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三島由紀夫(圖片引自網路)
三島由紀夫之死
隱身在滿地燈火之後的是法老寶藏神殿,鑿壁鏤空而成,名列世界七大建築奇蹟的12根希臘科林斯柱石(編按:應為13根,另旁邊有孤立的2根),在晚風裡樣貌已經難以分辨。每一盞燈都是一根燭,包圍著一層白色臘紙,擋住了四面晚風的吹拂,一千盞燭火,不動如一千座小山,一千個冥坐如禪。
(編按: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為:
胡夫金字塔(埃及吉薩,至今仍存在)
空中花園(伊拉克巴比倫,毀於地震)
奧林匹亞宙斯神像(希臘奧林匹亞,毀於火災。遺址即宙斯神廟)
阿耳忒彌斯神廟(土耳其以弗所,毀於火災)
摩索拉斯王陵墓(土耳其哈利卡納蘇斯,毀於地震)
羅得島太陽神銅像(希臘羅得港,毀於地震)
亞歷山卓燈塔(埃及亞歷山卓,毀於地震))
上圖:世界七大遺跡,希臘宙斯神殿遺址(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世界七大遺跡,希臘宙斯神殿想像復原圖,宙斯巨像高約12公尺(圖片引自網路)
納巴泰後裔貝都因人,不知從何處吹起風笛,冥坐的我們被哀戚的笛聲漸漸喚醒,此時醒來的雙眼適應了黑暗,依稀可以看見那座玫瑰花色的神殿全貌了,高40公尺,2100年。佩特拉在夜色掩護下,一瞬間又回到了羅馬帝國之前,穿過蛇道的駱駝商隊都歇息了,古城三萬人。
再回到現世,晚風仍在。燈定人靜。
(編按:佩特拉又名「玫瑰城」,取其在陽光下岩石色澤得名。佩特拉古城最早由阿拉伯游牧民族建於2000多年前的沙漠中,整座城市沿山壁刻鑿而成。海上霸權興起造就古城沒落,並慘遭十字軍及地震的大規模破壞,從此徹底消失於歷史中。直到19世紀時,歐洲探險家依民間傳說找到舊址,並得到「消失的城市」稱號。進入古城需先走段約2公里,由兩邊峭壁形成的狹窄通道「蛇道」。真正打響古城名號的是是靠《法櫃奇兵》系列電影,吸引全球觀光客蜂擁而至,後來還有多部包括《神鬼傳奇》、《變形金剛》等系列電影都選此拍攝。)
上圖:約旦.佩特拉古城「寶藏」卡茲尼神殿(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約旦.佩特拉古城.蛇道(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名為「蛇道」的狹窄通道,隨陽光和岩壁變化,通道內光影變幻,彎曲綿延(圖片引自網路)
年輕時的三島由紀夫外表柔弱,寫作《金閣寺》前他已完成了第一次的環球旅行,到了希臘在雕像上看到了古希臘精神和肉體的美,回日本後開始肉體改造、瘋狂健身,練成一身健美肌肉的他還拍攝過模特兒寫真集,其中最為人知一張攝影作品,靈感是來自於一張17世紀的歐洲油畫──聖塞巴斯提安殉道之死。
畫中的聖塞巴斯提安是天主教著名的殉道聖人之一,生前是西元第三世紀的一位羅馬軍人,當時的羅馬帝國將基督教視為禁教,塞巴斯提安相傳是羅馬皇帝的戀人,長得非常俊美,後來被皇帝發現他私下信仰基督教,而且勸戒後也不願意改信,於是塞巴斯提安就被吊在樹上以亂箭射死,為了堅持基督信仰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死後被追封為聖人。
三島刻意模仿聖塞巴斯提安臨死前的姿態,以攝影作品重現這幅畫作,一方面展現他健身後陽剛肉體之美,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則預告……塞巴斯提安為了基督殉道而死,而三島心中也有他可以以死相許的「道」,日本的「武士道」。
上圖:聖塞巴斯提安殉道之死(圖片引自網路)
本名平岡公威的三島成名很早,16歲就出版第一本小說《繁花盛開的森林》,他是小說家,也是劇作家、電影演員,由貴族之後的祖母養大,養成了他早期的陰柔性格。三島求學時期就讀的學習院是一所貴族學校,他對整個日本傳統,以及天皇的價值認同,在早年就已經形成了,後來的他組織了楯之會,誓言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擁護天皇。對三島而言,天皇不僅僅是一個人物或者王權的代表,而是日本傳統文化和價值的終極象徵。
在半自傳性質的小說《假面的告白》裡,可以看出三島帶著「面具」下的性慾掙扎,同性與異性之間的愛慾主題在小說《禁色》裡則有更進一步的延伸,接著出版的《潮騷》在日本大受歡迎,五度被改編成電影。《金閣寺》是他30歲左右寫下的作品,於1956年出版。
如果要為三島由紀夫的創作生涯作一個分界,1956年之前的三島是日本的三島,1956年之後的三島,就是世界的三島。《金閣寺》被翻成英文出版後,很快就就受到國際文壇共同矚目,三島由紀夫三度被提名入選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
上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三島由紀夫.禁色(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三島由紀夫.潮騷(圖片引自網路)
幾乎所有三島的讀者,都會牢牢記住1970年11月25日這一天。
上午,三島寫好了最後一部小說《天人五衰》的故事結局,裝進牛皮紙信封,放在家中大廳桌子上等待出版社編輯部派人來收,這也是他苦心經營了六年之久的《豐饒之海》系列最後一部,前三部《春雪》、《奔馬》和《曉寺》都已經陸續在雜誌上連載發表過。
三島成立楯之會後一直都和自衛隊保持著友好關係,事先已在這一天安排了一場和自衛隊總監的拜會,於是,接下來他按照既定計畫,親自開車載著四名楯之會的學生,順利進入了日本陸上自衛隊總監部,隨後在拜會時綁架了總監益田兼利陸將,脅迫他命令全體自衛隊成員前來廣場集合。
廣場上有自衛隊成員、報社記者、攝影師,空中盤旋著直升機監看整個事件的發生,一共800多人看見三島由紀夫穿著楯之會的米色軍服離開二樓的總監辦公室,站上了陽台,身旁是他的學生森田必勝,神情看起來非常緊張,三島頭上綁著一條白色頭巾,頭巾上有「七生報國」四個大字,學生在此之前已先撒下載明演說內容的《檄文》傳單,這時他站到了陽台邊緣的牆柱頂,發表了他的簡短演說,其中重要的一段是:
自衛隊是民族榮譽的靈魂所在!沒錯,要保衛日本!維護日本的傳統!我們的歷史與文化!維護天皇!
你們是武士嗎?你們是男人嗎?你們是軍人啊!那麼,為什麼你們要站在憲法那邊?你們所支持的憲法否定了你們的存在啊!你們之中會有人跟隨我一同奮起嗎?
在三島的想像中,他發表這場演說,是希望能夠激發自衛隊這些人跟他一起發起行動,然而當下沒有擴音器材,現場夾雜著800多人的情緒和喧嘩,他真正的理念根本傳不出去,還沒到他們的耳朵裡就被鼓譟和叫囂給吞沒了。三島一臉嚴肅,高喊三次天皇陛下萬歲!結束演說,轉身回到自衛隊的辦公室,拿出他預備好的短刀,割腹自盡,結束了45歲的生命。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再也沒有真正的軍隊,日本戰後的憲法規定自衛隊的武裝只能夠保護本土,讓日本再也不能夠有軍國主義者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三島反對這樣的憲法,反對喪失武士道精神的日本。
上圖:三島由紀夫(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三島由紀夫(圖片引自網路)
父親不認識三島由紀夫,聽了我說的故事,對於這樣的極端行為搖了搖頭不置可否,我們也去了清水寺,這是眾人皆知京都最古老的寺院,經過仁王門、三重塔、經堂,穿越侍奉千手觀音的本堂,沿著山路往前多走大約幾十步遠,回頭再看,依懸崖而建的清水舞台木質結構特殊而壯觀。也去了祉(祇)園花見小路,父親說,可惜沒能遇見藝妓的身影,都不知道是不是跟想像中上一樣裝扮,遠遠看上一眼也是好的。
(編按:清水寺,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的清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於778年起造,主要供奉千手觀音,為北法相宗的大本山。清水寺建築氣勢宏偉,結構巧妙,沒有用一根釘子,大殿前為六層懸空的「木台」,由139根高數十公尺的大圓木支撐。清水寺列名世界文化遺產,本堂為日本國寶,仁王門、三重塔、鐘樓為日本重要文化財。清水寺與金閣寺、嵐山天龍寺等同為京都境內最著名的古蹟,來朝拜的香客或觀光客絡驛不絕。)
我自己的遺憾是沒有入住到「御三家」,京都旅館中名氣最大、歷史悠久的俵屋、柊家和炭屋,一直名列在全世界旅人的夢幻旅館清單上。父親說,沒有關係,京都這麼美,也許下回再來。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我和父親的最後一次旅行。
(編按:京都大名鼎鼎的「御三家」一詞,最初來源於江戶時期,是極致尊貴的代名詞。京都御三家指的是俵屋、柊家、炭屋,分別成立於1704、1818、1920年,是代表京都精緻文化及和風傳統的最古老旅館)
上圖:京都.祇園花見小路(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京都.清水寺(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京都.藝妓(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京都三大傳統旅館 俵屋、柊家、炭屋(圖片引自網路)
御三家旅館中的柊家也因川端康成而聞名,川端創作《古都》時曾在此定宿了一段時間,柊家是他在京都的家。川端康成1899年在大阪出生,年紀比三島大了26歲,著名小說有《伊豆的舞孃》、《雪國》、《古都》、《千羽鶴》等,內容主要描寫的是日本的傳統,日本的美。
(編按: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覺派作家,文學批評家,活躍於大正至昭和年間。1968年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繼印度泰戈爾之後第2位獲獎的亞洲作家。代表作如《伊豆的舞孃》、《雪國》、《千羽鶴》、《古都》等,1972年4月16日,即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在工作室的公寓打開煤氣開關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
川端康成跟三島由紀夫,亦師亦友,三島為道殉身的決定,可以在寫給老師川端康成的信件中看出一些端倪。在《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這本書中,彙整了他們20多年來的書信往來,閱讀時會發現作為老師的川端回覆給三島的信件比較簡潔扼要,畢竟川端是前輩,有時候是禮貌性的回覆,不太容易跟差了一個世代的晚輩講述心聲,然而,三島內心的文學告白沒有過多的掩藏,信件裡可以看出他的文學關懷和創作上的焦慮。
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三島寫給川端的信中,提到每天面臨那麼多的轟炸,他有時躲在圖書館脆弱的桌子底下,覺得自己也許明天就死去了,許多同學入伍從軍可以在前線為國犧牲慷慨赴義,然而他卻因為肺病被軍隊驗退……。「假如明天我會死在炮火轟擊之下,那麼我真希望,今天就可以完成一篇具有真正文學價值的短篇小說傑作。」
什麼是活著呢?什麼是真正的活著呢?在朝不保夕的戰亂時代,敏銳的文學家對生命的感受跟你我都不一樣,櫻花,在最美的時刻凋落,是為物哀。從他們往來的書信,我經常可以輕易讀出這樣的一種人生況味──沒有來日,只有餘生。
上圖:川端康成(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川端康成.古都(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三島由紀夫之死〉
(本文摘錄自《無限長的旅行:在路上與文學重新相遇》,時報出版)
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819/fullpage
作者:林瑞昌
【作者簡介】
林瑞昌,作家,旅行策展人與企業講師,走過80個國家,現任吉光旅遊總經理。
- Jun 13 Mon 2022 09:23
▲林瑞昌《無限長的旅行》:三島由紀夫之死----沒有來日,只有餘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