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png

歷史、故事的詩──解讀〈上校〉

〈上校〉


那純粹是另一種玫瑰 
自火燄中誕生 
在蕎麥田裡,他們遇到最大的會戰 
而他的一條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 

他曾經聽過歷史和笑 

什麼是不朽呢 
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鬥下 
他覺得唯一能俘擄他的 
便是太陽


詩很多時候是以隱喻及象徵來表達詩人幽微的情感與思想,自然而然會形成一道障礙,並不是想通過就可通過的,它需要一種花時間和腦力,有時甚至需要長時間的沉澱或歲月的剝蝕,去慢慢剖析、欣賞詩的美與真。這會使人有種成就感,像毒品一樣讓人漸漸上癮。這是解詩為什麼是讀詩重要樂趣的原因。

而解詩,是需要有基礎的。初讀詩時,大部分的讀者會被詞句的華美所吸引或者對於字句的安排有說不出的小小共鳴。但要進階到解詩,就必須以整體脈絡去分析、連結字句的連貫性,並得出其中包含的意義與思想。但解讀必定會出現不同的角度,尤其詩是以隱喻與聯想所構成的文學,更容易產生此問題。這個特徵常會使大眾落入一種邏輯是「既然每個人解讀都不一樣,我幹嘛聽你的解讀呢!搞不好作者根本不是這麼想!!」這種邏輯其實反映了台灣教育的扭曲:要有標準答案!但有關人文的事物,常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況且文學最重要的不是多精確的註解,而是一個人生命產生不同意義的闡述,和內心的共鳴。所以才有人說:「作品已成,作者已死」作者不再具有作品解讀的絕對重要性,而是作為輔助的角色。當然以作者的背景去分析仍是重要的,但我們應允許依不同人可以產生不同的解釋。但不是說隨便一個人說的都可以,還是要符合兩個標準:證據佐證解讀和沒有違背解讀的地方。這樣才能產生有效的解讀。

接下來,我便以瘂弦所寫的〈上校〉作為媒介,做一次簡單的解詩。

詩其實長期做為一個抒情的媒介,尤其中國的詩有濃厚的抒情傳統。但我們不得不提到詩仍有敘事的可能,西方的史詩傳統給予他們比較豐厚的養分,但中國的敘事詩相對而言,便顯得弱一些,當然仍有杜甫與樂府的寫實風格,但並不是多數。帶有敘事或故事性的詩,是有不同於抒情的迷人之處。〈上校〉便是有故事性的詩。雖然歸類上,它比較屬於人物詩,但其實它帶有更多歷史與故事的隱含,和它所擁有的矛盾,而不是單純的外貌描述。這首詩講述一位經歷過慘烈大戰,受到極大傷害的退休軍人故事。從詩中提及的年代1943和詩人的外省身分,其實我們可以強烈聯想到:那位軍官是經歷過八年抗戰,且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歷史身影。詩第一段說:「
那純粹是另一種玫瑰/自火燄中誕生/在蕎麥田裡,他們遇到最大的會戰/而他的一條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玫瑰是浪漫的,但卻在火焰中誕生,這是種歷史矛盾的反諷。歷史的傳記或故事常會描寫軍人如何勇敢應戰、壯烈犧牲,一幅浪漫激情的圖像湧然浮出,但真實的背後卻是無比的慘忍,是一連串的槍林彈雨,一聲聲爆炸、火焰的燃燒,和人體的燒焦蛋白質味。戰爭的浪漫建構於一堆屍體之上。之後,蕎麥田點出了中國北方的景象,告訴讀者戰爭發生的位置,最大的會戰則勾勒出戰爭的慘烈。最後一句:「而他的一條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點出這位上校的犧牲和創傷。

如此的壯烈,如此的犧牲,應當是受盡榮耀的,但一句話峰迴路轉:「
他曾經聽過歷史和笑」那位上校無庸置疑經歷過了大歷史,但為何會聽見笑呢?它下一段為讀者解答了!「什麼是不朽呢/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鬥下」原來上校經歷抗戰和內戰的洗禮後,回歸了正常的生活。詩人打趣地寫道:「什麼是不朽呢」這個問題可能出自上校本身,也可能是詩人自己的疑問。所謂的不朽竟是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一些生活上瑣碎的健康煩惱、日常活動和經濟問題,不再是歷史的巨大撕裂與痛苦,而是如小小咬嚙性的日常壓迫,這惱人或許更是一種人生的真實與考驗。而且從「上月房租」和「在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鬥下」透露出那位退休上校其實正經歷了經濟拮据的情況,而且整個經濟重擔不是壓在他身上,而是他的妻子,因為失去一條腿的他也沒有了工作的能力。從沙場的戰鬥轉移到了經濟的持久戰,他從英勇的戰士零落為無能的侏儒,其感受是如何,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最後兩句我覺得是悲劇性、矛盾性的最強匯流。「
他覺得唯一能俘擄他的/便是太陽」在上述的生活挫敗下,上校自然而然會想起以前的光榮時光。他不會屈膝於日本人之下,他只會為國家犧牲一切。能俘虜他的太陽,便是中華民國國旗或是國民黨黨旗上的那顆太陽。當時是黨國不分的,因此我便把兩者歸類在一起。可以看出上校其實停留在過去裡,那些同袍情誼、戰鬥英勇和強大團結感中。他不想面對現實的不堪,但又不得不處理,一股無奈感油然而生。我們會讚頌和平,但我們會忽略這些歷史過渡階段的百姓和故事。這是下一代的悲劇。而上校自動忽略戰爭的殘酷,以沉醉在回憶回應現實的壓迫。這是上校的悲劇。矛盾的張力在其中達到高峰。


以上是我的解讀。或許讀者會質疑我過度簡單化那時代的外省人,大大凸顯我們這代對他們的種種刻板印象。但文學本身無法反映歷史與時代的全貌,它有時帶有聚焦性的功能,為我們從大歷史洪流中,看見其中一顆無力抵抗的小石子。這也只是我的解讀,不代表沒有其他切入的角度,但這是我感受到的共鳴。解讀的過程中,詩也內化成我自己的另一種文學身分。

雖然我的解讀可能會觸怒許多立場敏感的人,但「作品已成,作者已死」我們就別再爭論甚麼了吧!


上校.png

【文章出處】
《Ep.華文最美閱寫平台》
〈歷史、故事的詩──解讀〈上校〉〉
網址:

https://episode.cc/read/xuzhewei/my.151116.222655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