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秋雨.png
上圖:余秋雨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余秋雨以「文化散文」的寫作奠定文壇地位。這種「文化散文」是在寫作中將歷史、文化,融入其旅行文學的一種文體風格。

余秋雨喜歡獨自旅行,而他去得最多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地方。他喜愛山水,但是他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從一般旅行記遊,晉升到更高層次,思考人與自然、文化的關係,從中深入體會個體的生命價值

文化散文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風格上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其最大的特徵是抒寫文化名人、自然與社會風物,或是從歷史掌故中,進行獨到深刻的分析。日本朝日新聞稱余秋雨為「至今走得最遠的文化旅行家」。


余秋雨的獨特之處在於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結合的文化散文,藉由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字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知識、文化認知。其文字情懷細膩,富有感染力。

余秋雨「文化散文」特色如下:


一、濃厚的文化氣息與滄桑的歷史氛圍

1. 從《文化苦旅》開始,余秋雨就以「文化散文」的寫作奠定了在文壇的地位。

 
2. 散文處處流露出濃厚的文化氣息與人文色彩,把文化反思和秀麗的山水融合一體,在山水和文化間為自己的情感和盼望,找到契合點。

3. 由於對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的追溯、思考與反問,充滿了深情,使他面對歷史總不免有一份滄桑感,由歷史引到人生,他的文化散文特別有一種在滄桑中沉思的氛圍
 
二、知性、感性兼具且相互烘托

1. 以一種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思索模式,喚醒讀者的歷史與文化意識。

 
2. 敘述時運用流利的語言層層撥開艱澀的民族心理的議題,並投入自己對家國、對民族文化無限的感懷與情思,彷彿將苦難的大地捧在手掌心省思。
 
3. 把知性的議題與抒情的感懷融而為一,成為情中寓理、理中含情,有著知性、感性兼具且相互烘托的寫作特色。

三、重視劇場效果與歷史的影像化,善於建構故事場景

1. 余秋雨的散文,以「還原」歷史現場為書寫路徑,在敘事策略上特別注重「影像化」的處理。他的散文有空間畫面的呈現,也有歷史時間的曲折變化。

 
2. 余秋雨善於建構故事場景,散文中運用傳奇性很強的故事,透過描繪故事成為議論的基石與線索,使全文充滿曲折、迭宕,擴大閱讀張力。他喜歡運用「場景」引發讀者感受,具體場景的描繪與想像,使他的散文具有「戲劇性」效果
 
3. 大陸學者欒梅健說:「他放棄了戲劇,然而他不曾料到,戲劇卻不自覺地成就了他的文學。」

四、文字灑脫典雅,自成一格的「秋雨體」

1. 余秋雨的散文語言灑脫典雅,表述富有詩意。

 
2. 白先勇推崇余秋雨的散文說:「余先生的這幾本文化散文,回復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傳統,就像蘇東坡、歐陽脩的散文,一方面篇篇都是美文,一方面又是深沉的知性探討。余先生繼承了這個傳統,回復了散文應有的尊嚴與地位。」(傾聽秋雨)
 
3. 大陸作家徐林正在文化突圍中指出:「每隔一兩行就有一個鮮活的語詞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個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議論。」「秋雨散文是一組組特寫,是歷史文化深處的特寫。這就是秋雨散文的『體』。」余秋雨能「把視角從當前拉回到古代,從突發性的新聞轉向積澱性的文化,從現實人事的外部表現深入到歷史人物的心理世界。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風雨天一閣、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千年庭院、流放者的土地、抱愧山西中清楚地感受到,這些篇章,恰恰是標準的秋雨散文。這種散文體可以稱為『秋雨體』。」

余秋雨.jpg
上圖:余秋雨


【文章出處】
《高中國文教師用書》(康熹出版)
〈陽關雪〉
(編按:文字重新編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