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png
上圖:蘇洵(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送石昌言使北引〉是唐宋八大家、蘇軾蘇轍之父蘇洵,為石昌言所作的一篇贈序。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刑部員外郎、知制誥石昌言出使北國前往契丹,慶賀契丹國母生辰。蘇洵為他寫下這篇贈序,就是希望他能借鑑歷史經驗,不懼強敵威脅,捍衛國家尊嚴,爭取外交勝利。

引,文體名,大略如序而稍為簡短,唐以後始有此體。眉山蘇氏諱「序」,題目「引」本應作「序」,蘇洵父名「序」,故諱「序」字,為避家諱而改。三蘇均不寫 「序」字,碰到寫「序」之處,皆改成「引」字,蘇軾、蘇轍為人作序也跟著不用「序」字,而以「敘」、「跋」等字代替。

文章首先回憶作者與石昌言之間的親密交往,感佩石昌言奉使強虜實現平生抱負,充滿勸勉之情;其次回顧歷史情況,剖析契丹本質,指出對敵國之耀武揚威應毫不震懼,並舉奉春君劉敬為反例,説明要善於識破敵人的陰謀詭計。全文語言簡潔明快,文勢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石揚休,字昌言,宋代四川眉州人,與三蘇為同鄉。石、蘇兩家均為眉州大戶,世有通家之誼。少孤力學,登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郎,知制誥。仁宗朝上疏力請廣言路,尊儒術,防壅蔽,禁奢侈。其言皆有益於國,時人稱之。

以下為蘇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嘉祐集.png
上圖:蘇洵.嘉祐集(圖片引自網路)


送石昌言使北引

昌言舉進士時,吾始數歲,未學也。憶與羣兒戲先府君側,昌言從旁取棗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昌言舉進士,日有名。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

後十餘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吾日益壯大,乃能感悔,摧折復學。又數年,遊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問,如平生歡。出文十數首,昌言甚喜稱善。吾晚學無師,雖日當文,中甚自慚;及聞昌言說,乃頗自喜。

今十餘年,又來京師。而昌言官兩制,乃爲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庭,建大旆。從騎數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自思爲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貴不足怪,吾於昌言獨有感也!大丈夫生不爲將,得爲使,折衝口舌之間,足矣。

往年彭任從富公使還,爲我言曰:「既出境,宿驛亭。聞介馬數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失色。及明,視道上馬跡,尚心掉不自禁。」凡虜所以誇耀中國者,多此類。中國之人不測也,故或至於震懼而失辭,以爲夷狄笑。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頓,壯士健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無能爲也。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況與夷狄!請以爲贈。

【文章出處】
《嘉祐集
送石昌言使北引
原作者:蘇洵

蘇洵.png
上圖:蘇洵(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昌言(石揚休,字昌言,四川眉州人)舉進士時,吾始數歲,未學也。
譯文:
昌言考進士科目的時候,我才只有幾歲,還沒開始學習。

憶與羣兒戲先府君(先府君,亡父的尊稱。府君,對父、祖、男性死者的尊稱)側,昌言從旁取棗栗啖(音ㄉㄢˋ,餵)我;家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音ㄒㄧㄚˊ,親近,親密
譯文:
回憶當年我跟一羣孩子在父親身邊嬉戲玩耍,昌言也在旁邊,還曾拿來棗兒栗子給我吃;兩家住得很近,又因爲是親戚的緣故,所以彼此十分親近。

昌言舉進士,日有名。
譯文:
昌言應考進士,一天比一天出名。

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斷句。古人讀書要自行斷句,句讀是古代讀書人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讀,音ㄉㄡˋ、屬對(以兩句文辭聯綴而成對偶)、聲律,未成而廢。
譯文:
我後來漸漸長大,也稍微懂得要讀書,學習句讀、對對子、四聲格律,結果沒有學成就廢棄了。

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遺憾,不滿意
譯文:
昌言聽說我廢棄了學習,雖然沒有說我什麼,而細察他的意思,是感到很遺憾的。


蘇老泉先生集.png
上圖:蘇洵.蘇老泉先生全集(圖片引自網路)


(二)

後十餘年,昌言及第第四人(第四名),守官四方,不相聞。
譯文:
後來過了十多年,昌言進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做官,彼此也就斷了音訊。

吾日益壯大,乃能感悔,摧折(摧折,挫折,打擊復學。
譯文:
我年紀更長,能感到後悔了,便痛改前非,再度恢復學習。

又數年,遊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相與,相互)勞問(勞問,慰問),如平生歡。
譯文:
又過了幾年,我遊歷京城,在汴京遇見了昌言,便彼此慰勞,暢敘平生以來的歡樂。

出文十數首,昌言甚喜稱善。
譯文:
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興,並且誇讚我寫得很好。

吾晚學無師,雖日當文,中內心,心中(非常)自慚;及(等到)聞昌言說,乃頗自喜。
譯文:
我學習開始很晚,又沒有老師指導,雖天天作文,內心一直十分慚愧;等聽到昌言的話後,於是頗爲自喜。

蘇老泉集.png
上圖:蘇洵.蘇老泉集(圖片引自網路)


(三)

今十餘年,又來京師。
譯文:
到現在又十多年過去了,我再次來到了京城。

而昌言官兩制唐宋翰林學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詔令,稱為內制;中書舍人與他官加知制誥銜者,為中書門下撰擬詔令,稱為外制。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合稱兩制,乃爲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庭古時對少數民族所建政權的貶稱。虜,對敵人的蔑稱,此指契丹),建大旆(音ㄆㄟˋ,古代大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飄帶)
譯文:
而昌言已經身居兩制,他作爲朝廷使者,要出使到萬里以外的那些強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樹立大旌旗。

(跟隨)騎數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慨然,情緒激動高昂)
譯文:
跟隨他的騎士多達幾百騎,送行的車輛有上千輛,走出京城大門情緒慷慨激昂。

自思爲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安(怎)知其至此?
譯文:
我自己當時就想,孩童時代見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時怎可能料想他會走到這一步?

富貴不足怪,吾於昌言獨有感也!
譯文:
一個人有了富貴並不奇怪,但我對昌言取得富貴,特別有所感觸啊!

大丈夫生不爲將(將領),得爲使,折衝(折衝,打退敵人攻城的戰車,使敵方的戰車折返,意謂抵禦、擊退敵人口舌之間,足矣。
譯文:
大丈夫活著不去當一名大將,能當一名使臣,以言語辭令在外交上戰勝敵人,就已經足夠了。


宋眉山蘇氏三世遺翰冊頁.蘇洵書尺牘.jpg
上圖:宋眉山蘇氏三世遺翰冊頁.蘇洵書尺牘(圖片引自網路)



(四)

往年彭任(彭任,人名。慶曆初,富弼出使遼國,彭任與之偕行)從富公(富弼,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曾多次出使遼國使還,爲我言曰:「既(已)出境,宿驛亭(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處所)
譯文:
前些年彭任跟隨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對我說:「出了國境之後,晚上住宿在驛亭。

聞介馬數萬騎馳過,劍槊劍和槊,泛指兵器。槊,音ㄕㄨㄛˋ長矛)相摩(擊),終夜有聲,從者怛然(驚愕的樣子。怛,音ㄉㄚˊ失色。
譯文:
夜裡聽到披甲戰馬好幾萬騎兵馳騁而過,長劍長矛互相撞擊,整個晚上不絕於耳,跟隨的使臣無不驚慌失色。

及明等到天亮,視道上馬跡(馬蹄印),尚(猶,還)心掉不自禁。」
譯文:
等到天亮,看見道路上的馬蹄印,心中餘悸仍難以平息,好像心臟要跳出來似的。」

凡虜所以誇耀中國(指中原地帶)者,多此類。
譯文:
總之契丹用來向大宋炫耀武力的手段,大多是這一類事情。

中國之人不測(不能預料,出乎意外也,故或至於震懼而失辭(失言,説了不該説的話),以爲夷狄笑。
譯文:
大宋派去的使者,沒有看透他們的這類小手段,以至於有些人甚至震驚害怕到啞口無言,讓外族人恥笑。

嗚呼!何其(何其,多麼)不思之甚也!
譯文:
唉!這些人多麼沒有思考能力啊!


蘇洵上皇帝萬言書.png
上圖:蘇洵.上皇帝萬言書(圖片引自網路)



(五)

昔者奉春君(劉敬,本名婁敬,西漢初年官員。建議漢高祖劉邦建都關中,並與匈奴和親,成為漢初基本國策,劉邦賜國姓劉,號稱奉春君使冒頓(漢初匈奴的冒頓單于),壯士健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城之役(平城之圍,又稱白馬之圍,發生於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後劉邦採陳平計謀,向冒頓妻閏氏行賄,才得脫險
譯文:
古時,奉春君劉敬出使匈奴,到冒頓可汗那裡去,匈奴把壯士駿馬都藏匿起來,故意隱藏實力,不讓劉敬看見,因此才有後來漢高祖敗於平城的戰役。

今之匈奴(契丹),吾知其無能爲也。
譯文:
由此可知,現在的契丹人,我深知他們沒有什麼能力與作爲的。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藐視)之。」況與夷狄!
譯文:
孟子說:「面對位高顯貴之人說話,就得藐視他,不要把他的顯赫權勢放在眼裡。」更何況對外族的人呢!

(懇求)以爲贈(贈言)
譯文:
懇求把上述的話,當作給昌言出發前的臨別贈言吧。


三蘇圖.png
上圖:三蘇圖(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