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菁英到人才:台灣教育該有的出路!
過去一年來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爭議,除了課程時數爭議外,大抵都集中在入學制度。廢除以考試為依據的入學方式,大都飽受一些強調公平或菁英主義的人士(當然包括部分家長)所抨擊。這些菁英主義者大抵有兩個論點:一是學科考試才是選才的最佳方式,二是菁英學生無法進入明星學校,將造成人才無法競爭,對國家未來發展影響甚鉅。姑且不論會考試的人是否就是菁英?也不用考慮某些人只是「假菁英」,一定要聚在一起才能成長,一分散、沒有競爭,無法成為人才?我們應該更嚴肅地來思考一下,菁英教育到底是怎麼回事?
國內外對於菁英的研究,大抵將菁英歸納為特殊權力結構或擁有影響力的一群少數人,如政治菁英(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高官民代)、學術菁英(大學教授或學術專家)或商場菁英(公司執行長或主管)等。而菁英份子通常比較認同「知識與專業優越性」或「權力與財富的可傳遞性」。因此,菁英階級重視他們所謂「菁英學生」(學科與知識表現傑出)的訓練與選才,就顯得順理成章。他們主張學科考試非常重要:明星學校是這些菁英學生的搖籃,絕對要保留傳統。這種明星學校或菁英教育的思維,感染了一些急於擠入菁英族群的一般家長與學生,成為鼓動「北北基」此次打亂教育部高中入學方案的主力。
我們其實不用關心這些菁英或類菁英族群的明星心態,而是要問進入明星學校的所謂菁英,是否就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我們先來區分菁英(elites)與人才(talents),兩者是否有所不同?也就是以學科或知識為主的訓練與教育模式,就是人才教育嗎?近年來,很多職場專家分析,過去菁英學科教育,可能已經不是當代或未來人才培育的最好方式。由於過去知識發展與更換速度較為緩慢,因此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很容易轉換成職場或研究所需。然而,現今知識成長過快,以知識或學科的菁英或人才考試思維已經落伍。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博士或院士政務官菁英,無法解決國家問題,就知道學術或技術菁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人才」(talents),而非明星學校窄化的「菁英」!什麼是人才?人才具備哪些特質呢?任何研究人才發展的專家都會告訴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表達溝通、觀察能力、主動學習、國際視野等等都是現在或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針對這些能力,我們的國小、國中與高中,如何為這些未來人才鋪路呢?這些能力,大都跟考試(或認知)能力無關,也不一定在學科學習中獲得。真正的菁英人才教育,可能得打破過去學科教育的框架(八大或九大領域課程該打掉重練了!),也要突破明星學校的學科菁英思維,進入所謂以「問題導向」、以「邏輯思考」、以「溝通表達」為主體的主動學習,納入哲學思維課程、深化語文能力、引導學生問問題,才是真正的人才教育。少子化的台灣,需要「人人都是人才」,而非菁英的權力、知識與財富壟斷。
【文章出處】
《翻轉教育》
〈從菁英到人才:台灣教育該有的出路!〉
2015-03-15
網址: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718
文/陳超明(CCM)
【作者簡介】
陳超明,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美國佛州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主任、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外語學院院長,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漢聲電台節目主持人,二屆廣播金鐘獎得主,堅持每天「深入且題材廣泛」的閱讀,有多部著作發表,有個人網頁「來自明日的聲音」,為學術界及業界均有影響力的英語教學學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