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斗拱(圖片引自網路)
傳統建築大木作結構配件說明
配合課程:郁離子選(魯般)、訓儉示康
上圖:魯班經(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魯班(圖片引自網路)
(一)大木作與小木作
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分成大木作與小木作。
大木作,又稱大木匠,是指木建築結構體的架構營造工藝,此詞最早見於宋代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如楹樑、斗栱、瓜筒。
小木作指建築雕花裝修,如門窗、雀替、藻井、匾聯、神龕、樓梯、欄杆等。
上圖:魯班尺(圖片引自網路)
(圖片引自網路)
(二)挑大樑、執篙尺
大木作師傅,是指能從業主的意思與預算中,擬定作業的計劃,擔任設計建築物以及僱用其他工匠與工人的總領導者。
出師的大木作師傅,稱作挑大樑、執篙尺,相當於今日所稱的建築師。
傳統建築施工中,篙尺是指設計樑柱與各式個件的規範標準。一位能夠獨立設計龐雜的建築架構、木構造的各式卡榫,同時遵守坐向吉凶、對照尺寸規範的篙尺,如此具備「落篙」能力的大木匠師,被稱為能夠「執篙」的匠師。
(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傳統建築構件(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傳統建築構件(圖片引自:龍騰版技高國文(二))(圖片經後製處理)
上圖:傳統建築構件(圖片引自:東大版技高高中國文(二))
上圖:傳統建築構件(本站繪製)
(三)傳統建築大木作結構配件
1.與地面呈垂直(豎立)的構件:柱、楹、梲
柱=楹(音ㄧㄥˊ):屋中直立以支撐樑的粗木或石柱,與地垂直。如:龍柱、楹聯(刻在柱上的對偶聯句)
梲(音ㄓㄨㄛˊ)=瓜:樑上方豎立的短柱,用以支撐屋頂。台灣廟宇建築稱此為「瓜筒」或「瓜柱」,簡稱為「瓜」。如:司馬光〈訓節儉示康〉:「山楶藻梲」。
2.與房屋正門方向相對(垂直)的構件:樑、椽、桷、榱
樑=通:架在柱上,與柱垂直,與正門方向相對,用以穩固柱的長形木料。樑上架梲,用以支撐屋頂。台灣一般廟宇建築多採「二通三瓜式」(二通樑+三瓜筒),少數大型廟宇採「三通五瓜式」(三通樑+五瓜筒)。如:餘音繞樑、樑上君子。
椽(音ㄔㄨㄢˊ)=桷(音ㄐㄩㄝˊ)=榱(音ㄘㄨㄟ):與屋頂最高的正樑垂直,由高處往低處傾斜的木料,與正門方向相對,用以覆蓋屋頂。如:大筆如椽。
3.與房屋正門方向相同(平行)的構件:棟、甍、檁、桁
棟:又稱脊樑、正樑、大樑、主樑,是整間房屋最高的樑木,與正門方向平行,與其他屋內之樑垂直。上樑是指東亞傳統文化中,安裝屋頂最高那根大樑時所舉行的儀式,在古代中國民間建房遷居民俗從選址、動土、立中柱、上樑、立門、竣工、遷入一系列儀式中,上樑最為重要。房主在上樑祭祀後設宴款待眾匠人,與其他出資出力參與者,以及前來道賀的賓客。
甍(音ㄇㄥˊ):屋脊。
檁(音ㄌ一ㄣˇ)=桁(音ㄏㄥˊ):架在柱上,位於樑與樑之間,與正門方向平行,撐起檁、桁而與之垂直。
楣:門框的上橫部分。如:光耀門楣、倒楣。
上圖:枋(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枋(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枋(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枋(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枋(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枋(圖片引自網路)
3.與房屋正門方向或相同(平行)、或相對(垂直)的構件:枋
枋:在柱之間起聯繫和穩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構件,是較小於樑的輔材,截面為矩形,是方柱形的橫木,隨樑或檁而設置,枋的位置不同稱謂也不同。
壽樑:面對建築物寬面,與房屋正門方向相同,與屋脊平行之枋,台灣本地稱為壽樑。
上圖:斗拱(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斗拱(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斗拱(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坐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方形米斗(圖片引自網路)
(四)傳統建築斗拱結構配件:
1.凹面向上的構件:升、斗、櫨、栭
升=小斗:在「拱」和「翹」(或「昂」)的相交處,拱的兩端與上層的「拱」之間的方斗形立方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升」而得名,體形較小。「升」只承托一個方向的重量,開一字口。
斗:在「翹」的兩端,位於上下兩層翹(昂)之間,承托拱、昂的方斗形立方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體型比「斗」大(編按:在容量單位中,斗大升小)。
大斗=坐斗=櫨斗=櫨=栭(音ㄦˊ):一組斗拱中最下部的承托構件,體形較大。「大斗」承受整組斗拱全部重量,開十字口。
2.與房屋正門方向相同(平行)的構件:拱
拱:形如弓,與建築物寬面平行,與「翹」、「昂」垂直相交,種類很多。
3.與房屋正門方向相對(垂直)的構件:翹、昂
翹:形式與「拱」相同,方向與拱垂直,因向前後伸出翹起而得名。
昂:「翹」向外的一端特別加長,斜向下垂。
杙(音ㄧˋ):小木樁,組成斗拱的物件之一。
影音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6%97%E6%8B%B1+%E5%BD%B1%E7%89%87&sca_esv=9a34e8c41d0ab117&sca_upv=1&rlz=1C1CHBD_zh-TWTW1081TW1081&tbm=vid&prmd=ivsnmbtz&ei=g2diZsKNGPqxvr0P3OuM0Ac&start=10&sa=N&ved=2ahUKEwiC2_K_sMiGAxX6mK8BHdw1A3oQ8NMDegQIBRAW&biw=1536&bih=715&dpr=1.25#fpstate=ive&vld=cid:828cd32c,vid:0VwXsfdhhwU,st:0
上圖:斗拱分解圖(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斗拱分解圖(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枅(圖片引自網路)
(五)傳統建築其他結構配件:
枅(音ㄐㄧ):柱上撐起樑的方木。
雀替=插角:位於樑與柱、枋與柱之間交角處的三角形構件,具有穩定直角及裝飾功用。
延伸閱讀:
古建築細部之美----漫談「斗拱」
曾宥源、楊裕富:傳統工匠中大木的解說與題問
上圖:雀替(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雀替(圖片引自網路)
(六)傳統建築興建過程:
1.地基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選定基地後,此階段最重要的儀式為「動土」,表示正式開始興建。但要注意的是,「動土」用在陽宅(活人所居),「破土」用於陰宅(墳墓)。
2.柱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立「柱」使萬丈高樓平地起。
3.樑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樑」的搭建,讓原本孤立的「柱」,由點而線。
4.梲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為順應屋頂斜面,「樑」上再豎立「梲」(相當於「樑」上的「柱」),逐漸內縮並逐漸升高。
5.再上樑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為順應屋頂斜面,「梲」上再豎立「樑」,樑與梲的搭配逐漸內縮並逐漸升高,表現出屋頂尖角雛形。
6.安壽樑(上樑)
(本站繪製)
說明:壽樑位於建築入門的顯目位置,重要性僅次於屋頂大樑,是平行於屋面的枋,上面常掛匾額。
7.枋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枋」的搭建,讓原本孤立的「柱」、「柱」,彼此由線而面,組織成建築物的底部完整骨架。
8.再上梲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為順應屋頂斜面,「樑」(二通)上再豎立最後一排「梲」,準備收尾。已表現出屋頂尖角外型,此位置已接近屋頂最高處。
9.桁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桁」平行於屋面,由低而高,桁的搭建,讓建築頂部(屋頂)完整骨架逐漸成形。
10.上大樑(棟)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梲」上最後再架上「棟」(大樑),成為屋頂最高處的屋脊,棟與屋面平行,至此建築的主架構已完成。此階段最重要的儀式為「上樑」。
11.椽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桁與桁之間上再架上密集的「椽」,由高而低,椽與桁相交,與屋面垂直。
12.椽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屋頂另一側也架上「椽」,由高而低,準備覆蓋屋瓦。
13.鋪瓦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桁與椽架好後,陸續準備鋪瓦。
14.築牆,上門楣
(本站繪製)
上圖說明:屋架四周築牆,開門坐向,門框上「椽」,建築落成。
上圖:斗拱(圖片引自網路)
(七)結論:大材與小材
大材:棟、樑、柱、楹(相當於整座建築的脊椎骨、最主要骨架)
中材:椽、榱、桷、桁、檁、枋……(這些是建築次要構件,介於大材與小材二者之間,與大材相比屬於小材,或可歸入小材)
小材: 梲、枅、杙、栭(大斗)、斗、拱、升(小斗)、翹、昂……(這些相當於整座建築更次要構件或小螺絲釘)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說明】
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