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
近年來城鄉差距、偏鄉教育、數位學習等等的教育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明明政府與民間企業不斷投入資源這麼多年,為何到現在這樣的問題還是不斷發生呢?答案也很簡單,就是投入的資源產生的成效有限,自然無法得到預期的成果。那為何當資源不斷挹注這些偏鄉的同時,問題卻沒有隨之解決呢?究竟偏鄉缺資源,是缺什麼資源?需要的是什麼資源?或許這些資源的使用者──偏鄉的教育現場,可以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見解。
偏鄉教育缺什麼資源?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偏鄉究竟是什麼模樣的?吃不飽穿不暖?交通困難?沒有電?沒有網路?甚至沒有鞋子?活像是我們認知中的非洲難民那樣?這可能和實際有很大的差距,現實中的非洲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落後,而我們的偏鄉更沒有像上述那樣難民般的生活。以上舉例雖然有些誇張,但當我們身在這個資訊攝取偏食的習慣下,我們眼中的世界,真的是我們認知中的樣子嗎?
偏鄉問題在政府與企業的努力下,網路覆蓋率在台灣高達9成,企業也提供各式軟硬體到台灣各處偏鄉學校,累積價值至目前已高達6億元(資料取自教育部偏鄉數位推動計畫),如今偏鄉學校中多數也都有電子白板、電腦、平板等各種數位教具,甚至擁有和都市水平相當的公共數位學習資源。可是,為何這些問題仍沒有被解決呢?
目前家庭中電腦、網路的普及以及校園中的數位載具分配,偏鄉學生要接觸教學資源以及外界資訊並不是困難的事。但問題是,為什麼偏鄉要乖乖接受都市的填鴨教育呢?二水國中的師鐸獎教師楊傳峰曾說:「偏鄉不存在差距,存在的是差異。」當我們在思考偏鄉教育的時候,是否我們只是想把都市的教育複製到偏鄉呢?
偏鄉孩童往往普遍存在著家庭與環境的問題,家庭問題可能是家暴、外配、隔代、低社經背景、突來的變故(以勞動人口為主的偏鄉更容易發生)……等等,環境問題則可能來自於文化的不同、社區型態。這種種問題再加上台灣現行拚分數、拚才藝、拚補習、拚先修的升學方式,這些偏鄉的學生要拿甚麼出來跟都市學生拚?我們過去高喊著「教育能夠促進階級流動」,但現今的教育體制卻成了社會階級複製的模式。
所以偏鄉教育需要什麼?
偏鄉教育環境最缺乏的,並非網路、行動載具、教具等等教學工具,最需要的反而是願意長期在偏鄉耕耘的老師,以及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
關於第一點,在體制內,可以從政策上去做配合,降低走入偏鄉的門檻,或是提高教師選擇留在偏鄉的意願,例如降低教師行政工作量,給予教師更大發揮空間,去規劃對班級的經營方針等等。體制外,也有TFT「為台灣而教」、孩子的書屋……這些單位,不斷號召老師到偏鄉,或是培育在地人成為當地的老師。偏鄉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幾天的營隊,而是能長期在偏鄉陪伴孩子的老師。
關於第二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這件事情無論是在師資的訓練或是在教改的口號中,從來都不曾缺席。但真實的教學現場裡,有多少的學生有學習興趣?有多少只是為了考試?
親子天下的國中生學習力調查顯示,就算不考試也會讀書的學生不到3成,剩下那為了考試而讀書的7成,學習早就只是為了考試,而不是為了自己。然而在偏鄉的家庭環境下,家庭對學業的不重視、老師的缺乏,會為了考試而強迫自己學習的學生,在偏鄉幾乎不存在。偏鄉教育需要的不是都市的考試導向和填鴨,需要的會是更在地化、更適性發展、更能連結生活,真正從學習興趣出發的課程和教材。
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偏鄉國中小,基於自己的社區和學生性質,發展出能與生活做連結的特色課程。更有一些老師拋開考試,以能力為導向重新設計既有課程,在體制外也有LIS線上教學平台,透過線上多媒體和線下課程的結合,重新將科學與學生的生活做連結,透過網路,讓偏鄉的學生打開學習視野。
近幾年,偏鄉教育成了台灣的熱門話題,大量的資源進入到偏鄉。有資源願意投入,對偏鄉固然是件好事,但缺乏配套,卻未必是好的。像是花了許多錢捐了電腦,原意希望偏鄉學生能透過網路學習或是學習資訊能力,但缺乏軟體和師資,也只是成了學生們打電動的遊戲機。
當我們希望為偏鄉教育做點努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要去思考、去了解偏鄉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減少資源錯置,讓自己的資源能發揮最大價值。
【文章出處】
《天下 獨立評論》
〈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
2016-05-05
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4222
文/姚荏富
【作者簡介】
姚荏富,社團法人台灣線上教育發展協會(NPO)專案經理,設計偏鄉相關教育課程。
- Mar 09 Fri 2018 12:13
◎姚荏富: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