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jpg


凜然出師表,
一字不可刪。

──陸游

題解

本文選自《昭明文選》。《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首載此文,並無篇名,《文選》始題為出師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西元二二七),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上此表給後主 劉禪。表,文體名,是古代人臣向君王上書的一種,多用於陳請、謝恩、慶賀、薦舉。

在本文中,諸葛亮誠懇勸諫後主親賢納諫,並推薦朝中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同時說明北伐的目的和任務,表白自己對漢室堅貞不移的心志,充分表現其身為先帝託孤老臣的一片赤忱。建興六年(西元二二八),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行前再度上書。後人為了區別,稱本文為〈前出師表〉,後者為〈後出師表〉。


本文重點在借古鑒今、忠誠直諫,並透過感性的筆觸,自誓明志,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文中稱「先帝」者凡十三次,既表達對先帝殊遇之恩的感念,又藉以引述先帝遺訓,期使後主感悟惕勵。

延伸閱讀:

假如諸葛亮說英語----王洛勇:〈出師表〉英文版朗誦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
罰臧,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昭明文選》)
出師表
原作者:諸葛亮


出師表.jpg


註釋翻譯

(一)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駕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實在)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也。
譯文:
臣諸葛亮上奏:先帝創立王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現在天下分裂為三,益州財力、人力困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啊!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特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譯文:
然而侍從護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士,不顧自身安危,在朝廷之外竭力為國效命,這是因為追念先帝特殊優厚的對待,而想要報答陛下您啊!

誠宜開張聖聽(廣納諫言),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隨便看輕自己),引喻失義(引用不恰當的譬喻),以塞忠諫之路也。
譯文:
陛下實在應該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光大先帝所留下的美德,發揚壯大仁人志士的勇氣;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引證、譬喻不得其當,以致阻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二)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音ㄓˋ,賞)(音ㄗㄤ,善)(音ㄆㄧˇ,惡),不宜異同(差別)
譯文:
皇宮裡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賞善罰惡不應有不同的標準。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行)忠善者,宜付有司(主管官員),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譯文:
如果有作惡犯法,或是盡忠行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去判定他們的刑責或獎賞,以表明陛下公正英明的治理;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譯文:
不應該存有偏袒的私心,使得皇宮內和丞相府中有不同的法制。


(三)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揀)拔以遺陛下。
譯文:
侍中郭攸之、費禕和黃門侍郎董允等,這幾位都是賢良篤實,存心忠誠而謀事專一,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任用。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全)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彌補)補闕(缺失)漏,有所廣益。
譯文:
我認為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要和他們商量,然後實行,一定能夠彌補缺失遺漏,得到更多的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譯文:
將軍向寵,稟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事,以前試用時,先帝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決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軍隊)和睦,優劣得所(處所)
譯文:
我認為軍營裡的事,都要和他詢問,一定能使軍隊相處和睦,並按人才優劣授予適當的職位。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為何)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為何)傾頹也。
譯文: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前期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末葉傾覆衰敗的緣故啊!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譯文:
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此事,沒有一次不嘆息痛恨桓帝、靈帝的失政啊!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全)(忠貞)(誠信)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譯文:
侍中郭攸之和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幾位都是忠貞信實能為節義而死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四)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譯文:
我本來是個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且保全生命,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音ㄨㄟˇ,辱)(屈)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力)
譯文:
先帝不因為我身分卑微,見識鄙陋,委屈自己,屈尊就卑,三次到茅廬中拜訪我,拿當時的天下大事詢問我,我為此感動激奮,就應允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那)來二十有一年矣!
譯文:
後來遭遇重大失敗,在兵敗危急之時接受任務、奉命出使,從那時以來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譯文:
先帝知道我處事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受命以來,夙(早)夜憂嘆,恐託付不(成功),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蠻荒)
譯文:
我接受遺命以來,從早到晚,憂思感嘆,深怕先帝託付的任務不能成功,因而傷害了先帝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間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希望)竭駑鈍,攘(除)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
如今南方已經平定,軍備也已經充足,應當獎勵率領軍隊,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低劣的才能,消滅曹魏,復興漢室,還都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職責啊!

至於斟酌(考慮)損益(興辦革除),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譯文:
至於衡量事理而予以興革,竭盡心力進獻忠言,這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任務);不(成功),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譯文: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不成功,就懲處我的罪過,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過失)
譯文:
如果沒有增進德行的嘉言,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表明他們的過失。

陛下亦宜自課(考察),以諮諏(諮詢)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譯文:
陛下也應該自我省察,詢求治國的良策,考察採納正直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如此我便是蒙受陛下恩德而感激不盡了。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譯文:
現在我即將遠行出征,面對這奏表流淚哭泣,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延伸閱讀:

百感交集老臣心──諸葛亮:出師表(解析版)

三國.png


賞析

本文以「臣本布衣」為界,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三段,重點在忠誠直諫,曉之以理;第二部分為第四段,以自誓明志、動之以情為主旨。

在第一部分裡,諸葛亮以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建議後主。第一段談廣開言路,不採平鋪直敘、正面申述的方法,而是從關係國家存亡、先帝遺德的角度入手,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談執法公平,先在第二段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在第三段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條理分明。談親賢遠佞,則在第三段中,先以先漢所以興隆和後漢所以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再以先帝嘆息桓、靈的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賢遠佞;最後以「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作為鼓勵。借古鑒今,成敗並舉,脈絡清晰。

第二部分以「臣本布衣」起筆,由理性的進諫,轉而為感性的自敘生平,另闢蹊徑,別開生面。在追述二十一年來的際遇之後,緊接著敘述「受命以來」的心境與作為,進而表明北伐曹魏的決心。至此才直言出師,切入本題。全文結束前,一方面提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的壯言以深自期許,另一方面則提出「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的惕勵以告誡後主,然後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義合而為一,將本文前後兩大部分的內容,作一內在的溝通聯繫。

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於一爐,語言質樸率直,感情真摯,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文辭不求工巧而自然達到志盡文暢的妙境,作者的政治抱負、生平志節和為人處世的風範,均躍然紙上。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