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選自《論語》〈先進〉,題目取自該章首句,為後人所加,題目又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本文記孔子藉弟子侍坐的機會,引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抒發自己的志向,並加以肯定、讚許。孔子的循循善誘,弟子的性情、抱負,無不躍然紙上。
孔子施教注重隨機啟發,每每於日常生活之中,以輕鬆閒談的方式,誘導學生訴說懷抱,本文即是最明顯的例子。文中弟子或陳述志願,或寄託情懷,孔子皆表認可,呈現孔門師生相處的和樂景象。
論語重在記言,屬於「語錄體」,各章文字簡約,篇幅短小,但本文卻是少有的長章。全文結構完整,敘事分明,對話生動,對於場景的描述、情節的推動、人物性格的刻劃,都極為自然,頗富文學色彩。
以下為《論語》〈孔門弟子言志〉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圖片引自網路)
孔門弟子言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文章出處】
《論語》
〈先進〉
原編者:佚名(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上圖:孔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門四科政事科弟子,性急而有勇)、曾皙(姓曾,名點,字皙。兒子為曾參(曾子)。皙,音ㄒㄧ)、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門四科政事科弟子,性退縮)、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長於外交禮儀)侍坐(陪坐)。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旁邊。
◎記錄這四個弟子的先後順序,恰好是其年齡由長而幼排列,暗示孔門「禮」的精神是長幼有序)。
子曰:「以(因為)吾一日長(年長)乎(比)爾(你們),毋(勿)吾以(因為)也!居(平日)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用)哉?」
譯文:
孔子說:「因為我的年紀稍長於你們,不要為了這樣,就不敢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平日你們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用什麼來表現呢?」
◎本段雖然句型複雜,其實意思只是說「今天我們暫時拋下師生間的距離,大家放心聊聊自己的人生志願吧!」
上圖:子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二)
子路率爾(輕率、搶先的樣子)而對曰:「千乘(音ㄕㄥˋ,古代計算兵車的量詞,一輛兵車用四匹馬牽引)之國,攝(夾)乎(在)大國之間,加(施加)之(指千乘之國)以(用)師旅(軍隊武力),因(接連)之(指千乘之國)以(用)饑饉。
譯文: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假如有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處在大國的中間,外受強敵侵凌,國內又接連鬧饑荒。
◎四個弟子中,只有子路未經孔子點名就搶先回答。子路個性坦率急切,對治理國家太過自信。
◎子路志願簡言之:【內憂外患的中等國家+短時間內+軍事強大+知曉文化道德】。
由也為(治理)之,比及(等到,比=及,比,音ㄅㄧˋ)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禮義)也。」夫子哂(音ㄕㄣˇ,微笑)之。
譯文:
讓我仲由來治理,等到三年後,我可以使民眾有戰鬥的勇氣,並且知曉禮義。」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有表示(笑),雖然不是嘲笑或譏笑,但不表示孔子反對子路的志願。
上圖:冉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三)
「求,爾(你)何如?」對曰:「方(平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譯文:
「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回答說:「假如有個邊長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
求也為(治理)之,比及(等到,比=及,比,音ㄅㄧˋ)三年,可使足(使......富足,使動用法)民;
譯文:
讓我冉求來治理,等到三年後,可以使老百姓生活富足;
如(至於)其禮樂,以(則)俟(音ㄙˋ,等待)君子。」
譯文:
至於更高一層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待有才德的君子了。」
◎冉有個性退縮,在謹慎、謙虛之中,也展現治國信心。
◎冉求志願簡言之:【迷你小國家+短時間內+經濟富足+文化道德另找高明】。
◎孔子並未表示意見,但不表示孔子反對冉求的志願。
上圖:公西赤(圖片引自網路)
(四)
「赤,爾(你)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譯文:
「公西赤,你怎麼樣呢?」(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能做好,只是願意學罷了。
宗廟之事(指國家祭祀大典),如(或者)會同(諸侯會見,指外交盟約會議),端(玄端,一種禮服,此為轉品動詞,指穿著玄端禮服)章甫(一種禮帽,此為轉品動詞,指戴著禮帽),願為小相(音ㄒㄧㄤˋ,贊禮之人,近於司儀或引禮人員)焉。」
譯文:
像宗廟祭祀的事,或者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時,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我願意做個贊禮的小相。」
◎公西華年紀最幼,表現出長於禮儀、外交的學習態度,語氣謙虛。
◎公西華志願簡言之:【不談治國+只能擔任一個外交司儀人員】。
◎孔子未表示意見,但不表示孔子反對公西赤的志願。
上圖:曾點(圖片引自網路)
(五)
「點,爾(你)何如?」鼓(彈奏,動詞,轉品)瑟希(通「稀」,稀疏,指聲音變小),鏗爾(鏗,音ㄎㄥ,響亮聲),舍(通「捨」)瑟而作(起立)。
譯文:
「曾點,你怎麼樣呢?」曾皙正在彈瑟,瑟音漸漸稀疏,隨即鏗然一聲,停止彈瑟而起立。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陳述)!」子曰:「何傷(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譯文:
(曾點)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陳述的志向不一樣!」孔子說:「有什麼妨害呢?只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這句「異乎三子者」既可見其自信,亦可見其先表達與人不同的謙遜。
曰:「莫(音ㄇㄨˋ,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音ㄍㄨㄢˋ,成年人)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音ㄧˊ),風(音ㄈㄥˋ,此為轉品動詞,吹風乘涼)乎舞雩(雩,音ㄩˊ,祭天禱雨的跳舞場所),詠而歸。」
譯文:
(曾點)說:「晚春的時候,春裝已縫製好了;我與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到沂水邊洗浴一番,在祈雨的祭壇下吹風乘涼,然後唱著歌回家。」
◎曾點追求適情悅性的生活、灑脫自在,偏向個人美感的生活,與嚴肅守禮的治國無關。
夫子喟然(喟,音ㄎㄨㄟˋ,嘆息的樣子)嘆曰:「吾與(贊同、稱許。另一說《說文》:「與,黨與也。从舁从與。」(編者註:黨與,同黨之人))點也。」
譯文:
孔子聽了嘆息一聲說:「我贊同曾點所說的啊!」
◎孔子讚嘆曾點的理想,曾點的志願是孔子最認同的理想境界,代表一種天下太平的理想世界。
上圖:舞雩壇碑(圖片引自網路)
(六)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譯文: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曾皙問說:「那三位同學的話怎麼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只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曰:「夫子何哂(笑)由也?」
譯文:
(曾皙說:)「老師為什麼笑仲由呢?」
曰:「為(治理)國以(用)禮,其言不讓(謙讓),是故哂(笑)之。」
譯文:
(孔子說:)「治國應當講禮,他的話毫不謙讓,所以笑他。」
◎曾點問孔子為何笑子路,孔子說只是笑子路太過自信,笑子路治國只說大話,治國卻不懂謙虛,與所說的話自相矛盾。
「唯求則非(不是)邦(治理國家的事)也與(通「歟」,嗎)?」
譯文:
(曾皙又問:)「冉求所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
「安(怎麼)見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而非(不是)邦(治理國家的事)也者?」
譯文:
(孔子說:)「怎麼見得邊長各六、七十里,或是五、六十里,就不算是一個國家呢?」
◎曾點懷疑冉求說的和治國無關。
◎曾點(疑問)問:「冉求所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孔子回答:「國家再小也是國家啊!(激問)」
◎【孔子肯定冉有的理想,只是覺得他態度過謙了】
「唯赤則非(不是)邦(治理國家的事)也與(通「歟」,嗎)?」
譯文:
(曾皙又問:)「公西赤所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
「宗廟會同(諸侯會見,指外交盟約會議),非(不是)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如果只能做小相),孰能為之大(誰又能做大相呢)?」
譯文:
(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事情又是什麼呢?公西赤只能做個小相,誰能做大相呢?」
◎曾點懷疑公西赤說的和治國無關。
◎曾點(疑問)問:「公西赤所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孔子答:「祭祀宗廟和辦理外交雖然是小事,也是治國之事啊(激問)!公西赤如果只能做小相,還有誰能做大相呢?」
◎孔子認為公西赤只擔任小相,實在大材小用了!
◎【孔子肯定公西赤的理想,只是覺得他態度過謙了】
(圖片引自網路)
賞析
《論語》為語錄體,各章文字簡約,篇幅短小,但本章卻是少有的長篇,計有三百一十五字。全文以孔子的引導性講話開其端,又以孔子的評語作總結。通篇以「言志」貫串(編者註:另有一說,全篇以「禮」貫串,也可通),充分展現儒家淑世(入世)的精神,結構嚴謹,脈絡分明。約而言之,全文寫作特點有三:
一、以對話推動情節。一開始是孔子誘導弟子言志;接著是子路、冉有、公西華,以至於曾皙也在孔子的鼓勵下,分別言志;最後以孔子與曾皙的問答,顯現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言志的看法。全文由始至終,都是採用對話的方式,使情節逐步展開。
二、描述人物性格鮮明。文中的孔子鼓勵學生抒發抱負,並給予肯定、讚賞,表現出循循善誘的精神。子路坦率而充滿自信;冉有於謹慎、謙虛之中也展現了信心;公西華表現出長於禮儀、外交的雍容氣度;曾皙則追求適情悅性的生活,灑脫自在;師生五人的性格躍然紙上。
三、歸結於儒家的淑世理想(編者註:可參考《禮記》〈大同與小康〉)。文中子路想當軍事家,冉有想當政治家(或經濟家),公西華想成為外交家,以發展抱負,造福人群,而曾點所要求的是一種個人自在和樂的生活情調。意趣襟懷,各有不同。子路、冉有、公西華都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然而孔子何以獨有「吾與點也」的感嘆?個中頗有耐人尋味之處,或許就是孔子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清平之世的渴望。
(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