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jpg
上圖:穀雨一過,就是夏天的開始


題解

本文選自
《水問》。絕句,原本是一種短而有味的近體詩,每首四句、講究平仄格律,本文以此「蟬」為主角,描述在熱鬧的夏季裡,節奏明朗、音色優美、餘韻無窮的蟬聲。

文中描述作者在大學時代上課時,因乍起乍停的蟬聲而「驚夏」,隨之回憶起童年捉蟬之樂,並欣賞蟬聲所傳遞的如詩般的生命情調。最後,作者指出天籟始終都在,人們如果能轉換忙碌的心情,細心聆聽萬物,就能從蟬聲裡體會出生命之歌

全文旨在說明「聆聽的藝術」的意涵。作者以靈活的轉化和精彩的譬喻,盡情渲染人的聽覺感受和蟬的聲音世界,讓慣以視覺描述季節的人們,驚訝於聽覺饗宴竟能如此豐盛。此外,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細膩情思,更讓本文聲情兼備,令人回味。


蟬.jpg
上圖:蟬


夏之絕句

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
◎駢儷文,即駢文、駢體文。其特色為文辭華麗、聲韻和諧及多用典故,因多用對偶,故稱「駢文」。駢,兩馬共駕一車,引申有並列之意。儷,成雙成對。

已有許久,未嘗去關心蟬聲。耳朵忙著聽車聲、聽綜藝節目的敲打聲、聽售票小姐不耐煩的聲音、聽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啞啞的祕密聲。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
◎上古賢士許由,歸隱山林,優游自得,聽到帝堯欲讓位於己,覺得耳朵受到汙染,因而臨水洗耳。

於是,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的時候,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敲錚打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把我嚇一跳。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辨識)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多驚訝!把我整個心思都吸了過去,就像鐵沙衝向磁鐵那樣。但當我屏氣凝神正聽得起勁的時候,又突然,不約而同地全都住了嘴。這蟬,又嚇我一跳!就像一條繩子,蟬聲把我的心紮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鬆了綁;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如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不小心跌向沙灘。
◎這裡比喻四周完全被蟬聲包圍。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夜晚聽到四周的漢軍營中都在唱楚地歌謠,驚訝地說:「漢軍已完全占領了楚地嗎?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那麼多呢?」
◎古代作戰時以擊鼓指揮進攻,以敲鉦指揮收兵,此處比喻蟬聲響亮、聲勢浩大。金,指鉦類的軍樂器。
◎評點,原是對詩文進行評析圈點,這裡是指辨識、欣賞蟬聲。


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樹葉的窗,圓圓扁扁的小葉子像門簾上的花鳥繡,當然更活潑些。風一潑過來,它們就「刷」一聲地晃盪起來;我似乎還聽見嘻嘻哈哈的笑聲,多像一群小頑童在比賽盪鞦韆。風是幕後工作者,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而蟬是啦啦隊,在枝頭努力叫鬧。沒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為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錄音帶,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


蟬.png
上圖:蟬


首先撿的是蟬聲。

那時,最興奮的事不是聽蟬而是捉蟬。小孩子總喜歡把令他好奇的東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賞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唸小學時,上課分上、下午班,這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才有的優待,可見我那時還小。上學時有四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沿著河,岸邊高樹濃蔭,常常遮掉半個天空。雖然附近也有田園農舍,可是人跡罕至,對我們而言,真是又遠又幽深,讓人覺得怕怕地。然而,一星期總有好多趟,是從那兒經過的;尤其是夏天。輪到下午班的時候,我們總會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條路,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捉蟬。

你能想像一群小學生,穿卡其短褲、戴著黃色小帽子,或吊帶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鬆緊帶貼在臉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書包擱在路邊,也不怕掉到河裡,也不怕鉤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腳上一腳下地直往樹的懷裡鑽的那副猛勁嗎?只因為樹上有蟬。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樹上喊。趕快下面有人打開火柴盒把蟬關了進去。不敢多看一眼,怕牠飛走了。那種緊張就像天方夜譚裡,那個漁夫用計把巨魔騙進古罈之後,趕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
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比喻明亮熱切的雙眼)中,留下了一季的閃爍。
◎碗公帽,指國小女生所戴的帽子。帽身呈圓球形,帽沿外展,仰置時如碗,故稱。碗公,臺語稱大碗。
◎天方夜譚(ArabianNights)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天方,原指回教聖地麥加,後泛指阿拉伯。譚,通「談」。
◎符咒為用以驅使鬼神、鎮壓邪魔的符籙和咒語。符籙為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咒語為口訣。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鉛筆盒裡的小動物蟬、天牛、金龜子。有的用蟬換天牛,有的用金龜子換蟬。大家互相交換也互相贈送。有的乞求幾片葉子,餵他鉛筆盒或火柴盒裡的小寶貝。那時候打開鉛筆盒就像開保險櫃一般小心,心裡癢癢的時候,也只敢湊一隻眼睛開一個小縫去瞄幾眼。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講,我們兩眼瞪著前面,兩隻手卻在抽屜裡翻玩著「聚寶盒」。耳朵專心地聽著金龜子在筆盒裡拍翅的聲音,愈聽愈心花怒放,禁不住開個縫,把指頭伸進去按一按金龜子,叫牠安靜些;或是摸一摸斂著翅的蟬,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對長角,看是不是又多長一節?不過,偶爾不小心,會被天牛咬了一口,牠大概頗不喜歡那長長扁扁被戳得滿是小洞的鉛筆盒吧!

整個夏季,我們都興高采烈地強迫蟬從枝頭搬家到鉛筆盒來,但是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音樂盒」,蟬依舊在河邊高高的樹上叫。整個夏季,蟬聲也沒少了中音或低音,依舊是完美無缺的和音。


蟬.jpg
上圖:蟬


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

夏乃聲音的季節,有雨打,有雷響、蛙聲、鳥鳴及蟬唱
。蟬聲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絕句。

絕句該吟該誦,或添幾個襯字
(增加的新字)歌唱一番。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以優美的音色,明朗的節律,吟誦著一首絕句。這絕句不在唐詩選不在宋詩集,不是王維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牠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詩中自有其生命情調,有點近乎自然詩派的樸質,又有些曠達飄逸;更多的時候,尤其當牠們不約而同地收住聲音時,我覺得牠們胸臆之中,似乎有許多豪情悲壯的故事要講。也許,是一首抒情的邊塞詩
◎在曲調規定的字數之外所增填的字,稱為「襯字」。這裡指在絕句裡增加新字,以便歌唱。
◎自然詩派為唐代詩歌流派之一,內容多寫山水與田園,風格恬靜清樸,以韻味取勝。
◎邊塞詩為唐代詩歌流派之一,內容多寫邊塞與戰爭,風格豪邁雄放,以氣勢見長。


蟬.jpg
上圖:蟬


晨間聽蟬,想其高潔。蟬該是有翅族中的隱士吧!高據樹梢,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那蟬聲在晨光朦朧之中分外輕逸,似遠似近,又似有似無。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指心思清明無垢)的了悟。蟬亦是禪。
◎「何處惹塵埃」語出佛教禪宗六祖慧能詩偈(音ㄐㄧ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午後也有蟬,但喧囂了點。像一群吟遊詩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樹蔭下,閒散地歇他們的腳。拉拉雜雜地,他們談天探詢、問候季節。倒沒有人想作詩,於是聲浪陣陣,缺乏韻律也沒有押韻。他們也交換流浪的方向,但並不熱心,因為「流浪」,其實並沒有方向。
◎吟遊詩人為西洋中世紀末期,彈奏豎琴、吟唱詩歌的流浪詩人。

我喜歡一面聽蟬一面散步,在黃昏。走進蟬聲的世界裡,正如欣賞一場音樂演唱會一般,如果懂得去聽的話。有時候我們抱怨世界愈來愈醜了,現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實在一灘濁流之中,何嘗沒有一潭清泉?在機器聲交織的音圖裡,也有所謂的「天籟」。我們只是太忙罷了,忙得與美的事物擦身而過都不知不覺。也太專注於自己,生活的鏡頭只攝取自我喜怒哀樂的大特寫,其他種種,都是一派(一片)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後一步看看四周,也許我們會發覺整個圖案都變了。變的不是圖案本身,而是我們的視野。所以,偶爾放慢腳步,讓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隨意瀏覽一番,我們將恍然大悟: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而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聽聽親朋好友的傾訴,這是我們常有的經驗。聆聽萬物的傾訴,對我們而言,亦非難事,不是嗎?
◎天籟,指自然界的聲響,如風聲、水流聲等。籟,聲響。

樹蛙.png
上圖:樹蛙


聆聽,也是藝術。大自然的寬闊是最佳的音響設備。想像那一隊一隊的雄蟬斂翅據在不同的樹梢端,像交響樂團的團員各自站在舞臺上一般。只要有隻蟬起個音,接著聲音就紛紛出了籠。牠們各以最美的音色獻給你,字字都是真心話,句句來自丹田。牠們有鮮明的節奏感,不同的韻律表示不同的心情。牠們有時合唱有時齊唱,也有獨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牠們不需要指揮也無需歌譜,牠們是天生的歌者。歌聲如行雲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頃刻間,你便覺得那蟬聲宛如狂浪淘(沖刷)沙般地攫(音ㄐㄩㄝˊ,抓取、奪取)走了你緊緊扯在手裡的輕愁。蟬聲亦有甜美溫柔如夜的語言的時候,那該是情歌吧!總是一句三疊形容聲音婉轉迴旋),像那傾吐不盡的纏綿。而蟬聲的急促,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戛,ㄐㄧㄚˊ。戛然,聲音突然停止)而止,更像一篇錦繡文章(精美華麗的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鏗鏘字句,擲地如金石聲,而後寂寂寥寥成了斷簡殘篇(殘缺不全的書籍,此比喻「寂寂寥寥」的蟬聲),徒留給人一些悵惘、一些感傷。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
◎丹田,道家語,道家認為人身共有三丹田:眉間為上丹田,心下為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此指下丹田,由此運氣發聲,最為宏亮悠長。
◎疊,樂曲再奏一遍,這裡為轉折之意。


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

螢火蟲.jpg
上圖:螢火蟲


【文章出處】
《水問》
〈夏之絕句〉
作者:簡媜
【作者簡介】
簡媜,本名簡敏媜,台灣宜蘭人,民國五十年生。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廣告公司、文學雜誌、出版社編輯,並曾與友人合開大雁書店。現專事寫作。簡媜十六歲自宜蘭北上就讀高中,孤寂的異鄉歲月促使她開始寫作,大學時便已嶄露文學才華。早期作品文字華麗,情感充沛,後漸轉為理性冷靜。其散文題材多樣,有女性內心世界的書寫,亦有觸及宗教體悟、都市生活觀察、家族歷史探索以及社會批判等層面的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水問、女兒紅、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等十餘部散文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