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狗.jp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寓言產生於春秋末期,形成於戰國初期。當時的寓言為「哲理寓言」,大多集中在諸子散文中,形成諸子闡述自己主張、傳達學派的思想的哲理模式。如《莊子》、《孟子》、《韓非子》。兩漢寓言屬於「勸誡寓言」,治國者為求長治久安之道,透過寓言的形式,來宣導歷史傳承與教訓,使人們知所遵循或引以為戒。如劉向《說苑》。魏晉南北朝為過渡性寓言,在內容形式上逐漸轉趨獨立,不再依附於史籍散文中。如邯鄲淳《笑林》。唐宋為「諷刺寓言」,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主要針對政治或人事進行批判,如柳宗元〈三戒〉。明清為「詼諧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如劉基的《郁離子》。

劉基《郁離子》,全書共十八篇,一百九十五章,藉寓言以說明不同道理。本文是一篇詼諧寓言,故事中的主角,脾氣暴躁,每次吃飯動輒怒斥僕人,甚至胡亂擲物出氣,行為粗魯無禮,對人極不尊重。如此行徑,自然令人反感厭棄,旅店主人於是透過贈送一條狗作諷刺,用狗「且食而且嗥」的模樣,暗喻主角粗魯野蠻的行為與狗無異,說明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會回報以尊重;反之,出言不遜,隨意謾罵,則必然引起他人反感,到頭來被人鄙夷,反受其侮。

作者將人與狗類比,暗示故事中的齊人為禽獸,的確極盡羞辱之能。文末引用兩段《孟子》的話,點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寓意,說明福禍榮辱,皆由自取;並進一步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批評某些人只求滿足於物質生活,卻忽略自身的人品修養。為人處事應當謙厚,懂得互相尊重,才能獲得別人尊重。若不知尊重他人,自然亦不會獲得別人尊重,最終反遭侮辱,或因而錯失某些機會,皆可謂自食惡果。

憤怒.png
(圖片引自網路)


詬食

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館人厭之,忍弗言。

將行,贈之以狗,曰:「是能逐禽,不腆以贈子。」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主人詬於上,而狗嗥於下,每食必如之。一日,其僕失笑,然後覺。

郁離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又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 。」斯人之謂矣。


【文章出處】
《郁離子》
詬食
原作者:劉基(劉伯溫)


狗.png
(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齊人有好詬(辱罵)(吃飯)者,每食必詬其僕,至(甚至)壞器投匕(勺、匙之類的用具)(筷子)無空日(從無一天間斷,沒有一天不是這樣)
譯文:
齊國有個人,喜歡邊吃邊罵人,每次吃飯時總會辱罵他的僕人,甚至罵到丟擲勺子與筷子,毀壞器皿,,從無一天間斷。

◎生氣的人,應該照鏡子好好看看鏡中生氣的自己。
文中主角每逢飲食,動輒怒斥奴僕,甚至摔壞器物、扔擲匕箸,足見脾氣暴躁,毫無自省自制的能力。

◎每個人都如故事中的齊人,都有個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盲點。
◎「必」字說明了主角無法從其固化反應中跳脫出來,始終陷於這種行為模式而不可自拔。


館人(旅店主人)厭之,忍(忍耐)(不)言。
譯文:
旅店主人很討厭他,只是一直忍耐不說。
◎有些事別人不會明說,若不能主動反省覺察到自己的問題,那麼自己常常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
◎故事中的「館人」象徵社會上的大多數人。


猩猩.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二)

將行(離開),贈之以狗,曰:「是(這。此代指狗)能逐禽,不腆(謂禮物不豐厚。此為贈人禮物之謙詞。腆,音ㄊㄧㄢˇ,豐厚)以贈子(你)。」
譯文:
直至齊人將要離開,旅店主人才送他一條狗,說:「這條狗能驅逐禽獸,算不上什麼厚禮,謹送贈給您聊表心意。」

◎旅店主人特地贈狗予齊人,此狗「且食而且嗥」與齊人「好詬食」的行徑如出一轍,藉以諷刺他凶暴又無知的醜態。

◎表面上是推崇禮敬,實際上為嘲諷貶抑。

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
譯文:
齊人走了二十里後停下來吃飯,召喚狗來陪他一起吃。

狗嗥(音ㄏㄠˊ,獸類吼叫聲)而後食,且食而且嗥。主人詬於上,而狗嗥於下,每食必如之(如此)
譯文:
這條狗先是一陣吼叫,然後才進食,邊吃還會邊叫。結果,主人在上面辱罵,狗也在下面吼叫,每餐都必定如此。


一日,其僕失笑(忍不住笑了出來),然後覺(察覺、覺醒)
譯文:
有一天吃飯時,僕人忍不住笑出聲來,齊人這才察覺到自己的可笑之處。

◎作者批評時弊,表達己見,不作抽象說教,而是巧妙運用講故事的手法,用生動具體的形象與情節,引人聯想,發人深思。
◎在商場上,不管是老闆或客戶請吃飯,吃下去的不只是飯,更是談生意的結果,這種場合如果失禮了,或是吃相難看,往來對象絕對不會明說「你的動作讓我很不舒服」,對方只會選擇不再跟我們合作。這些我們不自知的事如果等老闆、客戶或對面約會的人明說,付出的學費將會很貴

◎比較:世說新語「絕妙好辭」中,曹操的「乃覺三十里」。

猩猩.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

郁離子(作者自稱)曰:「夫(音ㄈㄨˊ,發語詞,無義)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說明人不知自重,自輕自侮,自然就會遭人侮辱與輕視)
譯文:
郁離子說:「一個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招致侮辱的言行,然後別人才會侮辱他。」

◎文末作者直接點出寓意,說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筆鋒既辛辣又帶風趣,令人莞爾。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孟子此言說明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又曰:「飲食之人,則人賤(瞧不起)之。」
譯文:
又說:「只懂得吃飯(而不注重品德修養)的人,別人就會看輕他。」

◎《孟子.告子上》:「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
◎孟子此言說明人生追尋的境界有貴賤與小大之別,養大體,才能成為大人;有些人只滿足於卑小的口腹之欲,而不知去追求崇高的心志,自然遭人鄙視。
◎人如果只會吃吃喝喝,卻不知禮義廉恥,那和牲畜又有和區別?


斯人(這種人,指文中的齊人。斯,此)之謂矣。
譯文:
就是在說這種人吧。
◎故事中的「齊人」、「斯人」,其實也在說我們自己,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齊人」。


面對自己.jp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