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浪潮中,別再死守圖書館
當Google取代圖書館,絕不只是因為快速而已,而是「去中心化」運作,帶來價值交換新動能,這也是未來30年,區塊鏈發展的核心。
30年前,當網路尚未普及,人們需要查找資料,必定要跑一趟圖書館。
這樣的結構有許多問題:第一,圖書館的使用成本很高,必須耗時前往,還要配合開放時間;第二,圖書館館藏種類有限,且往往基於館長等少數人觀點去篩選;第三,實體資料數量有限,萬一需要的書剛好借出,等於白跑;第四,圖書館風險集中,地震火災淹水,或是借走不還,都可能造成資料不可逆的毀損;第五,圖書館主要仰賴政府資助,預算受經濟好壞影響,而非基於為使用者創造的價值。
所以,當網路出現,提供一個去中間人、風險分散、人人可貢獻、內容可複製、高度備份的資料交換體系,在網路上又架構出Google這樣使用門檻超低、24小時營運的搜尋引擎,再透過精準廣告擷取用戶價值的商業模式,支持其功能日益強大,這個新整體方案很快擴散到社會各角落。
時至今日,大家已經很少為了找資料,需要特地造訪圖書館。
從圖書館到網路,只是去中心化帶來長期典範轉移的一個案例。其他像是電報、廣播、傳真、跨行ATM、乃至於超商代繳,都是去中心化把大量位能轉為動能,因此淘汰原有集中體系的已知案例。
換言之,去中心化如同水往低處流,是社會運作系統既定的演進方向,只要所需的科技、周邊生態到位,它就會發生,一去不回頭。
所以當區塊鏈出現,不只是架構其上、價格起落的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也不只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權益證明(Proof-of-Stake)等挖礦行為。它代表的,是價值儲存、交換的去中心化,所需的科技與配套。
從未來看30年前的現在,當區塊鏈尚未普及,人們要儲存、交易資產,需要仰賴銀行、券商、房仲、律師、會計師、地政機關、監理所等中間人的保管、協調、證明。但這樣的結構與圖書館一樣,有高成本、高限制、風險集中,以及商業模式中的利益不同步等問題。
從現在看30年後的未來,人們交易資產,將不太需要中間機構的幫忙。這才是區塊鏈發展的重點。所以,在這個大洗牌過程中,你是下一個Google,還是下一個中央圖書館?
【文章出處】
《天下雜誌(651期)》(天下雜誌出版)
〈區塊鏈浪潮中,別再死守圖書館〉
2018-07-04
文/林之晨
【作者簡介】
林之晨,長期推廣創業精神,1999年開始投入網路業,曾先後創設多家網路公司,AppWorks創辦合夥人。
- Sep 17 Mon 2018 21:16
◎林之晨:區塊鏈浪潮中,別再死守圖書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