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心術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是《權書》中的一篇。這篇文章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面,以治心為核心,每小節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內在聯繫,邏輯嚴密。文章涉及戰爭中諸多重要問題,給人以深刻的啓示。

白起.png
(圖片引自網路)



心術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權書》)

心術
原作者:蘇洵


蘇洵.png
上圖:蘇洵(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譯文:
作為將領的原則,首先應當修養心性。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事情的發生或出現)於左(旁)而目不瞬(眨眼)
譯文:
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也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跳躍也不眨眼睛。

然後可以制(判斷)利害,可以待敵。
譯文:
然後才能夠判斷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強大敵人。
  

李牧.jpg
(圖片引自網路)



(二)

凡兵上(尚)義,不義,雖利勿動。
譯文:
凡是用兵,要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動兵。

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譯文:
並非一動就有害處,而是怕以後要再調動他們,便不知道該怎辦才好。

夫惟義可以怒(激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譯文:
只有正義才能夠激勵士氣,士兵因為正義而激奮,便可以投入一切戰鬥。

白起.jpg
(圖片引自網路)



(三)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譯文:
凡是作戰的原則,當戰爭尚未發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要培養戰鬥力;當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士氣。當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心性。

謹烽燧(古代在邊地築台瞭望,有事示警,夜間焚燒積薪,稱為烽,白天焚燒狼糞使其冒煙,稱為燧),嚴斥堠(斥堠,偵察候望),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
譯文:
謹慎做好烽火的警報,嚴格監視偵察敵情,使農民無所顧忌,安心耕種,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

豐犒而優遊(悠閒)之,所以養其力。
譯文:
用豐盛的酒食犒賞慰勞士兵,讓他們悠閒自在,這就是養精蓄銳、培養戰鬥力的做法。

小勝益急,小挫益厲(勵),所以養其氣。
譯文:
取得小的勝利,要對士兵加緊督促;受到小的挫敗,要讓士兵得到更大激勵,這就是培養士氣的做法。

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欲望),所以養其心。
譯文:
用人不要讓他滿足全部的欲望,這就是修養軍心的做法。

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
譯文:
所以士兵們常常積蓄著怒氣,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滿足。

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譯文:
怒氣沒有完全發洩就有用不完的勇氣,欲望沒有完全滿足就將常保進取。

故雖并(併吞)天下而士不厭兵(戰),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懈怠)也。
譯文:
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七十次戰鬥,而軍隊依然不懈怠的原因。

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譯文:
如果士兵們不修養軍心,打了一次勝仗後,就不能繼續作戰了。

蒙恬.png
(圖片引自網路)



(四)

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
譯文:
凡是將領要有智謀而威嚴,士兵則要讓他們愚笨。

智則不可測(不可預測),嚴則不可犯
譯文:
有智謀別人就猜不透他,有威嚴別人就不敢冒犯。

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怎)得不愚?
譯文:
所以士兵們都把生命交出來而聽從命令,怎能要他們不愚笨呢?

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譯文:
只有士兵愚笨,然後才能跟他們同生共死。


將領.jpg
(圖片引自網路)



(五)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
譯文:
凡是軍隊出動,應該要先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後才能夠冒險出兵。

鄧艾縋(繫於繩索下垂)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輕視)而動也。
譯文:
魏將鄧艾伐蜀,從陰平小道走無人之地七百餘里,用繩子拴著士兵從山頂墜下深谷,如果不是後主昏庸無能,那麼鄧艾就算有百萬大軍,蜀漢也可以輕易擒獲。鄧艾本來就輕慢劉禪,所以才出兵於危險之地。

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試探)敵,而又以敵自嘗(試探),故去就(去就,此指撤退進攻)可以決。
譯文:
因此,古代的良將,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考驗自己實力,這樣行動進退就可以決定了。

廉頗.jpg
(圖片引自網路)



(六)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調度)而後可以用兵。
譯文:
凡是作為主將的原則是:懂得軍事道理然後可以出兵,了解形勢然後可以增兵,懂得節制調度然後可以用兵。

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沮喪,灰心喪氣),知節(調度)則不窮。
譯文:
懂得道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沮喪,懂得節制調度就不會困窘。

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辱沒我的本領,指不值得勞動我的才能)也,夫然後可以支(應付)大利大患
譯文:
見了小利也不動心,遇上小禍難也不迴避。小利益、小禍難不值得勞動我的才能,這樣才能夠應付大利益、大禍難。

夫惟養(蓄養)技而自愛(自重,愛惜自己羽毛,此指深藏其鋒芒不輕易顯露)者,無敵於天下
譯文:
只有善於蓄養本領又愛惜自己的人,才能夠無敵於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抵擋)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譯文:
所以一忍可以抵擋百勇,一靜可以牽制百動。

李靖.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七)

兵有長短,敵我一(同)也。
譯文:
軍隊有優點和缺點,無論敵我都如此。

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較量);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強與吾角(角決,競爭),奈何?
譯文:
試問:我軍的優點,我拿出來運用,敵軍卻不與我較量;我軍的缺點,我隱蔽不用,敵人卻硬要與我對抗,該怎麼辦呢?

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退)
譯文:
我回答說:我軍的缺點,我故意顯露出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

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輕忽)而墮其中。
譯文:
我軍的優點,我暗中隱蔽起來,使敵人輕慢而陷人圈套。

此用長短之術也。
譯文:
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方法。


蒙恬.jpg
(圖片引自網路)


(八)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要使士兵們沒有顧忌,但有所依靠。

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譯文:
士兵們沒有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死不足惜;有所依靠,就曉得不至於必定失敗。

尺箠(木棒)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譯文:
手握一尺鞭子面對猛虎,也敢於奮力吶喊而揮鞭攻擊;空手遇上蜥蜴,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後退,這是人之常情。

知此者,可以將矣。
譯文:
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帶兵了。

袒裼(赤膊)而按劍,則烏獲(人名,古代勇士)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兵器)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譯文: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那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頭戴著盔,身穿鎧甲,拿著武器睡覺,那麼連小孩子也敢彎弓射殺你。

故善用兵者,以形(力量強弱的表現)固。
譯文:
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

夫能以形(力量強弱的表現)固,則力有餘矣。
譯文:
能夠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那就威力無窮了。

 

孫子.pn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