」的關係,亦即「情」與「景」的關係,「心」與「物」的關係,「神」與「形」的關係。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如劉勰指出,詩的構思在於「神與物遊」;謝榛說「景乃詩之媒」;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直至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移情於景,存心於物,凝神於形,寓意於象,實際上只是中國傳統詩學關於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源於原始的近乎圖畫的符號,如「日」、「月」、「水」、「火」、「山」、「川」、「馬」、「牛」。相對於西方的拼音文字,漢字與詩的意象表達手法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繫,甚至有人據此提出「字思維」。不過,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已逐漸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藉這六種造字法,由於漢字越來越豐富,象形的比重越來越小。現代漢字系統更加複雜完整,表現力更強。於是,詩的意象表達,主要是藉助一個個代表物象的詞彙,而不是依賴組成詞彙的單字本身的形象性。儘管如此,漢字殘存的象形特徵,對於詩的意象表達,還是不無助益的。對中國古典詩歌推崇備至的美國詩人龐德(1885-1972)就曾感嘆道:「用象形構成的中文永遠是詩的,情不自禁的是詩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語字卻不易成為詩。」
意象與意境
意象與意境是詩歌鑑賞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它們的含義,許多人卻往往混為一談。《現代漢語詞典》上也未對此加以區分,對「意象」就簡單釋為「意境」。正確界定其含義及關係,對於詩歌閱讀和寫作都有積極意義。
文藝理論大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一書中對二者作瞭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意像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像徵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徵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根據這個界定,我們可得出以下幾點:首先,意像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其次,意像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像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像。
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
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於景的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得情深意摯,表面上這首詩句句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無盡的審美想像,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從上述兩例我們可以發現,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當然並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意境。如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共並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出絢麗的秋色圖,但並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成「誘發」人想像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然就難以感人了。
意象作用
1、所要表達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審美的愉悅。
2、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詩的張力性。
3、避免與當時的政治發生衝突。
4、確立篇意。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和怎麼寫,梳理好思路,以至不會東一筆西一筆亂寫(每個小節裡還可以有小的意象加細內容,讓讀者更感覺身臨其境)。
詩歌創作為什麼要用意象?意象在詩中究竟起什麼作用?
前面說過,在以像寓意的純意象詩中,意像是給情思一個載體,其作用在於「託物言志 」,「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點綴性意象詩中,意像是作為情思的裝飾和詩美的印證。那是分析詩的情思、意象和語言三要素的關係得出的判斷。如果從詩歌創作的一般原理出發,則可能對意象的作用作出進一步的分析和歸納。
1.寄情於物,賞心悅目
將抽象的主觀情思寄託於具體的客觀物象,使情思得到鮮明生動的表達。
如果詩意對於人生是一種精神的維生素。若詩人想要把某種維生素提供給讀者,他不必提供維生素的純各類補品藥劑,而可以用提供含有維生素的蘋果、橘子等的水果這一方式。因後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更好,使閱讀過程成為一個充滿愉悅的過程,讓讀者更好的吸收。
2.意同象異,各見其趣
借助各自的獨創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獨特的藝術表現。
如果詩人要把同一種維生素提供給讀者,他可以採用許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於有雷同之感。
譬如愛情詩,其實古今中外所有的愛情詩都是同一個主題,無非是「我愛你」,「真的好想你」一類的中心內容,同樣的主題,愛情詩卻永遠也寫不完。這正是因為意象選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愛情詩,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氣質、藝術魅力。
3.主題朦朧,意緒無窮
使難抒之情、難言之理,由意象婉轉得代抒代言。所謂的「言不盡意,立象盡之」就是這個意思。達到許多繁瑣的邏輯語言所無法達成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古人所謂的「詩無達詁」(11),主要就是指這類有此效果的詩。
採用意像這種寫作手法,可以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和回味餘地,使詩的主題多義和不確定,讀來更回味無窮。這就好比詩人要把維生素提供給讀者,而由於維生素多種多樣,除了已知的,可能還有若干未知的,難以逐一辨析,於是詩人索性把一籃多維的水果奉獻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4.文字有獄,取象而避
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詩人想要傾訴對社會陰暗面的一腔義憤,又不致於以言獲罪被割斷喉管,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藉助意象,作委婉的表達。《毛詩正義》也曾記載過這麼一句,「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取比類」就是取意象。
如果某種維生素或別的什麼藥物是這個時代所忌諱的,有心匡時救世的詩人,無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隱含這些藥劑成分的水果。其療效雖然可疑,但總還是聊勝於無,至少也使詩人的良心稍安吧。
5.不肯殉葬,寓意於象
給詩留下一定的迴旋餘地,與社會政治保持一定距離。採用意象可以避免作者因為當時對某一社會現像或人物判斷上的失誤,後來社會或人出現了改變,而使作者尷尬,使作品成為殉葬品。簡單通俗的說就是,也許作者寫的這篇文章當時是讚嘆某個社會(或人)的,而在不久之後,該社會(或人)變成了反面題材。由此,之前作者的這篇文章就會陷入尷尬,這個時候,哪怕是再好的文章也會成為殉葬品。可見意象達到了迴旋的作用。
如果詩人是要把某種精神的維生素提供給讀者,(這種維生素在詩人寫作時是被看好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被認為是無益甚至有害的。若採用詩的意象,就可以比作只是提供過含有這種成分的水果,所以就不必為之付出代價。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2)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穀、子規)、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2、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像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
(2)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擣衣(搗練)等。
- Jan 09 Wed 2019 12:40
什麼是「意象」(Topos)?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