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png


題解

本文孟子言要得天下,必須得民心支持。「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即出於此,羅貫中《三國演義》亦沿用以說明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形勢。

天時,上天命定可以完成某事的時刻(編按:時機、機會、運氣、命運);得之則成,失之則敗,古人謂可以舉事之先,以卜筮、五行等術推得之。就作戰言,專指選定作戰有利於己的吉時地利,指山川城郭的險阻堅固(編按:環境、位置、資源)人和:民心士氣的團結一致,亦即人民與國君上下一心

天時、地利、人和為成功的重要關鍵,然而天時稍縱即逝,地利亦無定則,唯有在「人和」上努力,最能見效。故知君子域民固國,威天下以得民心之道,不仗恃天時與地利。

由天下而推論己身之修持,亦不離此原則,孟子強調善結人緣,無非是要世人從「和」字下功夫,內心自然真心順服,於家庭中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朋友互信,於國天下則大治。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所加。


月.png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文章出處】
《孟子》
公孫丑下
原作者:孟軻


得道多助.png


註釋翻譯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
孟子說:「(說到勝負的原因),天時的重要,不如地利;地利的重要,又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外城),環(周圍)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
譬如周圍只有三里的小城,外面環著一重周圍七里的外城,將它包圍起來天天攻打,卻不能取勝。既然這樣包圍起來天天攻打,其中一定得到天時之利(言四面圍攻,曠日持久,必有值天時之善者),然而卻不能取勝,可見天時的重要不如城郭的地利了。


城非不高也,池(城下所挖阻敵的溝渠,俗名護城河)非不深也,兵革(兵器鎧甲)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棄)而去(離開)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譯文: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並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並不是不多,然而軍民依然捨棄了城池、軍需而逃走,不肯死守。可見地利的重要,尚不如人和呢!


故曰:『域民(限止人民。域,界限)不以封疆之界,固(鞏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兵器鎧甲)之利。
譯文:
所以說:把人民限制在境內,不依靠封鎖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依靠高山深澗的險要;威服天下,不依靠兵器盔甲的堅利。


得道(得人和之道)者多助,失道(失人和之道)者寡(少)助。寡助之至(極點),親戚(叛)(叛)之;多助之至(極點),天下順之。
譯文:
能得正道的國君,就多有人幫助;那失去正道的,就少有人幫助。少有人幫助的極點,連親戚都叛離他;多有人幫助的極點,普天下的人都來歸順他。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親屬)(其)所畔(叛),故君子(有德的國君)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以天下所順從的人,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自然所向無敵。所以君子(有德的國君)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的。」


騎兵.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