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育,學生不再是背多分
一○七年度大學學測的國文及國文寫作考題,可以看出不同於以往的改革面向。台灣教育一向是「考試領導教學」,由此或許也可預測未來國文教學轉變的趨勢。
這次考題太多不是國文教科書的內容,可以看到考題中展現「國文」的範疇,已由以往的「載道文學」、「傳統文學」或「純文學」走向包括各式「非文學」類的作品。
今日所謂「國文」不應只限於傳統所認知的「中國文學」,而是走向更為廣闊的「本國語言文學」,包括生活的、常用的,只要是形諸本國語言文字所表述的作品,皆已納入「國文」的範疇內。
「國文」的解讀由「一元」走向「多元」:此次考試重大變革便是將「國文寫作」另立為獨立考科,其中分為「理性題」與「感性題」各一大題,使以往作文著重情感表述、修辭佳句的「美文」走向要求「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向。
一來題材、題型變得更為多元,不偏於一隅,二來解答也不限於唯一標準答案,而是著重「理解」、「思辨」及「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對過去學生不加思考,只要背誦唯一標準答案便可得高分的教學方式,或可起到扭轉風氣之效。
「國文」的價值由「賞析」走向「應用」、「實用」。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圖、表、說明書、契約書、遊戲規則說明等,皆可入題,這類「新應用文體」,拉近了國文與生活實用的距離。
此次考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出現了「歧義句」的判讀:一句「咬死了獵人的狗」是語義學上的典型例句,同一句子卻可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這對學生的啟發是:生活周遭如新聞媒體、契約書、同意書等,充斥著不少這類多重解讀、似真似假,甚至賣弄文字遊戲的雙面句,學子們解讀時不可不慎。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由琳琅滿目,似是而非的「資訊」中擷取正確的「知識」,更進而由「知識」中體悟「智慧」?考題展現語言文字實用性的多重面向,這確實也是國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國文教學能否親切融入真實生活情境、能否切合時代所需變得相對重要。具備國語文能力,小則可以解決生活課題,大則能提升「語文素養」,而這也關乎國家競爭力。
當前世界各國包括歐盟等國家的PISA測驗,法國的「哲學作文」等,都在積極培養本國學生的「語文素養」,而這也是台灣即將上路的「一○八年課綱」力圖引導的方向。
至於未來國文如何教?如何學?落花水面皆文章,生活處處皆學問,老師學生們不應死守引導性質的課本,而應廣泛閱讀各類文章,培養多面向思考的能力。
或許未能讀遍天下所有文章,但只要養成思辨習慣,找到思路脈絡,未來面對問題,就不致兵慌馬亂、「剪不斷、理還亂」,而是能「抽絲剝繭」、切中要點、有理且有據、與時代接軌。
期待未來國文教學能突破現有框架。直接給學生答案,不如教他如何自我思考以求得答案,而且不只單線思考,更要教導擴散性思考、立體式思考等方式,以正面反面、面面俱到的觸到問題的核心,見到事物背後的深層,一如考題中楊牧「夭」這首詩,能融合「感性」與「理性」於一花一葉中。
如果能由上對下的「灌輸」教育回歸到孔子、蘇格拉底時代的「博學慎思」、「啟發引導」式教育,相信下一代學生將不再只是「囫圇吞棗」的「背多分」,而是能更有思考力、判斷力與創見力,甚至能更關心自己生活的這片人群土地。
【文章出處】
《人間福報》
〈啟發式教育,學生不再是背多分〉
2018-02-05
網址: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00032
文/邱湘雲
【作者簡介】
邱湘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Sep 18 Tue 2018 10:23
◎邱湘雲:啟發式教育,學生不再是背多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