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橄欖核舟(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解
〈核舟記〉是由明代作家魏學洢(音ㄧ)撰寫的一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絕倫的毫雕工藝品。內容記述明代毫雕奇人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 一條船,主題為蘇軾泛舟遊赤壁,船上人物栩栩如生。由清代學者張潮編選到《虞初新志》。
魏學洢(1596年-1625年),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善縣)人,明末散文作家。魏大中長子,七歲能詩,少有文名,生性孝順。天啟五年,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被捕,死於獄中,學洢扶柩南歸,日夜號泣。魏大中死後,追贓行動未止,學洢亦被捕下獄,同年逝世。
搭配課程:蘇軾〈赤壁賦〉、韓非子〈棘刺刻猴〉
延伸閱讀:
檢驗真相的照妖鏡----《韓非子》:棘刺刻猴(翻譯)
隨緣自適、超然曠達的生命態度----蘇軾:赤壁賦(翻譯)
夢裡擦身而過----蘇軾:後赤壁賦(翻譯)
從平凡到不朽----余光中:橄欖核舟
上圖:橄欖核舟(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蒻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右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多,然唯有游削於不寸之質,而鬚眉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張潮編《虞初新志》)
〈核舟記〉
原作者:魏學洢
上圖:橄欖核舟(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註釋翻譯
(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無不)因勢象形(依木頭紋理形狀,雕刻成各種樣子),各具情態。
譯文: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嘗貽(贈)余核舟一,蓋「大蘇(蘇軾)泛赤壁」云。
譯文:
(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的情形)。
(二)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餘),高可二黍許(約二顆黍粒那麼高)。中軒敞(軒為高,敞為寬)者為艙,蒻(音ㄖㄨㄛˋ,竹皮)篷(船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譯文:
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編按:語出蘇軾.後赤壁賦),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編按:語出蘇軾.前赤壁賦),石青(一種礦物色青翠,條痕淡青色,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質脆。顏色經久不變,畫家多用之)糝(音ㄙㄢˇ,摻入)之。
譯文:
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三)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金山寺僧人)居右,魯直(黃庭堅,字魯直)居左。(編按:黃庭堅、佛印和尚為蘇軾友人,但前後赤壁賦均未提及二人參與其中)
譯文: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於右邊,魯直(黃庭堅)位於左邊。
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相並)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
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着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裏(意思是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併的兩膝的輪廓)。
佛印絕類(相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抬頭)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不連貫)。臥右膝,詘(彎曲)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右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分明貌)數也。
譯文:
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着胸脯,露出乳頭,擡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着右臂支撐在船上,豎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掛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每顆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四)
舟尾橫臥一楫(木槳)。楫左右舟子(船夫)各一人。
譯文:
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
居右者椎髻(梳成椎形髮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譯文:
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着椎形髮髻,仰着臉,左手倚着一根橫木上,右手扳着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蒲葵做成的扇子,俗稱芭焦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眼睛注視,神情端正安靜),若聽茶聲然。
譯文:
在左邊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着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五)
其船背稍夷(平坦),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明熹宗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秋日,虞山王毅叔遠(虞山人,王毅,字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分明),其色墨(黑色)。
譯文: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
又用篆章(篆文刻的印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朱紅色)。
譯文:
還刻着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六)
通計(總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篛竹船篷),為楫(槳),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譯文: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撿選)桃核修狹(細長)者為之。
譯文: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竟然,尚且)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七)
魏子(魏學洢)詳矚(觀察)既畢(完成),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莊子、列子多載能工巧匠、鬼斧神技)所載,稱驚猶鬼神者多,然唯有游削(游刃有餘、雕刻自如)於不寸(不到一寸)之質,而鬚眉(鬍鬚眉毛)瞭然者。
譯文:
我詳細的觀察後,驚奇的說:「啊!技術也太靈巧特殊了吧!莊子、列子中有許多鬼斧神工的記載,但有誰能夠在不到一寸長之內游刃有餘,連鬚眉都清清楚楚的。
假(如果)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拿我這一段描述來 告訴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
譯文:
假如有人跟我說我前面講過的內容,我一定會懷疑他是騙人的,而現在我卻親眼看到了。
繇(音ㄧㄡˊ;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意指核桃可以刻成一艘船,那麼棘刺的尖端應可刻成一隻母猴,引用韓非子典故)。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由此推想,在棘刺的尖端雕上一隻母猴也不一定是不可能的。」哈哈!技術也太靈巧特殊了吧!
上圖:橄欖核舟底部刻赤壁賦一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Dec 30 Sat 2017 08:56
▲橄欖核裡的乾坤----魏學洢:核舟記(原文+翻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