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聖教序.png
上圖:大唐三藏聖教序(局部)(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為中國書法史上重要作品。此碑分為兩部分,前部〈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大唐天子李世民(598—649)親撰,後部〈述三藏聖教序記〉則由皇太子李治(628—683,即後來的唐高宗)為之作記。

玄奘法師孤身深入大漠蔥嶺,遠赴印度取經,前後歷經17年,返回長安後翻譯佛教三藏要籍,一生所譯經論合計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或稱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可為中土譯師之最。貞觀二十二年(648),玄奘譯完五部經論,奉旨呈上,前往玉華宮謁見太宗,兩人交談甚歡,玄奘法師再次懇請賜序,於是唐太宗李世民親染翰墨,寫成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體裁則屬當時所盛行的正式官方文體──駢體文。序文稱揚玄奘法師「乘危遠邁,策杖孤征」,以孤身隻影,西行求法,普惠中土佛門,潤澤百姓心靈。太子李治觀賞聖教序後,也寫了一篇〈述聖記〉,讚頌太宗的武功文德,並稱許玄奘法師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的超凡資質與求法壯舉。

此後,弘福寺住持圓定法師與京城各寺僧眾聯名上表,陳請鐫刻唐太宗所寫「聖教序」與唐高宗所寫「述聖記」兩篇文章於碑石,以示珍存,並由弘福寺懷仁和尚主持其事,懷仁從宮廷內府所藏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故又稱〈集字聖教序〉〈集右軍聖教序并記〉〈懷仁集右軍書聖教序〉。原石刻立於西安大雁塔,故又稱〈慈恩寺聖教序〉〈雁塔聖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大雁塔,始建於唐代,位於西安大慈恩寺內西苑。大慈恩寺是著名佛教歷史遺蹟,是玄奘所創「法相唯識宗」的祖庭,玄奘法師在此地潛心翻譯佛經十餘年,亦是唐武宗會昌毀佛時,少數被敕令保留的佛寺,其迄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唐代科舉進士及第,依慣例要曲江張宴,入慈恩寺,登大雁塔,題其姓名壁上以為紀念,時稱「雁塔題名」,是後世進士題名的起源。

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褚遂良(596—658)亦於高宗永徽四年(653)寫成〈大唐三藏聖教序〉,時年58歲,是其去世前6年所書,能代表其特立之風格。字裡行間有行草筆意,間架疏瘦勁健,風韻雍容婉暢,儀態萬千、風神足具,故張懷瓘贊曰:「人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碑文鐫刻極為慎重,是由當時著名刻手萬文韶鑿刻而成,精緻細微,能得褚書形神。

以下為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聖教序〉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玄奘.png
上圖:玄奘像(局部)(圖片引自網路)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製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晈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羣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糺。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峯,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文章出處】
大唐三藏聖教序
原作者:李世民

慈恩寺塔.jpg
上圖:陝西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及玄奘像(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製
弘福寺沙門(沙門,僧人)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實為唐代宮廷內府所藏王羲之書法綴集而成)

蓋聞二儀(二儀,又稱兩儀,指乾坤,此指天地)有像(通「象」,形狀),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譯文: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並且覆蓋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又聽說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眾生。

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譯文:
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愚笨的人也能知道一些徵兆;要能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透析它的變化規律。

然而天地苞(通「包」,容納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通「象」,形狀)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譯文:
但是天地包容陰陽變化而容易理解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

故知像(通「象」,形狀)(顯露)可徵(驗證),雖愚不惑;形潛(隱藏)莫覩,在智猶迷。
譯文: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並能得到驗證,即使愚笨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然迷惑不解。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治理)御十方。
譯文:
更何況佛法推崇虛空,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超脫一切,廣泛救濟眾多生靈,治理統御天下蒼生。


舉威靈而無上,抑(壓制,低下)神力而無下。
譯文:
佛法升揚神威就沒有上限,沉降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


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
譯文:
從大處來說,佛法遍布宇宙,從小處來說,又能收攏於一絲一毫。

無滅無生不生不滅,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譯文:
佛法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佛法有時隱晦,有時顯露,以各種形式傳送無數福德,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音ㄧˋ,舀取)之莫測其源。
譯文:
佛法蘊涵的神妙道理和高深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人知道其邊際;佛法的流傳深邃靜遠,舀取它也沒有人探究其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譯文: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夠沒有疑惑不解的嗎?

大唐三藏聖教序.png
上圖:大唐三藏聖教序(圖片引自網路)


(二)

然則大教(大教,佛教)之興,基乎西土。
譯文:
然而佛教的興起,是奠基在西域而產生。

騰漢庭而晈夢,照東域而流慈。
譯文:
流傳到漢地就像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東土而流傳著慈愛。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譯文:
很久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今人們已能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譯文:
在漫長的時光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到今天正本清原之時,世道更替,法度也發生了變化。

金容掩色,不鏡(照)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三十二)之相。
譯文:
佛陀光輝的容顏被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千世界;如今祂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開,彷彿清晰看見空中端坐佛的三十二相。

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三途,指六道輪迴中的三惡道,為地獄、惡鬼、畜生);遺訓遐宣,導羣生於十地(十地,指菩薩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為僅次於佛果的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譯文:
於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從生死的苦難中去拯救「三惡道」的眾生。於是祖師大德的話得以長久地傳播,也才能引領眾生發菩提心入於「十地」境界。

然而真教難仰(仰望),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曲學,曲解的學說)易遵,邪正於焉紛糺。
譯文:
但是正信佛教很難仰望廣傳,各種教派不能把真正的意旨精華統屬在一起;曲解的學說卻更容易使人依從,於是邪說與正信之間就產生交錯紛雜。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隆替,興替,盛衰)
譯文:
所以執著於「空」和執著於「有」的各家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大乘、小乘的學說,也沿著時間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大唐三藏聖教序.png
上圖:大唐三藏聖教序(圖片引自網路)


(三)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
譯文: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佛門的領袖人物。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譯文:
他從小就很聰穎虔誠,很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長大後他的精神性格又與佛法契合,總是堅持菩薩的「四忍」在修行。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豈)能方其朗潤。
譯文:
即使是松林間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氣質清麗華秀;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風度俊朗出塵相比?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譯文:
所以他智慧通達,沒有牽掛,精神清透,卻不外露。

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譯文:
超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不同於常人,千年以來,無人可與之相比。

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陵遲,衰敗);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譯文:
他凝煉自性真如內觀自心,常以正信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鑽研佛教,常因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譯文:
他想要有條理地剖析經文,擴大古代佛學的典籍;取掉虛假保留真實,讓後輩學者從此不再真偽混淆。

是以翹(音ㄑㄧㄠˊ,抬高)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持)(拐杖)孤征。
譯文:
因此他嚮往凈土,就到西域去求學。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拄著拐杖獨自遠行。

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譯文:
早晨漫天飛雪,途中常找不到棲身之地;傍晚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正確方向。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蹤跡)
譯文:
在萬里山川上,有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又)七年。
譯文:
他憑著對佛祖的誠心,視付出的辛苦為小事,期望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他遊遍了西域天竺各國,前後共歷時一十七年。

窮歷道邦,詢求正教。
譯文:
他歷經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確的教理。

雙林娑羅雙樹之林。佛陀說法時,娑羅雙樹花總是散發出清雅幽淨的花香,佛陀常喻為天花八水(八水,印度八大河),味道餐風;鹿苑(鹿野苑,佛陀第一次開示佛法之處,佛教僧伽也在此成立,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鷲峯靈鷲山,又譯鷲峰山、耆闍崛山,簡稱靈山,因頂峰有一處山石形似鷲,且該山鷲多,從而得名。佛涅槃後,弟子在此山下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瞻奇仰異。
譯文:
他經雙林、過八水,體會到佛教聖地的高貴風尚;他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佛陀生活過的奇路異途。

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譯文:
他在先賢聖人那裡,接受了完整的學習,探究了深奧的學問。

一乘一乘,一佛乘的簡稱,意指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譯文:
對於「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中,對「八藏」「三篋」的佛學理論,他講述起來就像滔滔不絕。

大唐三藏聖教序.png
上圖:大唐三藏聖教序(圖片引自網路)


(四)

(音ㄩㄢˊ,於是)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三藏,指經、律、論)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中夏,中土),宣揚勝業。
譯文:
於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後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宏大的功業得以宣揚。

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
譯文:
慈悲的雲朵,從西天緩緩飄來,及時的法雨,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
譯文:
原本殘缺不全的佛學教義,終於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重新得到了幸福。

濕火宅之乾燄(熄滅了火屋裡燃燒的烈火),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譯文:
解救眾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世人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

大唐三藏聖教序.png
上圖:大唐三藏聖教序(圖片引自網路)


(五)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託。
譯文:
因此懂得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入淨土。為什麼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自己的所作所為。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音ㄒㄩㄢˋ,露水滴垂)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譯文:
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污它的葉片。這並不是說蓮花原本潔凈,桂花原本貞潔。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譯文:
真的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蓮花依附的本來就很潔凈,所以骯髒的東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
譯文: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藉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怎能不憑藉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

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譯文:
希望玄奘所傳的經典得以流傳廣布,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福址久遠散播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

大唐三藏聖教序.png
(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