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png
(圖片引自網路)


歷史人定,還是天定?──史記〈六國年表〉

我們今天來看〈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這兩篇表的序。

表,是《史記》五種體例之一,等於是依時間、空間座標軸所展開的事件拼圖

之前說過,司馬遷繼承了《尚書》依言論記事、《春秋》依年代記事的傳統,用一種空前的創新手法,把歷史演變中「人」的這個變數,完全萃取出來。這不單是說他突顯了「人」的敘事,把「人」作為架構時代的主線;而且是說,他把歷史聚焦在「人」身上,微觀的呈現「人」在歷史中是如何起作用而影響後世推移的。這項革命性的改變,從此成為二千年以下史書的大傳統。

拿二次世界大戰來說,大家腦海中的相關記憶,是德國入侵波蘭、諾曼地登陸、偷襲珍珠港、成立聯合國這些事件?還是希特勒、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東條英機這些人?當年他們是怎麼作出決策?背後哪些參謀?攻防捭闔之間,如何研判?他們面對富國強兵、國際局勢,懷抱的是什麼心思?

為什麼追問心思?因為這可能影響到、甚至是支配了此刻世界運作的邏輯、價值觀。但人心如何得知?如何客觀?如何不會混入史家的主觀?追問動機,豈不是誅心之論?是的,所以歷來史家,不免見仁見智。然而不探究這些,就辨不清歷史事件對時代釋放的訊息,也講不出傳統史學所爭辯的「治亂興衰」、「人物賢奸」。歷史成了面對未來乏力,死板板的史料彙集,無從借鑒,也無所謂借鑒。

這不是司馬遷眼中的歷史。

司馬遷看見的歷史,是一個個不肯與現實妥協的人物,世局因之而傾斜、因之而新生。在「本紀」、「世家」、「列傳」中,他把「人」這個發動歷史的關鍵因素,闡述的鉅細靡遺。而「表」,看似一張平凡排列的時空對照表,仍然貫徹著同一精神。

〈六國年表〉,以年分。〈秦楚之際月表〉,以月分,顯示了比年表更細膩的局部變動說「秦楚之際」,不說「秦漢之際」,因為承認項羽的主政地位,這與他被列在「本紀」的理由一致。表序,則是司馬遷縱觀一個階段的結語。

〈六國年表〉序中,以戰國時期秦的發展為主軸,勾勒出齊、楚、燕、趙、魏、韓等國對應的大事。司馬遷標舉出兩個始點:第一個是「秦襄公祭天」,這是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秦踏上國際舞台的首度表態。第二個是「三家分晉」,這代表國際信任瓦解,就算有人質、有合約也一概不可靠的時代來臨了

這裡值得注意:在歷史中挑選事件,認定始點,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這已經是一種判斷選哪個,不選哪個,代表了你對後續歷史所認識到、歸納到的本質什麼本質?就是事件中蘊涵的一種特質、能量,開始不起眼,但與時俱增,不斷的被複製、被放大,最終主導了歷史脈動

例如近代史中,該挑哪些事件作為轉捩點?如果考慮美國今日的超強地位,那麼 1776年的美國獨立應該是個起點。而類似「三家分晉」的分水嶺呢?或許是1873年普法戰爭之後的「三帝同盟」。因為那是德國總理俾斯麥為了孤立法國,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的策略結盟。可是你看,二十世紀兩次大戰的陣營對決模式,不正是由此開端?又如帝國主義的興衰,可以用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為起點,這以後各國競逐海外殖民地。那麼終點呢?也許是1997年英國歸還香港,因為大國再也沒有力量可以用軍事單方面的殖民統治。這樣挑有沒有道理?大家可以思考。但你所挑的事件,一定要具有類似這樣指標性的分量。

司馬遷接著提出兩個議題。第一、秦本來比韓、趙、魏都小,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第二、秦開國之後的政制,極具開創性。司馬遷對此大篇幅的贊許,不同意只因為秦朝短命,就看輕了它深遠的影響

哪些政制?根據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首先是皇權相權的劃分,也就是皇室與政府的劃分。其次是中央政府組織中三公九卿的確立。第三,廢封建,改郡縣,國家由世襲侯國的分裂關係,轉變為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其他如馳道、文字、度量衡的統一,都使分裂數百年以來的國土內部開始融合。以上,全是創舉。

他正面稱許「法後王」這種以現實主義取代「法先王」的古典主義作法,認為「近己而俗變相類」(直接處理當下切身的問題,不訴諸遙遠的理念)、「議卑而易行」(不必過於論述,只採取易於實行的政策),因而在變局中容易成功。古人怎麼可能應付得了後人瞬息萬端的處境?對於避談秦朝成就的學者,司馬遷批評為「耳食」,用耳朵吃飯,怎麼吃得出滋味?他距離秦大約一百年,卻預見了秦朝對後世將要產生的影響力,真是慧眼獨具。也可以說,他是為秦始皇翻案的第一人。

至於秦何以強過六國?細節都在相關的人物傳記中,不難找到答案。然而這裡,司馬遷不是在問問題、找答案,而是對這樣的歷史發展好奇、困惑,懷疑冥冥之中是否存在著某種命定的意志。這部分,在〈秦楚之際月表〉序中表現的更加明顯。

司馬遷感嘆:秦末短短五年,政治權力接連換了三次:由秦二世轉為陳涉,由陳涉轉為項羽,由項羽轉為劉邦。開國之快、亡國之快,真是夏商周以來前所未有、前所未聞

為什麼劉邦不用像過去的諸侯一樣,累積好幾世代的努力,先有政績作號召,後有實力作後盾,才能躍上歷史舞台?一介平民,一無所有,幾年之間,握有天下這到底是因為秦統一之後,削平了六國足以割據的條件,為劉邦鋪好了路?還是因為劉邦果真是古人嚮往的大賢人、大聖人?還是,這一切僅僅是偶然的上天意志?

秦楚之際,你死我活,各種精心動魄的轉折,都寫在項羽、高祖、留侯、陳丞相、蕭相國、淮陰侯等人的傳記中。然而在一切有因有果、有成有敗、順理成章的演變中,這個形而上的疑問仍然無法回答。為什麼是這些人遇在一起?為什麼各種條件,恰好在這個時候成熟?又為什麼是他這種貨色,趕上了關鍵時刻?歷史人定,還是天定?

再一次,司馬遷跳離了史學的追索,進入了文學的詠嘆。自問自答,沒有答案。


史記六國年表.gif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未來的國文課》
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貨殖列傳〉
2016-09-02
網址:

https://classics123.wordpress.com/2016/09/02/%e6%ad%b7%e5%8f%b2%e6%80%8e%e9%ba%bc%e6%9c%83%e9%80%99%e6%a8%a3%e6%bc%94%e8%ae%8a%ef%bc%9f/
作者:何英傑
【作者簡介】
何英傑(1967年12月22日-),台北市人,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現旅居紐西蘭。電影評論人,作家,教師,就讀建國中學時曾於國學社、台灣大學庠序會聽辛意雲老師講課。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小說及劇本。散文內容以旅行見聞為主,充滿年輕人的活力與生命的撞擊。小說則以細膩的抒情手法,描繪人類原始生活的氣息,文字精練,於作品中傳達作者獨特的思想見解、對文明的看法。編注《丹大札記》、《滄海樓詩詞鈔》,著有《嚮往之旅》、《後山地圖》、《後山地圖劇本》、《電影素描》、《鏡頭之外的人生》。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及國家文藝獎補助,有個人部落格《何英傑.電影部落格》、《未來的國文課》。


史記.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