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圖.jpg

聖嚴法師談《十牛圖頌》的悟境

一、悟境是什麼

一般尚未修行或者雖已修行而仍未得門徑、未得實際經驗的人,總喜歡談論悟境,企求悟境,對於悟境產生好奇心或猜測與想像。其實,悟境的確是有的,但卻不是以企求心、好奇心所能得到的,以猜測和想像來揣摩悟境,則你永遠無法瞭解悟境是什麼。開口即錯,動念即乖」,若用思想、知識、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等方法來解釋說明悟境,便與悟境的本身,越離越遠。所以在禪宗的歷代祖師們,儘管有了極深的悟境,但卻絕少將他們的悟境用文字形容出來。唯從他們悟後所說的法語或銘文、歌偈之中,體會到一點他們所悟的是什麼;那也唯有有了相當證悟經驗的人,始能看到文字背後所藏的是什麼。例如三祖僧璨的〈信心銘〉,梁末亡名的〈息心銘〉,牛頭法融的〈心銘〉,傅翕的〈心王銘〉,石頭希遷的〈參同契〉,永嘉玄覺的〈證道歌〉,清涼澄觀的〈心要法門〉,洞山良價的〈玄中銘〉,宋代廓庵師遠的〈十牛圖頌〉等,大致均系對於悟境的文字反映。其中的〈十牛圖頌〉,可以算是較為明確地指出了一個禪者,由修行開悟而再入世化眾的心路歷程。由於各人所悟的深淺不同,他們所道出的悟境也自不同,所以雖皆可作為通向悟境的指路牌,並不一定能夠看作悟境的終點站。在一無憑藉、又無法想像的情形下,讀誦、講解那些古代大禪師們的文字,仍然極其有用。現在分別介紹〈十牛圖頌〉以及太虛大師的悟境如下:

十牛圖.jpg

十牛圖頌

所謂十牛圖,就是以十幅圖畫,表現一個修行者,像一個牧童一樣,如何把自己的本來風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顯現出來,把煩惱執著逐漸克服,發揮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這雖不是每一個修行者,都會經過或必須經過的十個階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修行過程的一些消息。
十牛圖1.jpg
1.尋牛——

圖中畫著一個人,手裡拿著牛繩,奔向郊外,尋找他的牛,但他尚不知牛在何處。此是吾人發覺了自己被困於煩惱虛妄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的自性之牛,也就是對於見性開悟的事,已經有了追求嚮往之心,開始用功修行的階段。其頌文,即是用心修行的情況,是這樣的:


「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在這階段的修行者是很苦悶、很急躁的,往往會發現比未修行時的煩惱更多。 
十牛圖2.jpg
2.見跡——

圖中的人,漸漸地發現了他的那條自性牛的足跡。此系吾人在看經聞教,依經解義之後,確信自己必有尚未發現的佛性在,更會從修行之中,感覺到自己決定有開悟見性的可能。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這是說在水邊林下苦修苦參之後,時斷時續的妄想心,漸漸平靜,便相信自己在妄想心完全斷絕時,自性之牛,定然顯現。
十牛圖3.jpg
3.見牛——

圖中的人,循著牛跡的方向走去,聽到了牛鳴聲,也見到了那條牛的後半個身子,顯現在一棵大樹的側面。此即依照正確的方法以及正確的知見修行之後,達到了見到自性之牛的目的;但尚未能掌握控制這個開悟見性的情況,只要稍有干擾,這條清淨無染的心牛,又會被妄想雜念的草叢及樹林所遮掩起來。頌文是: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這是說,妄想雜念漸少漸滅,心念寧靜,漸漸清明,所以毫無疑竇地自信已見到了自性之牛;但對這條心牛的面貌,尚無法清楚地看得分明,而且隨時尚有再度被它走失的可能。

十牛圖4.jpg
4.得牛——

圖中的人,已把繩索,牽住了牛;但是牛性還是很野,企圖掙脫牛索的控制,所以牧牛人必須以鞭策和調伏。這是說修行者雖已親自證悟了自性的全體,但其由於煩惱的習氣以及環境對他的誘惑與影響,仍然存在,唯恐再度回復到未悟之前的情況中去,所以要更加精進地策勵用功。頌文是: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這是說,用盡了氣力來修行,好不容易總算是開了悟,見到了自性,但是仍有強大的煩惱潛力,一時間不易清除,好像是從煩惱的深谷之底,好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頂上,有時候仍有煩惱的煙雲,籠罩到你的停身之處一樣。

十牛圖5.jpg
5.牧牛——

圖中的人,小心翼翼地拿著牛鞭,握著牛索,控制著一條野性未服的牛,如有一個疏忽,這條牛仍有走向路邊的田裡偷吃幾口莊稼五穀的可能。此是說明吾人在開悟之後,不可掉以輕心,不要太高興,必須小心謹慎地繼續不斷地,去做調伏煩惱、收攝妄心的工夫,否則,煩惱未除,隨時仍會有貪、瞋、癡等的事情發生。頌文是: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抑自逐人。」

如果不能以戒慎恐懼之心,來照顧自己已經得到的悟境,很可能仍會回到舊日的煩惱之中;如果把自己已得的悟後心境,照顧得很好的話,戒律的規定與禪定的功力,便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修行者的日用物了。

十牛圖6.jpg
6.騎牛歸家——

圖中的人,騎在一條已經馴服的牛背上,將牛索輕鬆地繫在腰間,雙手拿著橫笛,吹奏著悠閒的牧曲。這是說明經過一段時日,做完調心的工夫之後,煩惱妄想,已經完全被修行者調伏,心頭不再有染污的妄念蠢動,乃是一片純和明朗的景像,漸漸地要回到純淨無染的心境中去了。頌文是: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修行者到了這個階段,漸漸地走向不生不滅的自性的老家,一路上心中明明白白地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身心和自然環境的存在,那些經過五官而被他感受到的每一種事物,無不充滿著用語言所無法形容,也不必用語言來描述的佛法的深意,真是有情無情皆吐廣長舌相,有聲無聲無非天鼓妙音。

十牛圖7.jpg
7.忘牛存人——

圖中的人,已經回到自己的老家,忘卻了他曾經騎過的牛,非常自在舒適地坐了下來。也就是說,修行者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住定,無煩惱、無是非、無妄心可調,那個可調的妄心已經不見,真的已到了《六祖壇經》所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的程度。此時,煩惱心沒有了;沒有煩惱的那個人,他雖已經沒有外境和內境的分別,也沒有煩惱和菩提的執著心,但他尚清清楚楚地覺得有個主觀的自己存在。頌文是:

「騎牛人已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閒;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自性本來清淨,一旦妄想心消失之後,清淨的自性立現,既是絕對清淨便無一物可見,所以當自性呈現之後,自性這樣東西是不可名狀的,因為普遍地存在於內及外,正如魚在水中,不覺有水,人在空氣中,往往忽略了空氣的存在。此時無妄心之牛可牧,所以變成了心中了無一事可作的人。

十牛圖8.jpg
8.人牛俱忘——

圖中只畫一個圓圈,圈中空無一物,牛不見了,牧牛的人也不見了。牛是自性,人是體驗到自性的修道心,既體驗到自性的普遍存在,便消失了對於自性的相對之感受,進入絕對的完全統一的心態時,個別的主觀意識也跟著消失,所以既不見牛,也不見人,無賓無主,賓主渾然一體,那只是一種充實、滿足、究竟、徹底的存在。凡夫聖者無蹤跡,眾生與佛悉皆空,沒有煩惱可斷,也無菩提可成。頌文是:

「鞭索人牛俱屬空,碧天寥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這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階段,沒有信息可以互通,因為根本用不到心思度量,也無法用心思度量來表示它和說明它,名為不可思議的境界。 


十牛圖9.jpg
9.返還本源——

圖中畫著一塵不染的翠竹與黃梅、青山及綠水,表示從絕對統一的定境,返照現實的生活,心雖不動而智力湛然明澈,朗照一切而不為任一事物動煩惱心。春來百花爛漫,秋到千山紅葉。月白風清,心如明鏡,映照萬物,而不變其清淨的自性。一切萬物,亦無非是本然清淨的諸佛法身。頌文是: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圖中有客觀的景物,沒有主觀的人,雖然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卻已不是未曾用功修行之前所見的山和水,山和水雖仍相同,卻已沒有會被山水景物打動心念的「自我」了。既已不會因了聲、色而動分別執著的煩惱妄心,所以如聾如盲,視可見卻不動心,聽可聞卻不動心,食知其味卻不動心庵前庵後的花紅水綠,也只是自然景物的自然存在既不拒之於心外,也不納之於心內,此即面對森羅萬象,於心了無掛礙,所謂解脫、所謂自在,由此可以略窺消息。

十牛圖10.jpg
10.入廛垂手——

圖中畫一個灑脫自在而提著一隻布袋的和尚,面對著一個瘦弱貧苦的乞丐,和尚作佈施,乞丐求佈施。這是說明修行者於成就了道業並且得到解脫自在之後,便會自然生起廣度眾生的大慈悲心,這是向上自求解脫之後的必然結果,不假意志,不循理想,不是為了什麼使命,只是自然而然地從個人的修行生活之中,走向協助他人的行動中去而已,所以在其本身不名為救世化眾,只是一種出自天真的遊戲三昧。頌文是: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這完全是一幅表現天真自然、灑脫自在、不拘形式、不著俗儀的神通妙用的圖畫,脫俗而不厭俗,入俗而不著相,充滿了大解脫、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的活力。禪宗不以一般所說的神通為然,但是你如一旦能從煩惱的束縛之中,得到連根拔除的大解脫之時,不著一切人我、善惡、凡聖、染淨等的分別相之際,心得自在,身體也會自在,身外的一切也會由你自在地轉變它們,所以,頑石能夠點頭,枯木真會開花。這不是神仙的咒術,也不用神通的秘訣,僅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


這以上的十牛圖,所表現的悟境的階段及其現象,是我根據圖形及頌文而作的敘述,大致可供渴望知道悟境是什麼的讀者作一個參考。事實上的開悟層次,乃是因人而異的,十牛圖所示的,不一定就是一個標準的次第。因為有的人一悟再悟,悟上數十次,乃至不知其數,可能每次的悟境程度都差不多,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溫以前曾經得過的經驗;有的人初悟與再悟,就有了淺與深的感受;多數的人初悟不會太深,有些善根深厚、根機很利的人,初悟就可能悟得相當的深。 

【文章出處】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禪的悟境與魔境──悟境是什麼〉
網址: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7&&id=65&cid=170
(七葉佛教書舍)
文/聖嚴法師
【作者簡介】
釋聖嚴法師(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佛教禪師,曹洞宗法名慧空聖嚴,臨濟宗法名知剛惟柔,俗名張保康,生於中國江蘇南通,佛學弘法師兼教育家。1949年因戰亂還俗,加入中華民國陸軍,隨軍抵達台灣,退伍後於1960年皈依於東初法師(太虛大師學生)門下,再度剃度出家,一人傳承曹洞宗與臨濟宗兩支法門,前往日本留學並自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完成所有學分的出家比丘。東初禪師圓寂後,他承繼為農禪寺住持,並創立法鼓山,創立漢傳佛教「法鼓宗」。自1978年開始,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成為國際知名禪師。法師早年即體弱,晚年又有腎疾等病痛,但卻不減其對於社會的關懷以及漢傳佛教思想的推動。台灣時間2009年農曆正月初九(2月3日)下午四點,於臺大醫院出院返回臺北縣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途中圓寂,享壽79歲。生前曾留遺偈給弟子:「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