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jpg
上圖:青苦瓜(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出自《誠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學家劉基(劉伯溫)為朋友章溢的書齋所作的記。章溢,字三益,龍泉(今浙江龍泉縣)人。元末不受官,隱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

文中著眼在一個「苦」字,人處苦地,動植物亦具苦性,在無往而不苦中,主人卻樂在其中。文章最後揭示原因,說明了「苦樂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樂,具有辨證的觀點。並進一步點明:「天之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則更深一層上說明了命名「苦齋」的深意。文短意豐,見解獨特。


中藥.jpg
上圖:以苦寒著稱的幾味中藥(圖片引自網路)


苦齋記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蒼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雲,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於是鮮支、黃櫱、苦、側柏之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地黃、游冬、葴、芑之菜,櫧、櫟、草斗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採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其檟荼亦苦於常荼。其泄水皆齧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而室焉。攜童兒數人,啟隕籜以藝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實。間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先生之言曰:「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於華堂之上,口不嘗荼蓼之味,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顛沛生於不測,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腸,不可以實疏糲。藉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藋,雖欲效野夫賤隸,跼跳竄伏,偷性命於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趙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劉子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文章出處】
《誠意伯文集》
苦齋記
原作者:劉基


黃連.jpg
上圖:黃連(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
譯文:苦齋,是章溢先生隱居的住所。


室十有二楹(指房間,屋一間為一楹),覆之以茆同「茅」,茅草),在匡山之巔。
譯文:
那室內有十二根直柱支撐,上頭覆蓋茅草,坐落在四面高中間低形如筐子的之巔上。


匡山在處(處州府,治所在浙江麗水縣。龍泉縣屬處州府管轄)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劍溪之水出焉。
譯文:
匡山位在浙江處州西南方二百里處,劍溪之水從此處發源。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山崖)皆蒼石,岸外而臼中其山四邊高中間低)
譯文:
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岩頂山崖都是蒼森巨石,四邊高而中間低陷。

其下惟白雲,其上多北風。
譯文:
山下多白雲繚繞,山上則多北風。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譯文:
由於風從北來,因此柔和的少而苦寒的多,所以生長於此的植物,其味也都甚苦,而苦味的植物卻能在這困苦的環境中活得很快樂。


中藥.jpg
(圖片引自網路)



(二)

於是鮮支(梔子,常綠灌木。果實可入藥,味苦)、黃櫱(又名黃柏,落葉喬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藥用,味苦寒)、苦(又名黃楝,落葉喬木,可入藥,味苦)、側柏(常綠喬木,可供藥用,味苦澀)之木,黃連、苦杕、亭歷(也作「葶藶」,草本植物,子可入藥,味苦)、苦參(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實可入藥,味苦)、鉤夭(又名鉤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之草,地黃(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種苦菜)、葴(即酸漿草,也叫「苦葴」)(一種苦菜)之菜,櫧、櫟、草斗(橡子)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群聚)布而羅生焉。
譯文:
於是,鮮支、黃櫱、苦棟、側柏等樹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等草,地黃、游冬、葴芑等之菜蔬,櫧櫟、草斗的果實,楛竹的筍,同類的植物莫不到處分布,密布繁殖而糾結雜生。


野蜂巢其間,採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
譯文:
野蜂營巢於這些植物枝葉之間,採花粉作蜜,其蜂蜜的味道也是極苦的。山中方言稱此蜜叫黃杜。

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治)積熱,除煩渴之疾。
譯文:
剛入口時,口感特別苦,久了就覺得苦後回甘,能消暑去熱,且能除去燥熱心煩等疾病。

其檟荼亦苦於常荼(苦茶樹。荼,「茶」的古字)
譯文:
其中有種植物叫檟荼的,也是非常的苦。

其泄水皆齧石出(石縫間穿石而出。齧,咬),其源沸沸(水騰湧貌)汩汩(水急流發出的響聲),瀄滵(櫛滵,水疾流貌)曲折,注入大谷。
譯文:
平常這苦味都由根部排出於泉水中,再穿鑿石縫往外流出。其泉水源頭沸沸湯湯,滔滔汨汨,縝密而曲折的注入大山谷裡。

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吹沙,魚名,常張口吹沙,故名),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譯文:
水中有一種多斑紋小魚,遊動之間,伴隨著如吹沙之狀,入口味苦而微帶辛辣,食之可以清醒宿醉解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低窪地)而室焉。
譯文:
由於這座山離人們居處的地方較遠,惟有章溢先生樂於賞游,和跟從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歸之艱苦和勞累,因此,他們便攜帶童僕數人,選擇岩巔低陷之處在這裡築室而居。


攜童兒數人,啟(開闢,掃除)隕籜(隕籜,落下的筍殼)以藝(種植)粟菽(豆類),茹啖(吃)其草木之荑(草木始生的芽)(果實)
譯文:
在這裡,他們拾取山中收積的脫落的筍殼,和自己種植的一些豆類,及樹草的嫩芽,吃這些草木之果實或拿來作藥用。


間則躡屐(踏著木底有齒的登山鞋)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
譯文:
有了閒暇,就緩步慢行攀登崖岸,倚在修長的竹木林間長嘯,或下臨清溪泠泉玩賞。

樵歌出林,則拊(擊打)石而和(唱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譯文:
聽聞密林中有樵夫傳出歌聲,就拍打著岩石而附和歌唱。這些人所做所為給他們自己所帶來的快樂,是常人所無法理解的。


黃連.png
上圖:黃連(圖片引自網路)


(三)

先生之言曰:「樂與苦,相為倚伏(互相依存)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多少)哉!
譯文:
用章溢先生的話來說:「樂與苦,彼此依賴、相輔相成。人們只知道快樂是樂,卻不知道苦也能為樂,人們只知道樂其所樂,去不知道苦也是由樂帶來的,這樣一來,苦與樂,距離又有多遠呢!

今夫膏粱之子(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穀。膏粱謂精美的食物),燕坐(安坐)於華堂之上,口不嘗荼蓼(音ㄊㄨˊ ㄌㄨˋ,野菜)之味,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僕役。古代把人分為十等,輿為第六等,隸為第七等),是人之所謂樂也。
譯文:
今有富家子弟,他們安坐於華美的堂屋之上,絕口不吃荼蓼之類的苦味,身體沒經歷農事田畝操勞之苦,睡覺蓋的是厚重的被褥,吃的是珍饈美饌,進出必定乘輿坐轎,有僕隸侍候,他們這樣的生活經歷,正是人們所說的樂事吧!


一旦(假設有一天)運窮福艾(盡,停止),顛沛(挫折)生於不測(意外),而不知醉醇(醇酒)(音ㄩˋ,飽食)肥之腸,不可以實(充)疏糲(粗劣的飯食)
譯文:
可是有朝一日,他們的好運到了頭,福氣終止,挫折困頓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他們醉於醇酒、飽於肥肉(挑肥揀瘦)的腸胃,是不可能充塞這種粗劣的食物的。

(音ㄐㄧㄝˋ,鋪墊)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藋(用蓬蒿、藋草來墊蓋。御,鋪墊。藋,音ㄉㄧˊ
譯文:
他們早已習慣柔軟被子覆蓋的軀體,是不可以蓋那些以蓬草蘆葦填充的薄被的。

雖欲效(效法)野夫賤隸,跼(曲,屈)跳竄(藏匿)伏,偷性命於榛莽(草木叢生的地方。榛,音ㄓㄣ而不可得,
譯文:
雖然,他們也想過著粗野挑夫、低賤皂隸的平凡生活,但他們想靠勞力整日屈身跳躍、竄高伏低,苟全性命於艱難貧苦的惡境中,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想像苦樹那般生活,可但他們卻喪失了苦樹那般的生存能力。

(豈,難道)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
譯文:
這不正是由於過去太貪圖享樂,而為今天帶來的痛苦嗎?


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譯文:
所以孟子說:『天之將降大任於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趙子曰(古書作孔子語,此處作「趙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誤):『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譯文:
孔子又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孟子.告子下》:「天之將降大任於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劉向《說苑.正諫》、《孔子家語.六本》:「孔子曰:『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
譯文:
他人視之為苦的事,而我視之為樂,而這後來之樂,是我先以苦換來的(只知貪圖享樂,以後就是我的苦)。

吾聞井以(因)甘竭,李以(因)苦存,夫差以(因)酣酒亡,而勾踐以(因)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譯文:
我聽說甘甜的井水先被眾人加速汲取而乾涸竭盡,緊挨路邊而沒採摘的李子,多是味苦無用的李子。夫差因沉迷酒色而亡國,而勾踐因臥薪嘗膽而興邦,不都是依循這『苦樂相倚伏』的例子嗎?」

◎《莊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中藥鋪.png
(圖片引自網路)


(四)

劉子(作者自稱)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譯文:
聽完這些話,我悟出了一些道理,所以將其室取名為「苦齋」,寫下這篇〈苦齋記〉。


中藥.jp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