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文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告誡人們要勇於克服困難。是《孟子》一書的知名篇章。
無論人才與國家,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逆境的作用不可小視;而國家的治理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以及鄰國的侵擾,國家就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才能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曾有擔當大任的準備。安逸享樂,在溫室裡成長,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在困難面前會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失敗滅亡。
上圖:孟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一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文章出處】
《孟子》
〈告子上〉
原作者:孟軻
註釋翻譯
舜發(起,發跡)於畎畝(音ㄑㄩㄢˇ ㄇㄨˇ,田間。畎,田間水溝)之中,傅說(商武丁時政治家。說,音ㄩㄝˋ)舉於版築(營建築牆的工人,泥水匠)之間,膠鬲(商紂時政治家。鬲,音ㄍㄜˊ)舉於魚鹽(販賣鹹魚、私鹽)之中,管夷吾(管仲,(春秋時代齊國政治家))舉於士(士師,獄官,屬於底層小公務員),孫叔敖(春秋時代楚國政治家)舉於海(海邊),百里奚(春秋時代秦國政治家)舉於市(市集)。
譯文:
舜在田間種地被舉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小販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舉用;孫叔敖隱居濱海被舉用;百里奚從市集中被舉用。
◎孟子一口氣列舉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傑出人物出身卑微、從貧賤中發跡為例,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他們付出非同尋常的代價,在艱苦環境中經過一系列的磨練,吃各種各樣的苦,這些聖賢日後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說明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都須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此)人(一作:斯人)也,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其體膚,空乏(缺乏資財,即貧困)其身,行(所作所為)拂(戾,背戾,即不順遂)亂(擾亂)其所爲,
譯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交付給這個人時,必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身體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
◎這些名人豪傑,都是從社會最基層熬過來的,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是能人,而是經歷無數的風雨磨難,淬鍊成材。
所以(為的是,表目的)動(使......震動,使......驚動)心忍(堅忍)性,曾(增)益(加)其所不能。
譯文:
為的是用這些方法激發他的志氣,堅忍他的性格,增加他原本不具備的能力。
◎開篇列舉的大量事例,為文章結論的歸納提煉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在修辭上,本文要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極力鋪敘,反襯人生成功之不易,形成強烈的震撼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論證方法,本文有主有次,有正有反,由個別到一般。
人恆(常常)過(犯過),然後能改。
譯文:
人常常犯下錯誤,以後才會改正。
◎此處寫的是「生於憂患」。這是一組並列複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後半寫「生」。
◎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
困於心,衡(通「橫」,梗塞不順)於慮,而後作(振作)。
譯文:
心志困頓不暢,思慮梗塞不通,然後才能奮發振作。
◎此處寫的是「生於憂患」。這是一組並列複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後半寫「生」。
徵(徵驗,顯露。表現)於色(臉色),發(發覺)於聲,而後喻(明白,瞭解)。
譯文:
察看人家的臉色表現,發覺對方的聲音變化,然後才能警悟知曉別人的想法。
◎此處寫的是「生於憂患」。這是一組並列複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後半寫「生」。
入(在裡面,此指在國內)則(如果)無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拂,音ㄅㄧˋ,通「弼」,輔佐),出(在外面,此指在國外)則(如果)無敵國外患者,國恆(常常)亡。
譯文:
一個國家若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常常就會滅亡。
◎由個人推展至國家。個人如此,國家也同樣如此。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寫的是死於安樂。如果在內沒有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成威脅的敵國,那麼在這種寬鬆平和的國家裡,國君便整日耽於安樂,而安樂的結果,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然後才知道,憂患的環境使人和國家生存,沉迷安逸享樂的環境使人和國家走向滅亡。
◎憂患可以使人發奮,安樂反而使人鬆懈鬥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是生活深刻的哲理。這也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所提出體現儒家奮發有為思想的著名論斷。
- May 19 Thu 2022 23:19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翻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