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清代台灣進士名單一覽
清朝統治台灣212年間,全臺共誕生37位進士。至於台灣鄉試始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止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有見於舊志著錄者,台灣中舉名額共251人。就37位進士而論,其中出身台南者最多,共計12人。其次為彰化(含台中、南投)有8人,嘉義、竹苗各5人,台北、新北共3人,高屏2人,宜蘭、澎湖各1人。這37位進士,在殿式名次均列於三甲中的二甲、三甲,無人進入一甲及狀元、榜眼、探花。人數的多寡及分布比例,與當地文化文風盛衰有關,文風的盛衰,又與開發時間的先後及經濟是否發達息息相關。
以下,列出清代臺灣進士一覽:
配合課程:勸和論
(圖片引自網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1.陳夢球
名次:二甲第31名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說明:明鄭陳永華之子,籍貫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明鄭滅亡後隨鄭克塽北京入籍漢軍正白旗。陳夢球是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第一位出身臺灣的進士,但其為漢軍正白旗籍,並非臺籍。其殿試名次為清代出身台灣進士最高者。
乾隆22年(1757年)
2.王克捷
籍貫:諸羅縣(編者註:乾隆五十二年後改名嘉義)
名次:三甲第43名
說明:出生於福建泉州府晉江,幼時隨父渡海來台,居於諸羅,曾任行唐知縣,遷江寧同知(副知府)。是第一位以臺灣為籍貫之進士,有冒籍之嫌,因此「開臺進士」之說,依然是以清道光年間進士及第的鄭用錫為主。
乾隆31年 (1766年)
3.莊文進
籍貫:鳳山縣
名次:三甲第71名
說明:福建泉州府晉江籍,考取丙戌科第三甲進士,隨即回歸籍貫泉州府,故不被視為真正的臺灣進士,後任福寧府教授。
上圖:新竹鄭用錫宅邸.進士第匾(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鄭用錫(圖片引自網路)
道光3年(1823年)
說明:之前嘉慶朝無台籍進士。
4.鄭用錫
籍貫:淡水廳(今苗栗)
名次:三甲109名
說明: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浯江(今金門縣)(編者註:另說漳州漳浦人),出生於臺灣苗栗後龍,後遷居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嘉慶23年(1818年)戊寅科鄉試中舉人(編者註:時年三十一歲)。道光3年(1823年)赴京參加癸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賜同進士出身(編者註:時年三十六歲)。臺灣入清一百餘年來,臺灣籍貫考生首次登科,當地以為盛事,鄭用錫遂有「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之譽。道光六年(1826年),福建巡撫孫爾準巡臺,到淡水廳治竹塹,鄭用錫請建淡水廳城(編者註:即竹塹城),獲得孫爾準同意。次年起鄭用錫親自監造,歷時兩年完成後因功加同知銜。道光十四年(1834年)鄭用錫捐京官,籖分兵部武選司任職,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因不習官場應酬,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侍親為由請求歸養,返鄉後擔任明志書院(編者註:前身位於新北泰山的義學,被稱為北臺首學,後遷至新竹)山長。鄭用錫平日對地方建設出錢出力,深受鄉人敬仰,稱他為「鄭善人」,興建自宅「進士第」(編者註:位於新竹市北門外,為國定二級古蹟)。咸豐元年(1851年)鄭用錫在竹塹城北修築「北郭園」(編者註:位於竹塹城北門外,引李白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命名,與板橋林本源園邸(板橋林家花園)、霧峰萊園(霧峰林家花園)、台南吳園、新竹潛園(詩人林占梅建)並列台灣五大名園)以自娛。咸豐三年(1853年),臺北艋舺發生嚴重頂下郊拚械鬥,鄭用錫親與臺北仕紳陳維英共同主持和解事宜。咸豐四年(1854年),鄭用錫奉旨與進士施瓊芳等協辦團練,並助捐米糧,獲二品封典。並寫下〈勸和論〉,親赴各村莊調停排解,告諭臺灣百姓以和為貴,努力勸導邑人消弭干戈,勿分類械鬥。後人為感念其恩澤,乃將勸和論刻石於後壠(今苗栗後龍鎮)。卒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年七十一,同治十年(1871年)入祀鄉賢祠。
上圖:新竹鄭用錫宅邸.進士第匾(圖片引自網路)
道光6年(1826年)
5.曾維禎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雍正元年,畫出諸羅縣畫出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名次:二甲第68名
說明:開彰進士。
道光9年(1829年)
6.黃驤雲
籍貫:淡水廳
名次:二甲第72名
說明:臺灣淡水廳中港頭份庄人(今苗栗頭份),第一位客家籍進士,授工部主事。黃驤雲有五子,其中黃延祐、黃延祚皆中舉人,其女適新竹名士林占梅。其妹適張瑤,甥張維垣為同治進士。
道光15年(1835年)
7.郭望安
籍貫:嘉義縣
名次:三甲第71名
道光25年(1845年)
8.蔡廷蘭
籍貫:澎湖廳
名次:二甲第61名
說明:開澎進士。其殿試名次為扣除陳夢球後,清代出身台灣進士最高者。
9.施瓊芳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恩科三甲第84名
同治7年(1868年)
說明:之前咸豐朝無台籍進士。
上圖:楊士芳(圖片引自網路)
10.楊士芳
籍貫:噶瑪蘭廳(編者註:今宜蘭)
名次:三甲第118名
說明:開蘭進士。
11.鄭廷楊
籍貫:淡水廳
名次:欽賜進士
12.蔡鴻章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今彰化、台中、南投縣中部地區)
名次:無
說明:未參加殿試。
同治10年(1871年)
13.張維垣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二甲第118名
14.曾雲鏞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無
說明:未參加殿試
同治13年(1874年)
15.蔡德芳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今彰化、台中、南投縣中部地區)
名次:三甲第79名
16.陳望曾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三甲第69名
17.施炳修(原名葆修)
籍貫:彰化縣(今彰化、台中、南投縣中部地區)
名次:三甲第200名
說明:授兵部員外郎,調寧都州知州。
光緒2年(1876年)
18.施士洁
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恩科三甲第2名
光緒3年(1877)
19.黃裳華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二甲第93名
20.黃登瀛
籍貫:嘉義縣
名次:三甲第33名
光緒6年(1880年)
21.丁壽泉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今彰化、台中、南投縣中部地區)
名次:三甲第48名
說明:授廣東知縣
22.葉題雁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三甲第60名
23.張覲光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三甲第108名
光緒9年(1883年)
24.江昶榮
籍貫:台灣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三甲第137名
光緒12年(1886年)
25.林啟東
籍貫:嘉義縣(編者註:今嘉義縣及雲林、台南部分地區)
名次:二甲第101名
26.徐德欽
籍貫:嘉義縣(編者註:今嘉義縣及雲林、台南部分地區)
名次:三甲第2名
27.蔡壽星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今彰化、台中、南投縣中部地區)
名次:三甲第96名
光緒13年(1887年)
說明:台灣正式設省,台灣縣從原本台南縣市,改為今中部中彰投地區。
上圖:丘逢甲(圖片引自網路)
光緒15年(1889)
28.丘逢甲
籍貫:新竹縣(編者註:今新竹、苗栗縣)
名次:三甲第96名
說明:祖籍廣東鎮平,出生於苗栗銅鑼,因生逢甲子年,取名逢甲。考取進士後任工部主事,奉旨督辦團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倡立民主國,並聲援義軍反抗。臺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出任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丘逢甲為副總統兼團練使,統領義勇軍。攜家眷內渡回廣東。離臺前有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光緒16年(1890年)
29.許南英
籍貫:安平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三甲第61名
30.黃玉書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今彰化縣)
名次:無
說明:未參加恩科殿試。
光緒18年(1892年)
31.陳登元
籍貫:淡水縣(編者註:今台北市、新北市,及部分桃園市地區)
名次:三甲第50名
說明:即用知縣,籤分山東。
光緒20年(1894年)
32.施之東
籍貫:淡水縣(編者註:今台北市、新北市,及部分桃園市地區)
名次:恩科二甲第83名
說明:補殿試。
33.李清琦
籍貫:彰化縣(編者註:今彰化縣)
名次:恩科二甲第105名
34.蕭逢源
籍貫:鳳山縣(編者註:今高雄、屏東地區)
名次:恩科三甲第60名
光緒24年(1898年)(編者註:臺灣已割讓日本)
35.黃彥鴻
籍貫:淡水縣(編者註:今台北市、新北市、及部分桃園市等地區)
名次:二甲第85名進士
說明:寄籍侯官,由庶常授編修。
36.陳濬芝
籍貫:新竹縣
名次:三甲第184名
光緒29年(1903年)(編者註:臺灣已割讓日本)
37.汪春源
籍貫:安平縣(編者註:今台南)
名次:三甲第120名進士
說明:台灣割日後返回中國定居者。
(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