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png


題解

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乃編者所加。「王道」是指王者所施行的政道,以仁義治天下,與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有別。全文旨在闡述「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之本。


梁國即魏國,本是戰國初期的強國。到了梁惠王晚期,卻連敗於齊(編按:龐涓死於孫臏之手)、秦,又受辱於楚,為報仇雪恥,乃卑禮厚幣以招納賢士。因此當孟子來到梁國,梁惠王立即向孟子請教,孟子主張治國得民之要,在於推行仁政,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然後謹修教化,如此百姓就會歸順。
 
全文以對話鋪展,有諷刺、有勸說,並提出具體辦法。且巧用譬喻,以闡發事理;善用排比,以增強氣勢。充分呈現《孟子》文章雄放奔肆的風格。

延伸閱讀:

王道之始的姊妹篇----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翻譯)

孟子.jpg


王道之始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章出處】
《孟子》
梁惠王上
原作者:孟軻


孟子.jpg

孟子.png


註釋翻譯

(一)
梁惠王向孟子請教:為何盡心於國政,人民卻不見增加?


◎此段充分顯露梁惠王傲視諸侯的心態,並揭露他對待人民的施捨心理,正可作為孟子「王道」論述的鋪墊。


梁惠王(魏惠王,魏文侯之孫,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故又號梁惠王)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自謙詞)之於國也,盡心竭盡心力)焉耳矣(焉、耳、矣,皆語氣詞,無義。焉耳矣均表示肯定語氣。另解:焉,於此,代詞)
譯文:

梁惠王說:「寡人對於國事,真是竭盡心力了。
◎梁惠王對整體自己施政充分表達自信。

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發生饑荒之年),則移其民於河東(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之地),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也是如此)
譯文:
河內發生饑荒,就把那兒的人民遷移到河東,又把河東的粟米輸送到河內。河東發生饑荒,也是如此處理。
◎梁惠王舉出部分施政實例(移民、移粟)。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多),何也?」
譯文:

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像寡人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人民沒有更少,寡人的人民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道理呢?」
◎梁惠王比較成效之後,提出疑問。

戰國.png
上圖:戰國初期形勢圖


(二)孟子以戰場上「五十步笑百步」為喻,說明梁惠王盡心國政的作為,並不比鄰國的國君強多少。

◎孟子論理,善用譬喻,他用寓言「五十步笑百步」,暗示梁惠王對待人民的心態,其實與鄰國君主沒有太大的差異。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拿、用)戰爭)(比喻)
譯文:
孟子回答道:「王喜好戰爭,請讓我拿戰爭來作比喻:
針對梁惠王「好戰」的個性,以梁惠王熟悉的戰事作譬喻來說明事理。
 
填然(鼓音充盛的樣子)(擊鼓,謂指揮兵士進攻。古時戰爭,擊鼓則進兵,鳴金則退兵)(動詞後的助詞),兵刃(兵器)既接(接觸),棄甲(盔甲)(音ㄧˋ,拖)兵而走(逃跑),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譯文:
當鼕鼕地擂起戰鼓,揮兵進攻,雙方交戰後,有人就丟棄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後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後停下。
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的號令。擊鼓就是敲戰鼓;鳴金就是「鳴鉦」,並非「鳴鑼」。說文解字:「鉦,似鈴,柄中上下通。」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擊鼓號令進攻,鳴金號令收兵。
◎根據神話傳說,黃帝在與蚩尤作戰時,他獵獲了一種叫做「夔」的動物,牠的形狀像牛,全身青黑色,發出幽幽的光亮,頭上沒有角,而且身體只有一隻腳。這種動物目光如電,叫聲如雷。當時黃帝欣賞牠的叫聲,就剝下牠的皮製成鼓,又到雷澤中捉得了雷獸,取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打在夔皮製成的鼓上,聲似雷霆,直傳五百里,嚇得蚩尤的軍隊魂驚膽落,聞聲而逃。這就是後世「擊鼓進軍」的傳說。


(拿、用)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譯文:
如果有人
用自己逃跑了五十步譏笑別人逃跑了一百步(說他膽小怕死),那麼可不可以呢?」
 

對陣.png



(三)

曰:「不可,但、只)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譯文:
(梁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呀!」


戰車.jpeg


(四)孟子向梁惠王提出治國之道:應先滿足人民生活需求──「養生喪死無憾」,是王道政治的第一步。
 
◎孟子提出「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的主張,涵蓋「以民為本」的思想,也蘊含「取物有節」的保育觀念,是儒家符合現代價值的思想。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不要期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譯文:
(孟子)說:「王如果知道這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人民會比鄰國增多了。
「無望民之多於鄰國」,對應於「以五十步笑百步」。

不違農時(不耽誤農民耕作的時程。農時,指春耕、夏耘、秋收等農作時程),穀不可(指五穀豐收,穀物吃不完。勝,音ㄕㄥ,盡也;
譯文:
能夠不耽誤農民耕作的時程,五穀就吃不完了;
「不違農時」對應於「王好戰」,提出委婉卻根本的對治方法。
分述治國之道(一):農耕。
 
(音ㄘㄨˋ,細密)(音ㄍㄨˇ,魚網)不入洿池,深池),魚鼈不可(音ㄕㄥ,盡)食也;
譯文:
不用細密的魚網在深池裡捕魚(意即勿竭澤而漁),魚鼈就吃不完了;
分述治國之道(二):漁業。
 
斧斤(砍伐木材的工具)(依、按)時入山林,材木不可(音ㄕㄥ,盡)用也。
譯文:
到秋冬草木零落的時節,才到山裡砍伐林木,那材木就用不完了。
分述治國之道(三):林業。
 
穀與魚鼈不可(音ㄕㄥ,盡)食,材木不可(音ㄕㄥ,盡)用,是使民養生(供養生者)喪死(安葬死者)無憾(缺恨、遺憾)也。
譯文:
五穀和魚鼈都食用不盡,材木也用不完,這是讓人民供養生者、安葬死者都沒有缺憾了。
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譯文:
人民供養生者、安葬死者都沒有缺憾,就是王道的開始了。
收結前文,可見仁政王道必立足於民生需求的基礎上。
 

學字.jpg
想像示意圖


(五)在「養生喪死無憾」的基礎上,進一步施以人倫教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教化人民知禮義、懂孝悌,使王道政治更臻於完備。


◎本段以層遞之法寫施政的進程:由民生經濟,而道德教化,始能建立王道政治。

五畝之宅,樹(種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音ㄧˋ,穿)帛矣!
譯文:
人民在五畝大住宅區的空地,種些桑樹,養蠶繅絲,五十歲的人就能夠穿絲綢的衣服了。
◎滿足人民民生經濟需求。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再次強調「王道之始」。

雞豚(小豬)狗彘(音ㄓˋ,豬)(音ㄒㄩˋ,飼養),無(通「毋」,不要)失其時(錯過家畜繁殖的時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譯文:
雞豬狗等家畜的飼養,不要錯過牠們孵化繁殖的時期,七十歲的人就能夠吃肉類了。
◎「無失其時」呼應「不違農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再次強調「王道之始」。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不要因為徵調徭役,剝奪人民耕耘收穫的時程),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譯文:
每家一百畝的耕地,不要剝奪他們耕耘收穫的時程,數口的家庭就能夠不挨餓了。
◎「勿奪其時」呼應「不違農時」。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再次強調「王道之始」。

(嚴謹地辦理)庠序古代地方學校名。周代稱庠,商代稱序。庠,音ㄒㄧㄤˊ之教(教育),申反覆叮嚀)之以孝悌之義,頒白(頭髮半白半黑的老人。頒,通「斑」,鬢髮半黑半白)者不負以(背揹物)(以頭頂物)於道路矣!
譯文:
(進而)嚴謹地辦理學校教育,反覆叮嚀孝親敬長的義理,那麼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至於在路上背負或頭頂貨物了。
◎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進一步追求道德教化的提升(衣食足而後知禮義)。
庠序,義近黌宮、黌宇、泮宮。庠、序、校,皆鄉學,即地方學校。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孟子與段玉裁對「庠」的引述不同,一為周朝,一為殷商;不過「庠序」合稱指學校,則是不變的用法。

七十者(音ㄧˋ,穿)帛食肉,黎民(黑髮之人,泛指人民。黎,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音ㄨㄤˋ,即「王天下」,為天下之王,動詞)者,未之有也!
譯文:
七十歲的老人能夠穿絲綢衣服,吃各種肉類,百姓不挨餓不受凍,像這樣還不能稱王於天下,是從來沒有的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王道理想。呼應前段「養生喪死無憾」。
 

哀痛.jpeg
想像示意圖


(六)孟子以殺人卻怪罪「刀刃」的譬喻,提醒惠王為政當恤民護民,不可推諉責任。


◎前段是由正面立論,本段前半則以譬喻作反面議論。
◎本段批判執政者將人民生死歸罪於荒年,無異於殺人者歸罪於兵器,可謂一語中的,揭露了戰國諸侯窮兵黷武、不恤民生的冷血作為。
 
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檢(節制),塗(同「途」,路上)有餓(通「殍」,音ㄆㄧㄠˇ,餓死的人)而不知發開倉賑濟)
譯文:
現在王所飼養的狗豬,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卻不知節制;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災。
◎「狗彘」吃人的食物,上位者仍不知處理這種惡況。此處之「狗彘」可指真的豬狗,也可指剝削人民的官員;前者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慘況,後者則是責罵貪官汙吏豬狗不如。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荒年)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兵器,指刀)也。』
譯文:
人民餓死了,就說:『不是我的罪過,是荒年啊!』這和拿刀把人刺死,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刀啊!』有什麼不同呢?

王無罪歲(不要歸咎於凶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王不要歸罪於荒年上,那麼天下的人民就會來歸附了。」


帝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