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jpg
(圖片引自網路)


當代社會的「傷仲永」

王安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描述一個名叫「方仲永」的人。方仲永是個神童,五歲就能讀書寫詩,鄰人無不驚異。但是過了幾年,他的天份就顯示不出來了;等到成人的時候,已經和普通人沒有區別了。這是因為仲永的爸爸沒有讓他好好讀書的緣故。

當代社會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份,大部分都會很努力的去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盡量挖掘培養他的天份。就算是談不上有明顯天份的孩子,爸媽也都會從小重視啟迪教育,給孩子一個好的開始。所以,如果仲永生在現代社會,大概不會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失去自己的早發優勢。可是,社會學家們近年來注意到了一個新的現象,那就是「神童」/「天才」兒童/有天份的小孩,到了成年以後,極少有人能夠對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換言之,天才兒童往往沒有辦法成長為天才成人。這是新時代的「傷仲永」。


神童很難成為天才成人,原因不是你想的那樣

社會科學專業的人士做過很多關於天才兒童/有天份的兒童是如何發展的研究,結果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小時候被認為有很大天份的人,會在成人之後,繼續做出天才性的成績,或者說是非常重要的貢獻。比如說,有研究者整理過美國自 1942 年到 1994 年間,入圍西屋科學獎決賽的人,這個獎項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少年科學獎,能進入決賽者都被認為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但是在這 2000 多打入決賽圈的人裡,最終只有 1% 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遠遠低於人們對天才少年的期待。


過去傳統的觀念認為,有天份的兒童往往會在社交、情感發育方面滯後,越是天份顯著的孩子,這種滯後就越明顯,那麼神童們幾乎就是情感低能兒。於是,傳統研究會推測,成年世界的成功需要很高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神童無法持續成長為天才成人,恐怕是因為他們的低情商拖了後腿

可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卻不這麼看。誠然有些天才兒童確實有情商發育滯後的情況,但是這不足以解釋大批有天份的兒童無法在成長過程中充分挖掘他們的天份,以致成年後「泯然眾人矣」。如果我們從結尾回推過去,對社會、或者在某一領域做出了創作性貢獻的人,往往在小時候都不是眾人眼裡的「天才兒童」到底是什麼限制了天才兒童的進一步發展?專家們認為,是父母對天份的培養,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創造性

僅僅注重練習,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天份當然是需要持續培養的,否則就成為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但是現代社會的父母,往往走入另外一個誤區,看到孩子的天份,就迫不及待的推他去學、去練,反復不斷的練習,結果孩子的技巧越來越好,對這個事物的創造性思維卻越來越少。所以,現在有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很多小時候有天份的孩子,經過父母的培養,往往能在某個領域裡面從事專業性的工作,可是他們往往也就止步於此,極少有人能對這個領域做出特別有影響力的貢獻,而能做出這樣級別的貢獻,要求一個人有顛覆性的、或者說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兒時的天份往往意味著三件事:超前性、學習方式的特異性、超強的內推力。比如一個在數學方面有天份的孩子,他往往比同齡人更早的顯示出對數字或者圖形的理解力,他學數學的方法往往和其他孩子不一樣,而且他對數學特別有熱情,自己會推著自己去學。他之所以會用異於常人的方式來學數學,是因為他對此有他自己的理解,他的熱情讓他很自然的自己去挖掘學習的方式,這些其實就是他與生俱來的一種創造性。可是如果爸媽在培養孩子的數學時,只注重不斷的學習與練習,他會比同齡人更快、更早的學習很多數學知識,卻未必能夠持續發掘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太多的算法給他學、給他練,他倒忘了自己另類的想法。

少點規矩、多點享受

2011 年有一份研究發現,那些很有創造力的孩子家裡,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父母在家不立規矩、或者立很少的規矩,平均每家少於 1 個;與此相對的是,其他孩子家裡,平均每家要有 5 個規矩。專家們認為,正是這些規矩,束縛了孩子的創造力的發展。有天份的孩子也是一樣,規矩一樣會束縛他的創造力。所以專家們呼籲,爸媽應該退後一步,少給孩子制定計劃和規則,讓他們內在的推動力牽引著他們自己往前走。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鼓勵家長不要去針對孩子的天份進行有意識的培養,畢竟不管再厲害的天份,沒有後天的勤奮努力,仍舊無法開花結果。這只是提醒爸媽們,在孩子努力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要盡量的讓孩子享受其中,因為如果他能持續的在這個事物中尋找到樂趣,他的內推力就不會喪失,他的創造力也不容易被限制。而要讓孩子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就需要父母有更多的彈性,別用死板的規則捆住孩子。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nytimes.com/2016/01/31/opinion/sunday/how-to-raise-a-creative-child-step-one-back-off.html?_r=1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207/s15326934crj0801_1?redirect=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1118367377.ch15/summary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cproppe/4288097183

小學生.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馨力陽.in媽咪.育兒新知》
當代社會的「傷仲永」
網址:

https://www.in-parents.com/babynews/142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