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jpg
上圖:孟嘗君(劇照)


題解

〈讀孟嘗君傳〉是一篇讀後感,爲中國最早的翻案文章,作者王安石。文中主旨在於翻案說明以養士聞名的孟嘗君,其實不能得士。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個著名成語:雞鳴狗盜。

全文不足一百字,嚴勁緊束,而轉折凡四層,筆力之絕,以峭拔的氣勢,跌宕變化的層次,可謂尺幅千里,爲著名的短篇古文傑作。


本文也啟示世人一個道理:讀史而不為傳統習俗之見所束縛,敢於以懷疑的眼光去探索問題,這種精神是可取的。

延伸閱讀:

王勝: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孟嘗君
歐陽聖恩:戰國四公子之一----雙面人孟嘗君

孟嘗君.png
上圖:孟嘗君(劇照)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文章出處】
《臨川先生文集》
讀孟嘗君傳
原作者:王安石


孟嘗君.png
上圖:孟嘗君(劇照)


註釋翻譯

世皆稱(稱頌,讚揚)孟嘗君能得士(賢士,有才能的人),士以(因為)(緣故)(投奔,投靠)之,而卒(最終)(依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譯文:
世人都稱頌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爲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最終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為一立,開門見山提出議論的中心問題,即孟嘗君能不能得士?

◎孟嘗君自秦國逃歸齊國,《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詳細生動的描述,是歷史上一個情節曲折令人愛讀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這篇文章中,沒有引用孟嘗君自秦逃歸齊國故事中的任何情節,而是抓住最本質的內容,從「雞鳴狗盜」成語著筆,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筆墨。
◎「雞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讀來并不使人感到重複累贅,反覺抑揚頓挫,可見王安石用詞的精妙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嗟乎!孟嘗君(只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首領)耳,豈(哪)足以言得士?
譯文:
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羣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值得說得到了賢士!

◎「嗟呼!孟嘗君特雞嗚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為一劈,陡然一轉,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看法,提出了作者對孟嘗君的評價,即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
◎孟嘗君門下食客數千,什麼樣的人都有,既有雞鳴狗盜之徒,又有如馮諼之類的人物。

延伸閱讀:

「雞鳴狗盜」典故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節錄)》(原文+解析)

不然(否則)(擁有)齊之強,得一士焉,宜(應)可以南面(稱王)而制(制服)秦,尚(還)(何必)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譯文:
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當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着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為一駁,駁「孟嘗君能得士」,駁孟嘗君「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緊扣主旨,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證明孟嘗君是不能得士。
◎可見,王安石所說的「士」,不是僅僅「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遠大、為國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為國立功、為民謀利的人才算「士」,而為自己或為某一個人謀利的人並不算「士」。這從他的〈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看出,王安石所謂「士」,是像他那樣能為國興利、膏澤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來,單純為主子的個人安危榮譽出謀劃策奔波效勞的人,如馮諼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


(音ㄈㄨˊ,發語詞)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來)也。
譯文:
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真正的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啊!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為一斷,斷「士以故歸之」,斷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辯。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駁,一斷,一波三折,嚴謹自然,完整統一,強勁峭拔,極有氣勢。
◎王安石非常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反對過於雕鏤的文辭,主張「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給祖擇之書云:「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已。」本文謀篇布局嚴謹自然,遣詞造句也極其簡練,文簡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適用為本」的行文用詞原則。全文不滿百字,被歷代文論家評為「千秋絕調」,譽為「文短氣長」的典範。
◎「雞鳴狗盜之徒」不算「士」,固無疑義。問題是「馮諼(又作馮驩)」之類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據《戰國策》和《史記》的記載,馮諼確實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為孟嘗君「市義」,使孟嘗君罷相回薛時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他替孟嘗君經營「三窟」,使孟嘗君重返相位,而且「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但也僅此而已。孟嘗君為相數十年,在治國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績呢?馮驩作為孟嘗君的主要謀士,在治國安民方面給孟嘗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矯詔以債賜諸民」在客觀上減輕了薛地人民的負擔外,還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呢?而且「市義」也好,「三窟」也好,並不是為了國富民強,而是為了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至於三次彈唱「長鋏歸來乎」更不是為了富國強民,而只是為了自己生活上的滿足。──正是根據馮諼的所作所為,王安石把馮驩之類逐出了「士」的範疇,而歸之於「雞鳴狗盜之徒」。在王安石看來,馮諼和「雞鳴狗盜之徒」是同類,他們之間的差別,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而已。當孟嘗君滿足了馮諼「食魚」、「乘車」的要求後,馮諼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嘗君客我」──這不是一個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嗎


【解析出處】
《漢語網》
讀孟嘗君傳.賞析
(編按:內容重新編排,文字略作修改)
網址:
https://www.chinesewords.org/poetry/72432-363.html

王安石.jpg
上圖:王安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