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jpg

溯源──母校感懷和教學偶得

十六個世紀前,傳說有個幸運的漁人,意外闖進詩人筆下一個叫桃花源的地方,千百年來,桃花源雖迷不復得路,漁人也早已杳然無蹤,但詩境留下的世外桃源,在每個追求心靈原鄉的遊子心中,它,已經不朽了。

從離開桃花源踏入塵世,悠悠已過十數年。記憶中的景物多已不再,不變的是籃球場邊依然掛著的黃衫,樹下忘了帶走的詩冊,遠處不時傳來的悠揚吉他,志清樓上仍能眺望的插天群山。不過最難忘的,還是蟄居武陵那段啟蒙歲月,老師和學長在視野上的接引,
意外讓我的人生有了轉折。初叩知識大門的驚嘆,瘋狂閱讀文史哲學,對於一個懵懂少年而言,那遺世獨立的國度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處處機鋒,充滿意外驚喜,偶有會心處,滿腦震動繁亂,有如著魔,夜不能睡,只是滿室亂走......那是個蒼茫無盡的未知,是個深具野性、有待探險的蠻荒世界。

帶著武陵播下的種籽與師長的祝福,大學研究所繼續在人文世界裡遨遊,早上也許還躲在公館總圖書館裡,從古老塵封的架上,翻找日治時期博物學家紀錄台灣的文獻;午後可能已藏身外雙溪,慵懶坐在幽暗燈光前,對著迷離如幻的宋元書畫靜默出神......如果沒有高中三年師長提供信念上的支撐,臍帶輸入源源的滋養,日後這條人文探索之路,我肯定將少了從容自信,增添不必要的迷失不安。從實習到退伍,從私立高中到大學講師,當年坐在底下聽課的我,如今也跟著從前師長腳步,站上母校講壇,如悠遊大海的鮭魚,終有一天溯流而上,懷著興奮緊張和孺慕感恩,重新回到這當初孕育我成長的溪源。

有別於過去私校環境,回母校後,再度讓我對教師角色有了重新調整。繁瑣零碎的知識,未必是武陵這樣的優秀學生,將來唯一需要的;一旦從非制式的角度,重新看待若干課業表現不佳的大孩子,往往會有不少意外發現:有時是下課後,一個男學生拿著廟裡結緣善書《太上清靜經》,鄭重問起天清地濁的道教宇宙論觀點。有時是文筆纖細的女學生,想暸解才女晚年幽居的傳說,跑來借走介紹張愛玲的影碟。有時是課堂上,隨口提到平安時代《源氏物語》,可以讓一個渾身粗線條、上課常打瞌睡的自然組男生,不假思索說出日本古籍的來歷,這些已夠出乎意料了,再經試探,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也能如數家珍,於是班上開始騷動了,學生們的歡呼比先前沒收到PSP更大聲,平時期待我出糗的他們一改往例,吵著要老師開一批書單......除了考前才用功的投機心態,和依然不變的搞怪創意,其實,他們仍有深度欣賞,及嚴肅思索不同領域的可能。這樣不時出現的驚喜,正是在武陵教學最迷人的地方,從踏進教室,我無法預知這堂課能擦出什麼火花,學生能「導引我」說出什麼從沒說過的話,然後帶著新發現,在鐘聲傳來時愉快從教室離開。

一個好的發問,及慎重的求解過程,永遠比正確答案更重要,在一雙雙期待的眼睛面前,彷彿有種聲音,有種力量,有種責任,讓我們覺得受到託付,不該輕易辜負一個年輕學子的疑問,他們難道不是以另一種「教師」的姿態,來刺激還是「老學生」的我反芻所學,持續提醒我教育的箴言?外圍分析性資料只能設計成考題,測驗學生的智能判斷,但真正的核心,永遠透過作品本身,指向另一更深遠的理想,大道無言,在燈白蟲鳴之外,有一世界,有另一心境,文學是透過文字進入精神世界的一條路徑,卻非唯一蹊徑,把任何一種學問講壞窒死,對學問及學生而言,都是一種不幸,教師有責任以他的生命深度,隨機點醒學生某種精神嚮往,燃起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喚醒主動學習的樂趣,告訴他們他們現在似懂非懂的課文,可能在日後人生某個轉角處等著被重新了解,至少,讓他們既能展現自己的獨特,也能接受熟悉以外的歧異,以包容多元的視野,立足天地之間。面對社會紛然並呈的價值,除了課本的基礎知識,理想上學生還應知道什麼?教師能提供他們沒注意到什麼?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觀念偏頗,思維上小小的偷懶,常不自覺改變他們的未來,讓學生面對類似議題時,一道難以跨越的刻板印象、求知障礙,教師是指引者,也是學習者,一個生命永遠的學習者、朝聖者,學習路上的美景就算再值得留戀,沿途已形成的觀點仍有待揉碎否定,預作留白,在鐘聲再度響起前,等待羽化重生。不管回鄉路之遠近,不論選擇哪條蹊徑,每個以教育為原鄉的漁人,在問津於桃源,啟碇開航,高談理想之前,其實,只是謙卑回到先教育自己、改變自己的最初起點。


譚顯輝老師.JPG

後記:

謹以本文,獻給我敬愛懷念的老師---譚顯輝老師,並向老師致上最深的敬意。

本文原發表於2007.1出刊的《交流》第12期,該刊為桃園國立武陵高中教師會的年度會刊。武陵為筆者高中母校,2006年夏筆者剛結束私校及大學教職工作,考回母校擔任代理國文教師,一切工作歸零做頭開始學起,半年後於校內教師會刊登本文,原稿電子檔已遺失,今依據紙本重新繕打發表,重溫當年提筆心情之際,偶然於網路搜尋,得知啟蒙恩師譚顯輝老師訊息,筆者高中三年雖非老師的學生,但對譚老師文采學問衷心嚮往,尤其能在1988年高二下的四月,和譚老師、春台學長的高雄中山大學啟蒙之行,聆聽學問,暢談生命,顧盼名士才子風流,一窺萬仞宮牆,不勝歡喜讚嘆,久難忘懷,人生方向雖有了轉折,但航路從此也更加堅定,如無老師當日之提攜指引,則無日後步向文哲、作育傳薪之我。


附錄:

方重遠學長發表關於譚老師的文章及回應另參閱:

https://betapanel.pixnet.cc/#/edit-article/55768791

武陵.jpg

【文章出處】
《交流》(國立武陵高中教師會出版)

〈溯源──母校感懷和教學偶得​​​​​〉
2007-01
作者:樵客

【作者簡介】
樵客,本名陳瑞麟,因同名同姓領域接近的名人太多,只好另取筆名,皈依法鼓山,法號果竺。男性,天秤座,高中國文教師,略帶理想浪漫性格,少年憧憬江湖義氣,欣賞俠士或騎士精神,年輕時被師長期望很高,到如今年過不惑還是充滿迷惑,沒太大本領及成就,平時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裡,不然就在任何有書及有網路的地方,喜歡山,喜歡水,喜歡讀書,喜歡思考,喜歡蒐尋教學資料,喜歡巴哈,喜歡貝殼及園藝,興趣廣泛,喜歡不同觀念的撞擊對話,時而疏離安靜,時而熱情充滿使命,對賺錢做官不感興趣,除非中樂透讓他能買書、收藏古董、解救苦難同胞,怕打針及大蜘蛛,怕視力體力越來越不好,怕時間不夠用,老年退休後希望能走遍大江南北,到故宮當導覽員或工友,人生理想為「出世間於世間,藏天下於天下」,本站「忘路之遠近」部落格的主編。

160x160.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