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良:「國學」為什麼害怕人們質疑?
關於國學大師熊十力先生與國學大師徐復觀先生的如何讀書的故事一直在港台與大陸之間流傳。這個故事據說是這樣的:徐復觀先生作為國民黨陸軍少將,曾經一度深受蔣介石器重。但是,徐復觀先生卻非常仰慕熊十力先生的才學,想拜熊十力先生為師。他第一次去見熊十力先生,是身著陸軍少將軍服的。
徐復觀向熊十力請教該讀點什麼書,熊十力向他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徐復觀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面露不悅之色,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過了一段時間,徐復觀再見熊十力,報告《讀通鑑論》已經讀完。熊十力讓他談談心得,徐復觀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罵: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這樣一段毫不講理,大擺老資格,大派頭的故事,不時被傳為國學大師的佳話。但是,我讀後感覺有點毛骨悚然。只感覺那裡只有十足的霸氣,卻絲毫沒有一點平等討論的氛圍。但是熊十力有這樣的霸氣,我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為,國學本身就不是靠講道理講出來的學問,而是靠身份等級與資格擺出來的偽學問。因為真學問不僅不害怕人們質疑,而且追求真理本身就是平等討論的過程。目前用這種學問培養出來的國人,常常只會謾罵,而不懂得平心靜氣地理性講道理,拿出證據,以理服人。有趣的是,當今國學家蔣慶先生也曾經發表宣言:只有聖人質疑凡人的理性,而凡人沒有資格質疑聖人的理性。聖人的理性天生就是讓凡人來崇拜的。這樣的論斷,把聖人代言人的一副真理在握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說到底還是害怕人們質疑與批評他的學問。所謂信聖人,其實只是要人們信他。所謂「弘揚國學」,其實是因為他自己想當國師。
就這個故事而言,徐復觀作為一個愛讀書的國民黨陸軍少將,表示已經將熊十力先生推薦的王夫之的《讀通鑑論》讀過了。這個時候,熊十力先生十分武斷地說,你並沒有讀懂。隨後虛心的徐復觀先生又再去讀一次,結果因為說了一些書中的不足,立即再次遭到熊十力先生的痛罵。在兩人沒有交流探討的情況下,熊先生就斷定徐先生沒有讀懂,在再讀之後,交流閱讀心得時,徐只是說了一些書中的不足,就遭受到熊的痛罵。其實,徐復觀與熊十力同去讀一本書,為什麼就非要讀出同樣一個感覺呢?一千個人去讀莎士比亞不是要讀出一千個哈姆蕾特嗎?再說,一個人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本書,一種學問,又有什麼不好呢?難道學習的意義就是只是去讚揚而不是去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與判斷嗎?其實讀一本書,要讀出其說得好的東西反而是比較容易的,而要找出書中的邏輯缺陷與論證漏洞,還真是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出自一流學者的一流經典作品,更是這樣。但是,熊十力先生顯然把自己當成聖人的代理人了,不容得別人有與他不一樣的看法。顯得霸氣十足,學問還沒有讓人信服,霸氣先讓人倒吸一口冷氣。幸而求學的人還是陸軍少將,要真是一個小學生,還不知道熊十力會怎樣動粗口呢!
其實這種對待學問的方式,由來已久。或者說就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孔子早就作出了榜樣。翻開《論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大多就是這樣武斷霸道的。對於敢於批評,敢於質疑問難的學生,向來就是破口大罵。不是「小人哉」,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而對贊同他的思想觀點的學生,像顏回這樣從來不批評,也不質疑問難,只會一味讚揚孔子,崇拜孔子的學生,就得到了孔子「賢哉回也」式的回報。這樣的方式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與其他人的探討相比,簡直是截然不同,天壤之別,蘇格拉底的對話交流對象,有上到執政官、將軍、智者和思想界的重量級人物,下到沒有受過教育的牧童、村夫野老,無論是誰都是一律平等相待,只針對學問真理本身來追問,從來沒有感覺自己就高人一等,相反,他經常在討論時不斷地提醒討論對手說:我既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因為真理只存在神那裡,我們在神的面前只是一個探求者,沒有誰比誰天然就高出一等。這種在學術研究與追求過程中的平等權利與謙卑態度,使得蘇格拉底用他的方式培養出了一代勝過一代的學子,今天西方的大學還保留了這種師生平等探討的傳統與風氣,而且成為了大學精神的一部分。但是,這樣的精神傳統,只在北洋與民國時的大學曾經有過短暫的傳入。此後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化,很快就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了,一直到現在,中國的大學雖然數量上號稱三千所,卻找不到一間大學有這樣的平等、自由、開放地探討學問,追求真理的精神。
方舟子質疑過中醫,甚至對中醫說過一些過激的話。有些人就藉這個來否定方舟子打假。其實類似的激烈的話,魯迅也曾經說過,他在經過父親的病用中醫治療的辦法,耗盡家財最後還是病死的切身體驗,有著這樣的切夫(編按:應為「膚」)之痛之後,說了一句:我看中醫只是騙人的把戲。但是,說這個話是有背景的,中醫如果真是有效,是不怕人家批評的。實質上中醫的療效顯著的那些配方與醫療方法,並不怕別人批評與質疑。我以為方舟子質疑中醫是對的。他說,中醫要重新對其用藥配方來一次藥理檢驗與病理檢驗是有道理的。這樣說並不是否定中醫,而是為了促進中醫。中醫到目前為止,在西方沒有獲得承認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那些醫療方法與用藥配方很少是建立在藥理與病理的基礎上的。雖然不少是有療效的,卻很難說清其中的道理。因為,中醫至今仍然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看中醫病人常常要看老中醫,因為老中醫經驗豐富,年輕的中醫就很少有人去找他看病。中醫對醫生的挑選,常常先看鬍子與皺紋,而不看他掌握的醫學知識與技術,那是可笑的。難怪中醫至今仍然難以走向世界,獲得世界的承認。我自己也多次去看過中醫,同樣的病,不同的中醫師開出的藥方竟然可以大部分不同。不但用藥不同,而且藥量也不同。多一味藥或者少一味藥,好像都很隨意。中成藥品拿到西方國家,人家常常會檢查出有害物質超標到上百倍,甚至上千倍。因此,中醫要走向世界,還真得像方舟子所說的那樣,對中藥中的每一味藥都來一次藥理檢驗與病理檢驗,然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把中醫醫藥建立在可以重複操作,反複驗證的科學基礎上。像西醫那樣,無論你是什麼年齡段的醫生,面對同樣的病人與同樣的病,開出的處方應該差異很小。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不可視為兒戲。是藥三分毒,不是可以隨便吃下去的,要對人的生命健康負責。醫學是嚴格建立在藥理、病理、生理基礎上的十分嚴謹的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在中國,受含糊不清的中庸之道思維的影響,許多醫院在治療上常常打著「中西結合療效好」的招牌騙人。我只相信一點,就是真正精湛的西醫就可治百病,而真正精湛的中醫也可以治百病,而且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要能夠 治好同樣的病,就說明他們遵循了相同的藥理與病理。而一旦中西結合的時候,醫學的騾子就誕生了。其實西醫就從來不怕人家質疑,相反西醫最歡迎別人有根據的批評與驗證,正是建立在批評與驗證的基礎上,西醫才獲得了世界的廣泛認同。
中國有許多東西走不向世界,就因為自認為有一套傳統,有一套說法,缺乏普遍性。在醫學問上,我就不相信,中國人的身體與白人的身體、黑人的身體相比就有什麼「中國特色」,除了中國人經常吃有害食品與藥品練就了一身暫時藥不死的本領外,我看生理與病原體其實都是一樣的。
真正的學術是不怕批評的,害怕批評與質疑的東西常常是建立在迷信、權威與崇拜的基礎上的東西,而不是建立在客觀公正的事實真相上的東西。真正的學術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客觀、公正、理性、寬容的批評基礎上的。西方的學術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學術批評史。而中國學術積累少,發展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讀書做學問,都是以繼承與發揚為根本,整個過程中,運用分析判斷與批判的極少,用於背誦記憶歌功頌德的極多,而且就這樣一代一代下去。時間越久,學問丟失越多,所謂學習「只求其放心而已」。因此,中國的學問,也即所謂國學,就是「九斤老太太,一代不如一代」,孟子不如孔子,而荀子又不如孟子,而後面的程子、朱子又不如荀子。到熊十力這一代,後人對前人的著作有點自己的看法都不被允許了。中醫也是越老的越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嫌新了一點,非得追溯到《黃帝內經》不可。中醫也是世家的好,最好世家還是宮廷御醫。因此,一些中醫騙子就喜歡打著祖上多少代曾經是宮廷御醫的招牌,到處招搖撞騙。西醫雖然也有庸醫與騙子,但是,他們至少不會打出祖傳秘方的招牌行騙。而且西醫行騙是很容易露出馬腳的,因為無論藥理、病理還是療程,只要拿到實驗室裡一化驗就容易得出真偽。因此,在中國打著西醫行騙的人就極少。像肖傳國先生這樣喝過洋墨水,還敢發明「肖氏反射弧」手術行騙的確實很少見。因為,很明顯,醫療是要看療效的。一時看不出,就看兩時,一年看不出來,就看兩年,兩年看不出來,要看三年,但是無論幾年,都得以人的壽命為限。總不能夠說三十年都沒有效果,還要耐心等待著奇蹟發生?
缺乏學術批評傳統的國學,也就造就了中國人一個傳統,那就是學國學的人常常只要求記性好,而對於批判能力、創造意識不僅沒有要求,而且是十分忌諱的能力。一個人有批判能力與創造能力,不僅對學習國學沒有幫助,而且反而會妨礙他獲得認同。如果回到錢學森教育難題來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很明顯,中國的真有創造力的人,為什麼常常要在國外培養出來?像袁隆平這樣的土產科學家,即使有發明創造,也長期得不到承認,很長時間都當不上工程院士,至今也不能夠當上科學院士,那就是大家早已習慣了自己的土壤上長不出有創造力的人。說到底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國學,這種學問其實都違背了人的生命本質,違背了人的創造天性。只是一味的束縛、壓制、控制人的身心自由。用這種學說形成的政治制度,也只能夠是專制與暴力。因為,在道理講不通的地方,只能夠崇拜槍桿子,同樣,學術批評缺乏的地方,就會用錘子說話。從語言的批判到暴力的批判,中間常常經由「國學」,國學家們不僅僅常常與騙子混在一起,而且也常常與暴力為伴。因為,國學就是崇拜聖人之說,而聖人又崇拜槍桿子,只要你能夠在眾多的槍桿子中脫穎而出,能夠成王成聖,那麼「內聖外王」,歌功頌德,太平盛世,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文章出處】
《許錫良的博客》
〈「國學」為什麼害怕人們質疑?〉
2010-09-26
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n44m.html
文/許錫良
【作者簡介】
許錫良,男,1966年12月生。江西黎川縣人。教育學碩士,副教授。現任職於廣東第二師範學院。長期教授公共教育學、兒童文學、邏輯學、教育哲學、教育改革專題、傳統文與教育專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