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櫻花(圖片引自網路)
〈桃花源記〉中的象徵暗示
〈桃花源記〉一文高度使用「象徵」手法,透過許多意象,來暗示作者的生命哲理,也是本課最有趣之處,類似的諧音寓意,六冊高中國文中惟有本文與〈劉老老〉所出之《紅樓夢》。以下先列舉原文,編者再依照:人、事、時、地、物,分別加以說明其象徵意義(套色處均有其特殊暗示):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上圖:櫻花(圖片引自網路)
一、漁人發現桃花源所需的條件
【忘】:忘去世俗、忘掉機心
【忽】:偶然而不刻意
上圖:櫻花(圖片引自網路)
二、桃花源記中的關鍵字及其象徵
1.晉太元【中】
→「中」字用字巧妙,不明確說出是哪一年,使故事帶有傳說性質,似真似假,若有若無。
2.武陵人,捕【魚】為業....【漁】人甚異之
→漁者,愚也。象徵有二:一指平凡,二指無機關算計的樸拙之心。
3.【忘】路之遠近
→「忘」字為全文最重要的文眼。桃花源天堂因漁人「忘了機心」而開啟,沒有了算計詭詐之心,才是開啟幸福快樂的鑰匙。
4.【忽】逢桃花林
→「忽」字將通往桃花源之路,點染得空靈縹緲,飄忽不定。
5.忽逢【桃花】林
→何以作者選擇桃作為描述對象,而非他最喜愛的菊花?原因可能如下:
(1)桃花在傳統視為俗艷平凡之花,以之為背景,顯現寫作時之不刻意求取高尚,落入道德說教窠臼。
(2)桃花開於春天,春天表現蓬勃生機,寓含生命內在生機。
(3)桃者,逃也,暗示作者想逃離現實、躲避亂世,想尋找一方清涼淨土。
(4)桃在道家更代表長生不老,如仙桃壽桃,象徵追求永恆的應許之地。
6.【緣溪行】......林盡水【源】
→「源」是源頭,象徵心靈的根源。沿著河流溯溪而上,象徵著自我的溯源,找回到最初的自己。
7.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陸遊詩:「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生走到山窮水盡的絕地之時,有時若能靜下心來,在生命的轉角處轉個彎,換個角度去想,或許就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找到下一處的海闊天空了。
8.便捨【船】,從口入
→船,漁人生財工具,生存所必須之憑藉。是現實名利,物質欲望之暗示。捨船象徵惟有割捨物欲,擺脫名利眷戀,方能進入桃花源。
9.其中【往來種作】
→即使是身處桃花源天堂,也依然有個人的本分工作要做,世間從沒有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樂土。只有透過汗水灌溉出來的作物,才能嚐出真正幸福的滋味。
10.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洞內洞外衣著無異,裡外其實不分(編按:另說洞內衣著與洞外迥異),暗示理想世界應在現實世界中實現,而非在現實之外另外找尋一個超越世界。(那麼它在哪裡?)
11.處處【誌】之......尋向所【誌】
→這個刻意到處留下的「記號」,代表漁人別有企圖的心機貪念。
12.既出,得其【船】
→一旦拘執於物欲,為現實名利所綑綁,也就是再度回到原有的船,則桃花源與之絕緣
13.【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太守最終迷失路途,也是高位者刻意想擁有桃花源的失敗,象徵金錢、富貴、權勢終非通往幸福的鑰匙。
14.遂【迷】不復得路
→「迷」字與前文「忘」字恰恰構成對比,漁人已不是當初沒有心機的單純之人,而是為了名利再度迷了心竅,桃花源因漁人心機復萌而重新關閉。
15.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尋病終。
→高尚士(知識份子)也不能進入桃花源,強烈暗示知識、學問、成績、學位,也同樣不是唯一得到幸福的途徑。
16.後【遂無問津者】
→表面說明理想幻滅,深層意義在說明:理想世界不應外尋,不能在現實中客觀存在而尋覓得到。(那麼它在哪裡?)
製表:本站
修辭補充:
象徵:用來象徵的事物,實際存在於現場。
借喻:用來借喻的事物,實際不存在於現場。
上圖:櫻花(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