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真正的「中庸」原來是這樣的高明境界,竟被世人誤讀誤用了那麼多年
中庸,長期以來被許多老百姓甚至號稱是文化學者的人解讀成「和稀泥」、 「做事沒有原則」、「缺乏主見」、「平庸無能」而遭到鄙視。這種理解充分暴露了我們對傳統經典哲學思想的無知或膚淺認知的一面,令真正理解的人幾乎無言以對。試想一下,如果真是那麼膚淺,何以能傳承2500年之久?就憑一小撮人的愚蠢嗎?
關於中庸,朱熹的註釋是:「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如果我們暫且把世界理解成高速旋轉著的太極球的話,那麼「中庸」其實就是能時時刻刻都處在太極球的陰陽分割線上,既不偏陰也不偏陽,既不偏東也不偏西,既不偏南也不偏北,既不偏上也不偏下,既不偏裡也不偏外,既不偏大也不偏小,既不偏高也不偏低,既不偏善也不偏惡……如果能達到這個水平,宇宙間所有的矛盾就徹底消失了。
我們不用實踐,僅憑想像都可以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別說凡人做不到,神也做不到。所以,孔子才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其實就是只可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到達的、抽象存在的一種理想化狀態。
「中庸」標準應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就是孔子所說的「至仁」境界,也就是仁的極致狀態,這便是儒家道統「德」的終極所在。所以,孔子才不只一次地說他自己也遠遠沒有達到仁的境界,孟子也說「文王望道而未見也」。
這樣說來,既然「中庸,不可能也」,「至仁,不可達也」,那我們還要不要追求呢?要不,咱乾脆放棄得了,省得浪費心力?這裡就體現出了儒家「明知不可為之」的自強不息的可貴精神。《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順境逆境,都始終不放棄自己對「仁」的追求,真正的儒家都是在追求「中庸」和「至仁」的過程中才講「明知不可為之」的,而不是追求單純的功名利祿、爭權奪利時去自強不息的。功名利祿固然也是必要的,但那些都是追求「中庸」和「至仁」的物質基礎,不是終極目的。這也說明了儒家繼承的就是易經乾卦所說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整個人類文明都是靠著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得以不斷進化的。
後世很多的儒士都是心中無仁,充其量只能算是披著儒家外衣的勢利之徒罷了,當然不足以與孔孟同列了。同時,也有另一批人自詡為仁者,張口仁義,閉口道德,時時高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大旗,對別人進行道德審判,這便是人世間最大的「不仁」了。正因為人世間廣泛存在這樣的現象,老子才會極力反對儒家搞「仁義」教學,反而大力倡導「絕仁棄義」、「絕聖棄智」,就像我們現在反對美式民主霸權是一個道理。
這一點分歧如何破解?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懂得「道德,原本就是用來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別人的」就可以。之所以,我們會把道德當武器去攻擊別人,正是我們對道德的最大誤讀,應快速糾正。儒家、道家、佛家的所有清規戒律都只是用來修己的,而不是用來約束別人甚至攻擊別人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管好自己的言行舉止,管好自己的為人處世。至於我們所認為的「道德」到底能影響多少人,那是由自己的德行功夫決定的,跟你的說教功夫根本無關,跟別人的賢與不肖也沒多大關係。
試問,我們自己到底有何德何能,就敢去搶佔道治制高點,就敢在別人面前大言不慚地狂揮道德指揮棒,就敢要求別人為人處世都得按照我們所說的標準來呢?正所謂「修己以安人」,己都不修,就想安人,憑啥呢?先給個理由吧!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搜狐》
〈真正的「中庸」原來是這樣的高明境界,竟被世人誤讀誤用了那麼多年 〉
2022-11-01
網址:
https://www.sohu.com/a/595444998_120324171
作者:賈思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